高校作为全国中小学教育的标杆,专注科研才能使教育进步,985、211双一流重点高校,更是应当以身作则,严苛要求自我,树立起正确榜样。
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事关学术问题,不容有任何造假。
据权威部门通告得知,2024年第一批次学术不端行为,涉及32篇论文15所高校,其中不乏有许多莘莘学子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一直期望的985名校。
媒体评论更是一针见血:“985”重点高校成为学术造假重灾区。
这句话显得极为突兀,不忍直视。
主要涉及六个方面:①虚构论文署名作者;②抄袭剽窃;③图片使用混乱;④科研数据作假、提供的原始数据不完整,或是数据缺失;⑤通讯作者和通讯单位不实、擅自标注他人科学基金项目;⑥更是有高校教授“请托”、私下向评审专家联系,找关系。
其中,这些高校都在“黑榜”当中,如图所示:
在官方的通报当中“榜一”被重点标注了出来,非常亮眼,重点说明:“江南大学成为此次通告中学术不端的第一大户”,在32篇有问题的论文中独占12篇。
有意思的是这12篇论文都出自江南大学教师张聪手中,虚有南洋理工大学多名教授作为论文署名作者。
不得不说,这胆子也忒大了!
其他高校详情如下图所示:
众所周知,除了学术造假问题,此前,教育部门曾三令五申,也曾做出过多起调查通告,可为何屡禁不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搞科研的人离不开论文,科学研究成果更是少不了数据。
换句话来说,只要是做学问、做教育的人,在工作中都少不了论文。
尤其是当职称和论文相挂钩、“通过论文反映能力”被达成共识后,有利益相关就会存在造假。
就比如教师评职称、晋升,发表论文就成为了前提。
这也是一直被网友们所热议,诟病的话题。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论文造假将会变得无处可躲。所以,撰写论文还得悠着点,千万不要抱有任何侥幸心理。
对待科研,应当诚信。
其实在我看来,防范论文造假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行,发表论文的“必要性”应当进行精准定位。
作为一名中学教育工作者,对这一点更是深有体会。许多兢兢业业、常年奋战在一线讲台的教师,本身的教育工作就足够忙碌,压根就没有多少时间去发表论文。
当然,有能力的人确实是能够写出好的论文,研究出独特的科学成果,这一点不可否认。
以论文作为约束,衡量教师业务能力的标准,虽说可以促进业务水平的提升,但也不能过于盲目。
市面上一些涵盖论文发表的“产业链”就可以很明显地反映出“水文”的鸡肋性。
对于重点领域、重点科研项目进行严格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些研究成果作用巨大,影响深远。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