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详解]《资治通鉴·周纪五》《韩非子·显学篇》​

老谢语文 2024-09-25 18:00:34

[真题详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①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有删改)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②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

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有删改)

【注】①武安君:指秦国大将白起,他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②马服: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因战功被赵惠文王赐号为马服君。后代文章多以“马服”指代赵奢,也有文章指代赵奢之子赵括。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之新辩A滥乎B宰予C而世主之听D眩乎E仲尼F为悦G其言H因任其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但是,与《滕王阁序》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且”意义相同。

B.绝,阻断,与《逍遥游》中“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中的“绝”意义不同。

C.辩,辩才,动词活用为名词,与《报任安书》中“通古今之变”中的“变”用法相同。

D.必,一定,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中的“必”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王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蔺相如认为赵括并不懂得战争的机动变化,因此上谏劝说。

B.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武安君截断,亲自征兵前往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与粮草通道。

C.孔子的学生宰予和子羽分别让他懂得了不能以貌取人和不能以言谈取人的道理。

D.韩非子认为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的失败,都是因为君王任用了只是能说会道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2)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1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失败的原因。(3分)

[答案详解]

10.[答案]CFH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流行起来的巧辩大大超过了宰予,而当代君主听起话来又比孔子还要眩惑;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去任用他这个人。

“滥乎”“眩乎”这里的“乎”当“于”讲,后面的“宰予”“孔子”作介词“于”的宾语,“而”应是放在句首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故断句应在CF两处。 “为悦其言”“因任其身”是动宾短语,故应断在H处。故选CFH。

11.[答案]A

[详解]“意义相同”错误。将要/但是。句意:廉颇极易对付,他就快投降了!/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12.[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宰予和子羽分别让他懂得了不能以貌取人和不能以言谈取人”错误,宰予是让孔子认识到不能以言论取人,而子羽才是让孔子认识到不能以貌取人,选项弄反了。

13.[参考译文]

(1)(4分)赵王认为廉颇损失惨重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战,大怒,便多次斥责他。

(2)(4分)用官职来试用他,考核他的功绩(工作成绩),那么平常(一般)的人也不会对他是愚蠢还是聪明感到疑惑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认为;“数”,多次;“让”,责备、斥责。

(2)“试”,试用;“课”,考核;“功伐”,功绩、功劳;“庸人”,平常的人。

14.[答案] ①被秦国离间,赵王轻信秦国的谣言,用赵括替代廉颇。

②赵括虽然熟悉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轻率出兵,未能适应战场变化,导致军队陷入被动。

③秦军策略得当。秦军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佯败引诱赵括深入,随后切断赵军粮道,使赵军陷入困境。

④赵国后援不力。赵国粮道被截断后,向齐国求援未果,导致军队缺粮,士气低落,最终大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可知,赵王听信秦国的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改用赵括为将,导致赵军失去了原本稳固的防御策略。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蔺相如指出赵括“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说明赵括缺乏实际作战经验,不能灵活应对战场变化。

材料一中描述了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成功切断赵军的粮道和救援通道,使赵军陷入绝境,说明秦军策略得当,使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失败。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可知,赵国粮道被截断后,向齐国求援未果,导致军队缺粮,士气低落,最终大败。

[挖空练习]

材料一:

秦数(屡次)败赵兵,廉颇坚壁(坚守城池)不出。赵王以(认为)颇失亡多(损失惨重)而更(更加)怯不战,怒,数让(斥责)之。应侯(范雎)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指反间计),曰:“秦之所畏,独(只是)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对付),且(将要)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名声)使括,若胶柱鼓瑟(原义是鼓瑟时胶住瑟上的弦柱,就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耳。括徒(仅仅)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随机应变)也。”王不听。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暗中)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副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指原军规),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假装)败而走,张(布置)二奇兵以劫(截击)之。赵括乘胜追造(到)秦壁(营垒),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截断)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轻锐部队)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修筑营垒)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到)河内发(征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到)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赵师大败,卒(士兵)四十万人皆降。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外表容貌)也,仲尼几(差点儿,几乎)而取之,与处(交往)久而行(品行)不称(相称)其貌。宰予之辞(言辞,谈吐),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口才)。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行不通)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凭借)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过分,相当于超过)乎宰予,而世主(君主)之听眩(迷惑)乎仲尼,为(因为)悦其言,因(于是,就)任其身,则焉得(怎么能)无失乎?是以(因此)魏任(听信任用)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指华阳惨败);赵任马服(指赵括)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

观容服(容貌服饰),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一定)士;试之官职,课(考核)其功伐(功绩),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任用官员),宰相必起(起用)于州部(地方),猛将必发(提拔)于卒伍(士兵)。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优厚)而愈劝(鼓励);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治理好),王之道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军屡屡打败赵军,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城固守。赵王认为廉颇损失惨重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战,大怒,便多次斥责他。这时应侯范雎又派人带上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极易对付,他就快投降了!”赵王就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道:“大王因为赵括有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在战场上随机应变。”赵王不听。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升任为大将,便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改王龁为副将,并在军中下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消息的,一律处死!”赵括来到军中,全部废除原来的规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逃走,却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赵军无法攻入。这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也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绝。武安君白起趁势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军迎战失利,于是坚筑营垒等待援兵到来。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及粮运通道。齐国、楚国增援赵国,赵军缺乏粮草,请求齐国救济,齐王不同意。赵军于是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秦国。

材料二:

澹台子羽有着君子的仪表,孔子相信他是真君子,就收他为徒,同他相处时间长了,却发现他的品行和他的容貌很不相称。宰予说起话来非常文雅,孔子相信他是真文雅,同他相处时间一长,却发现他的智力远不及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说:“按照容貌取人吧,在子羽身上行不通;按照言谈取人吧,在宰予身上行不通。”看来,即使凭借孔子那样的聪明,也还有看人失实的结论。现在流行起来的巧辩大大超过了宰予,而当代君主听起话来又比孔子还要眩惑;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去任用他这个人,这怎么能不出差错呢?因此,魏国听信孟卯的花言巧语,结果带来了华阳之战的惨败;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结果造成了长平之战的大祸。这两件事,都是任用能说会道的人而铸成了大错。

如果只看一个人的相貌、服饰,只听他说话议论,就是孔子也不能断定这个人能力怎样;用官职来试用他,考核他的功绩(工作成绩),那么平常(一般)的人也不会对他是愚蠢还是聪明感到疑惑了。所以,明主手下的官吏,宰相一定是从地方官中选拔上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队伍中挑选出来的。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奖赏,那么俸禄越优厚他们就越受鼓励;不断地升官晋级,那么官职越高他们就越能办事。高官厚禄,公务大治,是称王天下的正道。

0 阅读:0

老谢语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