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赵括表现并不差,白起亲自挂帅,秦军竟然死伤过半

老张聊史 2024-03-08 22:38:47

长平之战,赵国其实是不知道白起为将的,直到被包围了才明白对面统帅是白起。而赵国换将,秦国则是知道的。这种情况下,赵括进攻其实不难理解,他不知道对面是白起。国家不行了,外加白起的阳谋,让赵括赢了几局,这直接就让赵括失去了继续防守的机会,毕竟国家上他就是让他进攻的,他在赢了几场的情况下,他要是还守,那就大概率就要被换下。

客观来看,赵括的失败事多方面因素导致的,自身实力,国力撑不住,国家领导人不行,消息不灵通等。当时的赵国,就算换其他大将也是输,因为国家不行了,输面太大了。赵国,动员了大量兵力,看似与秦实力相当,但国力天差地别,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是什么国力,赵国是什么国力,哪里耗得过秦国。只要耗不过秦国,谁来都没用。

赵王算不上英明神武,但绝不是昏君。他更换廉颇是因为廉颇坚守不战,而此时赵国全国上下的口粮只够支撑赵军大约四十天,连赵王都只能喝稀粥,拖下去只有灭亡。赵军唯有主动出击创造重大战果,逼迫秦国议和退兵才能活下去。换将是必选题,接下来的问题是换谁上。赵王在朝堂几次商议此问题,大臣们只说不可换将,但赵王一问不换将的话粮食问题如何解决,其他国家又不肯卖粮,大臣们沉默不语。粮食问题解决不了,那就只能换将,赵王再问哪位大臣可有合适人选推荐或者大臣们谁毛遂自荐亲自上阵,大臣们还是沉默。

赵王只能自己派人去打探合适人选,打听到的人里愿意出击扭转局势的,赵括是最强的。赵王只能从一堆烂苹果里选最不烂的,让赵括上阵。而秦国这边有两件重大事情是赵国不知道的,一是秦王暗中更换了主帅,换成了从未有败绩的老帅白起。二是秦国粮食有了转机,耗费无数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这一年竟然意外获得大丰收,几万亩良田当年产出的粮食足够秦军再撑半年。面对这两项变数,别说初次上阵的赵括,就算是赵王给廉颇全权负责战事,赵国崩溃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白起打仗如杀猪,长平之战可以说白起的谋略,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按照以往剧本,那就是把包围圈里的几十万人给宰了,然后进军邯郸就完事了。但是包围圈里赵军,硬是把一场秦军的史诗级大胜打成惨胜。一群就带了几天干粮的兵,硬撑了一个多月。古代战争史里,一支减员百分之十或者刚被包围就很容易崩溃了。但是赵军这支在包围圈里的部队,能有这样的组织度。

包围圈里的赵军,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但是赵军从被围到投降,赵军总体上都在和秦军接近一比一换人头,如果水平低真的做不到如此。赵括包每次突围行动都能身先士卒,包围圈里的赵括直到死想的都是突围,他一战死赵军就全面崩溃了。白起经常把阵地战打成歼灭战,但是在长平明明是一场歼灭战,最后却变成了一场阵地战。

赵括既没有被历史低估也没有被历史高估,赵括在一个将领在被包围后能做到的一切全做了。赵括的不幸就在于初次登台,就碰上了已经封神的白起。赵括因为上当,被嘲讽一点问题都没有。战略层面,他就是个弟弟,完全不是一个帅才。但是战役和战术层面,他绝对不只是纸上谈兵。秦赵爆发战争,是因为赵国私自接收上党,秦君暴怒,秦赵对抗三年,赵国为什么临阵换将?还不因为粮食快耗尽,才用赵括转守为攻,拼死一搏。赵括的悲哀在于赵国能用之兵都在他手里,根本没有援军。

0 阅读:15

老张聊史

简介:历史其实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