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作为中央苏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毛主席在领导中央红军连续三次取得反“围剿”作战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却突然遭到了政治上的排挤和打压。
1932年1月中旬,毛主席被安排前往距离瑞金城24华里的东华山休养,虽然政治上遇到了挫折,但由于有妻子贺子珍的陪伴,毛主席的心情还不算太糟糕。
此后几年间,像这样断断续续的“休养”还有几次,大权旁落的毛主席在经历了政途上的起起落落后,身旁仍然有贺子珍的陪伴和照料,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安慰。
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婚姻生活一共持续了十年。这十年,是毛主席政治上大起大落的十年,是贺子珍忍受生育之苦不离不弃陪伴毛主席的十年。
然而,当他们来到延安,平静的生活刚刚开始时,两人却走向了分离。1937年,贺子珍负气离开延安远赴莫斯科。十年夫妻之情,毛主席是不舍的,为此,他不惜动用特权以组织的名义发电让贺子珍返回,但这些举动依旧没能让贺子珍改变出走的想法。
就这样,贺子珍来到了莫斯科,这预示着两人的婚姻也走到了末路。1939年,毛主席托去苏联的周恩来夫妇给贺子珍捎去了一封信,并在信中宣告了两人夫妻关系的结束。
1941年底,毛主席将两人的女儿娇娇送到苏联陪伴贺子珍,这给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贺子珍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安慰。
1947年,贺子珍在阔别近十年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49年,娇娇回到了毛主席身边,而贺子珍则辗转来到上海定居,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贺子珍在孤寂的岁月中思念着女儿,思念着毛主席。
娇娇是在1949年初夏回到毛主席身边的,这段日子是娇娇过得最快乐的时光,毛主席也十分疼爱她,碰到同志就要“显摆”一番,“我家有了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笑意从毛主席的眼角眉梢处流露出来,叫人忍不住跟着他一起高兴。
然而,1949年9月,随着毛主席的夫人和李讷来到北京,家里的气氛开始变得敏感起来,除了回到父亲身边的喜悦外,娇娇的心中还多了一丝压抑。
送娇娇上学时,毛主席给自己的“洋宝贝”取了个正式名字——李敏。
1958年,李敏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并在第二年秋天,与炮兵副司令员孔从洲的儿子孔令华结婚,毛主席亲自为两人主持了婚礼。
1962年,两人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毛主席很是高兴。此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毛主席总要去看看小外孙,亲一亲,抱一抱,陪他玩。
1964年,李敏再三思考后,决定搬出中南海。毛主席得知后,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道:“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就这样,李敏和丈夫孔令华离开了中南海,住进了北京兵马司胡同的一处房子里,一家人过上了普通平民的生活,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却很幸福。
1972年,李敏和孔令华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毛主席亲自为外孙女取名“东梅”。孔东梅出生在上海,从小跟外婆贺子珍住在一起,正因如此,她一直没见过自己的外公。
孔东梅虽然从小被照顾得很周到,但小时候的她却很孤单,父母远在北京,外婆又体弱多病,每次看到别人家围坐在一起吃饭时,小东梅的眼里满是羡慕和渴望。
1978年,6岁的东梅被父母接回了北京上学。1979年,父母领着小东梅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瞻仰遗容,小小年纪的东梅原本十分懵懂,但当她看到有那么多人前来哀悼、瞻仰外公时,她的内心第一次感到了震撼,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外公是一个伟人。
1999年,孔东梅赴美留学,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国际政治专业。来到异国他乡,这对孔东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半年内搬了三次家才逐渐稳定下来,偌大的城市不认识一个人,站在街头毫无归属感,心中一度想要回国。但她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国外留学的这段经历给孔东梅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这里,她第一次开始从不同的文化观念中看待毛主席、认识毛主席。而在此之前,她对外公的了解其实并不比同龄人多。
2000年,远在美国的孔东梅收到了母亲李敏寄来的回忆录《我的父亲毛泽东》,李敏在书中写到了很多往事,孔东梅看完后连续几个晚上失眠,尤其是书中描述的一些细节,令她久久难以平静。
受此影响,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并越发觉得作为毛家的第三代人,自己有责任去了解过去的那些事,从外婆、外公到母亲,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这让她萌生了如何才能将这些“红色经典”传承下来的想法。
回国后,孔东梅注册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并开始写书。为了获得更多资料,她先后去拜访过很多认识外公、外婆的人,也去过很多他们曾经去过的地方。
实际上,关于描写毛主席的书籍有很多,但在孔东梅的笔下,相比于那个立下不朽功勋的开国领袖,毛主席更是一个普通人,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作者的孔东梅也越来越了解外公。
孔东梅在书中写下了外公的初恋,还收录着作为父亲的毛主席给女儿写的家书……她从这样温情的角度向外界展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毛主席。
2005年,《听外婆讲过去的故事》一书出版,孔东梅在书中回忆了自己儿时在外婆身边的一些故事。
此外,孔东梅还向外界揭开了一个秘密,即外婆去世时留下的遗物,分别是与毛主席之间的信件往来和一条颜色已经黯淡的红毛毯。
这条毛毯是当年贺子珍与毛主席结婚时的物件,离开延安时,贺子珍带走了它,并在此后的岁月中,始终将它带在身边。对她而言,这或许已经不仅仅是一件毛毯了,而是她在漫长岁月中对毛主席的思念。
后来,孔东梅还从毛主席的卫士李银桥处得知,毛主席一直以来也有一件珍藏的旧军衣。这件旧衣满是补丁,李银桥还曾劝过毛主席丢掉它。但毛主席却小心翼翼地将它收了起来,一边叠,一边说道:“这是我参加洛川会议时穿的衣服。”
洛川会议召开之际,恰好是贺子珍前往苏联之时。这件衣服曾陪伴着他度过了与贺子珍最初分离时的那段时光,它不仅仅是件衣服,更是承载着自己无数思念和情感的东西。
1979年6月,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贺子珍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而在查找她的档案材料时,大家惊讶地发现这位从1926年便投身于革命的战士竟然没有档案。但在历史事实面前,她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掉的。
远在上海的贺子珍得知这一消息后,喜极而泣,有关方面还送来了鲜花表示祝贺。她高兴地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我还要工作,为四个现代化出力。”
随着贺子珍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消息报道后,这位消失了40年的贺子珍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她的革命事迹和经历也叫人感动不已。
毛主席逝世后,由于种种原因,贺子珍没有参加追悼会。直到1979年秋天,她才第一次来到了北京。贺子珍是井冈山的第一位女党员,全家都是革命者,父母更是为革命牺牲了生命。
贺子珍在女儿女婿的陪伴下,一起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向毛主席敬献花圈,并瞻仰他的遗容,看着躺在水晶棺中的毛主席,贺子珍顿时红了眼,一直盯着,视线久久不愿离开。
不久后,贺子珍住进了北京301医院接受治疗,住院期间,邓颖超、康克清等老战友纷纷前往医院看望她。在北京住了一年多后,她向中央申请返回上海居住。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病逝,终年75岁,她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参考资料:领导文萃2018年9期、人民周刊2010年3期、党史文苑2009年21期、《京华时报》2016.12.27、中外文摘2009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