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高校教授造假17年,整个领域推翻!有史以来最大的学术丑闻

依白评教育 2023-11-07 08:23:01

如果读博多年,发现整个研究领域被认定为“从一开始就基于欺诈性数据”、无数研究化为泡影,你该怎么办?

现实就发生了这样荒诞的事情,这还要从哈佛的终身教授Piero Anversa讲起,那年81岁的他,一次性被撤稿31篇世界顶级论文!

从2018年10月15日开始,曾被人们寄予厚望,在医学界热的发烫的“心肌干细胞修复心脏”的技术,被发现从始至终都是一场盛大的骗局。

撤稿观察网站《Retraction Watch》发布撤稿通知

Anversa在哈佛医学院及布莱根妇女医院担任医学教授和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主持美国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各种R01等项目110个,被认为是开创了心脏干细胞疗法的人物。

他的研究“心肌干细胞修复心脏”在医学界名气很大,无数研究人员投入到这一研究中,心肌干细胞也成为所有患者最大的希望。一代学者的研究都构建与此,然而现在他们被告知,这一切都是假的,他们的研究可能都有问题了......

例如,其中包括一篇来自Nature 的文章文,撤稿声明如下:

由于图1d和补充图31b的问题,该文章正在被撤回,并且原始数据在也找不到,引起了对数据完整性的担忧。Nature表了与此文章的两个更正。这些问题总体上削弱了对本研究完整性的信心。

有人说,这可能是学术界有史以来最大的丑闻。

造假10年时间

竟无人发现

哈佛教授 Piero Anversa,1938年出生,1965年获得医学博士,1976年成为纽约医学院的教授,又成为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医学院副院长。无数奖项加身,简历能写74页,满满当当的都是获奖、研究成果、医学贡献。

虽然干细胞可以在我们成年时,成为身体的修复系统,修复器官和组织,但是不是每一个器官都有干细胞来修复。例如,心梗患者心肌坏死,那基本就没办法通过人体自行修复了,我们体内自带的干细胞无法产生效用。但人体自带的干细胞不管修复心肌,不代表科学不能研究出可以修复心肌的干细胞。

在2000年美国心脏协会举办的一场会议上,当时还是纽约医学院教授的Anversa大步走向讲台,向听众宣布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在小白鼠实验中,骨髓干细胞可用于再生心肌细胞。

他暗示心脏病学中的那条基本原则——人类心脏不可再生——是错的。如果他是对的,那就是为数百万名心脏病患者找到了希望。

1.从骨髓里抽出干细胞 2.注射进心脏受损部位 3.再生心肌

在最开始,很少有人怀疑这篇论文的真实性,因为,这篇论文的署名是—Piero Anversa,干细胞领域数一数二的专家。他的论文成为了这个领域的基础,他在论文中提出的观点,都被默认为“已经得到验证”的事实。

有一段时间,很多人甚至以为,这项研究已经趋近于成熟,很快就能大范围应用,成为全世界患者的福音了。

也正是种种因素的加持,他的实验室成为了一个圣地,无数研究员挤破脑袋想加入他的麾下,Anversa在他的实验室拥有绝对领导权。所有提出质疑的人,都会被立刻解雇。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心血管生物学家Jeffery Molkentin表示,“有十年时间,他(Anversa)几乎掌控着一切。”

2004年开始,学术界第一次对Anversa博士的研究产生了质疑:

有人在《自然》期刊上指出无法重复皮耶罗博士的实验。文章指出,实验人员按照皮耶罗博士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然而在等待30天之后,细胞几乎不会分化为心肌细胞。

但Anversa却强势地把所有质疑都压了下来,“你无法复现,是因为你的方法不对!”

重复一个实验,失败有很多种理由,很容易就被“方法不对”的理由搪塞过去。但……科学不是玄学,稳定多次重复实验,是一切的判定标准。很多独立团队开始重复两位大佬的实验,结果令人沉默。

Anversa所在的哈佛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布莱根妇女医院立刻发起调查,研究自家教授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的行为。然而Anversa不乐意了,他宣称这个调查损害了他的名誉、职业生涯,还阻断了一项交易,带来数百万美元的损失……

全世界的研究者,曾将他的研究成果视若圭臬,而当时革命性的研究发现,如今看来却是废纸一张。曾在美国造成巨大轰动的研究结果似乎成为谎言:培养新的心脏细胞,以修复受损心肌。

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布莱根医院状告Anversa及其实验团队有学术不端行为,并建议各大医学期刊撤除其31篇学术论文。历时十余年的学术成果被证实有篡改和编造数据行为。布莱根医院向联邦政府赔付了1000万美元。理由是司法部断言,Anversa和他团队的两位成员以学术欺诈的方式获得了来自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研究基金。

“造假论文数量惊人。在我的从业生涯里,从没见过这样的案例”,任至2016年的前哈佛医学院院长Jeffrey Flier说道。

Piero Anversa博士坐在自己的毕生作品面前,“我什么都没做,怎么就变成了这样”(图源:纽约时报)

当时,国内关于“心肌干细胞”的研究也不少。随意搜索关键词“心肌干细胞”、“修复心肌”的检索结果。

甚至还有人已经着手开发心脏干细胞的保健功能。

Anversa的故事揭示了现代科研的一些焦虑:

迫切希望拥有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抗拒与研究设想相反的数据,学院机构不能及时阻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教授造假5篇论文坑了自己的导师

其学生又造假2篇回敬

Tina Wenz教授是德国一名杰出的女科学家,她曾在马普学会高分子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到美国深造,进入迈阿密大学Carlos Moraes教授课题组做博后。2010年,她结束了博后经历,加盟科隆大学。

Tina Wenz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是线粒体能量代谢以及线粒体医学,在该领域,她做出了不少出色的工作,目前已经发表了36篇文章,总被引次数为1685次,H指数为18。

有了这些科研成果加身,Tina Wenz教授(下文简称:Tina)于2013年获得首届Care-for-Rare Science奖,以表彰她阐明了线粒体引发多种疾病的机制以及开发了相应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然后好景不长,在获奖后的不久,她就收到了科隆大学调查小组的通知。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科隆大学发现Tina教授多篇论文涉嫌学术不端,并向多个期刊发起了撤稿申请。

第一篇文章,2008年9月8日,Tina发表在代谢名刊Cell metabolism杂志上,影响因子为22.415分。该论文于2016年12月13日撤稿,总共被引用317次。

这篇论文被撤稿的主要原因是WB条带重复使用,涉及到的图很多,包括补图3,4和5。

2009年,Tina发表的3篇文章相继被撤稿,其中最高的杂志影响因子为22.415分,被引用超600次,撤稿原因集中于:部分图中出现明显裁剪痕迹、一图多用、重复使用文章中的研究结果等。

例如,有论文中图4D和图5D中内参蛋白alpha-tub条带重复使用,而且该文中的图2D和3B在作者后期的文章中重复使用。

有了以上造假发表的几篇高水平文章,Tina成功申请到了德国科隆大学的教职,从此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事业。

本以为自己翻身做主人了,Tina教授的学术不端行为会有所收敛,但是没想到,她却持之以恒的又造假了两篇文章,成功断送了自己的科研事业。第五篇文章,于2014年11月发表在IUBMB Life杂志上,影响因子为3.051分。该论文于2017年7月撤稿,总共被引用3次。

这篇论文被撤稿的主要原因是主要结果无法重复。

第六篇文章于2013年9月发表在Mitochondrion杂志上,影响因子为3.449分。该论文于2017年7月撤稿,总共被引用42次。

这篇论文被撤稿的主要原因是,多个结果都是重复利用通讯作者之前发表文章的数据。(学生的行为)

Tina 当初做博后的时候造假了5篇文章,坑了自己的导师。可是万万没想到,当同行查看她所有论文后,却发现她的学生也造假了2篇文章“回敬”她。Tina 教授的事迹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因果循环,你怎样坑导师,总有一天你的学生也会如此坑你。

0 阅读:0

依白评教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