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住顶楼小邹 2024-03-30 10:12:51

刘邦,字季,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出身微寒,起初只是秦朝的一个小亭长,负责维护地方治安。

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亭长,最终成为了一国之君,这其中的艰辛和努力可想而知。

那么这个泗水亭长到底是多大官?

为何造反之际众人推他去当县令,最终甚至当上了帝王?

多大的官?

在秦朝统治时期,刘邦担任了泗水亭长一职。

那么这个官到底多大呢?

对于刘邦所任职务的确切性质,历来存有诸多争论。

在刘邦生活的时代,亭长这一职务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般显赫。

据《史记》记载,刘邦在其壮年时曾担任“泗水亭长”一职。

这个职位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处于较低的层次,主要负责维护当地治安、处理一些民间纠纷以及执行一些基础的行政任务。

尽管亭长的官阶地位并不高,但其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

亭长通常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并确保他们的日常生活秩序井然。

亭长还需协调与上级官员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秦朝遗留的一些简牍中,曾提及"市南街亭"的字样,可见古时"亭"往往只是一个街道或区域的规模。

另据《汉仪》所载,当时的城市街道和城门口均设有亭,同时每十里就设一亭。

由此推测,亭长的管辖范围相当有限,无法等同于一个乡镇的规模。

在一次县长吕太公的欢迎宴会上,主吏萧何曾安排过随礼不足者坐于下席,刘邦因未携带贺礼而被安排在下席,可见其身份地位并不高贵。

刘邦曾负责押解徒众,这可能意味着他具有一定的司法警卫职能。

但单凭此一事例便认定亭长即是当今派出所所长的说法,也缺乏足够依据。

亭长的职责可能不仅仅局限于维持治安,他们还可能参与其他行政管理事务。

考虑到刘邦后来的成就,我们可以推测他在担任亭长期间,可能已经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和组织才能。

在那个时代,地方官员的职责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行政与司法未能完全分离

就连县太爷也经常负责审理案件。

因此亭长除了维持治安之外,很可能还承担了其他行政管理的职责。

再加上后世的亭侯爵位设置,多数学者推断亭长相当于村长或社区主任的角色。

但由于这个职位的多重属性,可以推测亭长是一种独特的职位,既不属于行政官员,也不完全等同于执法人员。

因此虽然亭长听起来不是什么大官,但实际上在当时的职权范围内,它兼备了现代村长和派出所所长的双重作用。

在当时的秦朝,这种将基层治理权力集中于单一机构的做法,实际上体现了统一中央集权的特点。

纵观刘邦的处境,其身份地位实在太过微小,难怪当时的他对官职十分没有热情。

但也正是这般底层的出身,使得刘邦后来的崛起更显不凡。

而刘邦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普通的亭长成长为一代帝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善于把握时机的智慧。

从亭长到县令

正是作为一名执行公差任务的亭长,刘邦遇到了命运的转折点。

当时他奉命押送一批刑徒前往骊山,途中却发生了大批犯人逃脱的事件。

这一惨痛经历,让刘邦深切体会到秦朝政权的腐朽无能,也种下了他日后造反的种子。

作为一名平民出身的小吏,他亲眼目睹了秦朝暴政的残酷面目。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刘邦深知自己身为亭长的职责所在,尽管对秦朝的不满日益增长,但仍旧尽职尽责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面对不断壮大的反抗力量,以及身边越来越多民众的苦难,他的心中逐渐萌生了反叛的念头。

在沛县的僚吏体系中,刘邦的亭长地位自然远远低于掌管大权的县令、县丞、县尉等主要官员。

即便是一些主吏掾、令史、狱掾这样的小吏,地位也要高于他。

当陈胜、吴广等人发动农民起义,造反的风潮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原大地蔓延开来时,连沛县的县令难免受到冲击。

面对农民起义的浪潮,沛县的县令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他作为秦朝的官员,有责任维护朝廷的权威,但他又深知秦朝的暴政已经失去了民心。

在经过一番挣扎之后,县令最终决定响应号召、投身起义。

他知道如果自己不采取行动,很可能会成为秦朝镇压起义的牺牲品。

可是由于长期疏离民心,他实际上缺乏足够的民众基础。

这时,萧何和曹参两位文吏向县令提出了建议:召回刘邦。

刘邦是沛县的一位豪杰,为人仗义疏财,深受百姓爱戴。

他们认为,只有刘邦才能带领沛县的百姓共同对抗秦朝,而县令的身份过于高高在上,难以真正赢得民众的信服,因此建议另选一人担任领导职务。

县令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于是,他派出了自己最信任的部下樊哙,前往刘邦所在的乡村,传达他的旨意。

樊哙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找到了刘邦。

他将县令的意思告诉了刘邦,并希望他能尽快返回沛县,共商大事。

走马上任

作为一个无家可归的逃犯,当时刘邦无族可伤,反而名声在外,而且他重情重义、胆大心细,正符合领头人的要求。

起初刘邦并不情愿担任如此重任,作为一个草根出身的小吏,他难免心存顾虑。

但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再三劝说下,他最终还是同意担任"沛公"一职,负责号召民众、组织武装。

其实他也早就对秦朝的暴政不满,一直寻找机会推翻它。

当下机会终于来了,他也想抓住。他随即召集了自己的一百多名亲信和乡勇,随樊哙一同返回沛县。

"沛公"的头衔相对温和,降低了他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赢得民心。

就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亭长,在众人的期望下,开启了他光辉的开国征途。

但当他们抵达沛县城外时,却发现城门紧闭,戒备森严。

原来,县令在得知刘邦即将返回的消息后,竟然反悔了。

他担心刘邦会趁机夺权,于是便下令加强城防,阻止刘邦进城。

刘邦见状,并没有慌乱。他命人找来一支箭,绑上一封帛书,然后搭弓射箭,将帛书射进了城中。

帛书上写着他对百姓的呼吁和对秦朝的控诉,号召大家共同起义,推翻暴政。

城中的百姓看到帛书后,群情激愤。他们纷纷响应刘邦的号召,组织起来杀死了县令,然后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和他的队伍进城。

进城后,刘邦被百姓推举为新的沛县县令。

他感激涕零地接受了这一重任,并发誓要带领大家共同反抗秦朝的暴政。

他先是在沛县一带打下了根基,然后借助萧何、曹参的辅佐,迅速招兵买马,构建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随后,刘邦率领着沛县的约三千子弟兵开始了起义之路。他们攻占了沛县周边的多个城镇,不断扩大势力范围。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了起义队伍,使得起义军的力量不断壮大。

在一次次战斗中,刘邦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和统帅本领,使得他的声望日隆,终于在被打倒的秦帝国身上踩上一只脚,掌控了整个中原大地。

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了秦朝腐败的真相,如果不是萧何、曹参等人的发现和提携,恐怕刘邦的一生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度过了。

但命运的神奇之处,往往就在于让一个草根平民有机会逆袭人生,改写历史的进程。

刘邦在楚汉争霸中胜出后,建立了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繁荣。

刘邦的统治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使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笔者认为

刘邦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更在于他始终坚守着为民请命的初心。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

参考资料:

1. 《三家注史记》卷8引《史记集解》:皇甫谧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23-11-08]

2. 颜师古等注《汉书》卷1下《高帝纪下》:臣瓒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23-11-08]

3. 《史记》卷8《高祖本纪》: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23-11-08]

4. 《史记》卷8《高祖本纪》: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0 阅读:13

住顶楼小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