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6万边民外逃苏联,赫鲁晓夫大开绿灯,为何中国才是赢家?

韩当聊过去 2023-12-18 16:24:06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新疆边境无数居民争先恐后的奔向关口。他们逼迫边防战士们打开关口,战士们也因此被围的水泄不通。

僵持不下的时候,苏联却派来几辆大巴,在关口附近好整以暇的等候。眼见军民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解放军不得已向上级汇报,谁料上级却发来同意的指令:“不可以动枪,不能伤害他们,打开关口,让他们离开!”

得到消息后的新疆居民一拥而上的冲出关口,爬上了早已等候多时的苏联大巴,扬长而去。为什么新疆居民们会与边防解放军爆发冲突?他们又为何坐上了通往苏联的列车?这件事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赫鲁晓夫的人力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克林姆林宫塔尖上的白雪结下了熠熠生辉的红星,中苏两国因为共同的理想主义进入了蜜月期。但好景不长,斯大林去世后,著名农业学家赫鲁晓夫成为了苏联的领导,中苏关系悄然发生改变。

彼时的赫鲁晓夫意图彻底解决苏联的饥荒问题,因此他不顾斯大林时代留下的工业遗产,转头将旗帜直指农业。

西伯利亚地处高原,冬长夏短,且天气季候都十分恶劣,因此苏联的农业耕种的条件十分恶劣。并且苏联地广人稀,单靠人力是无法彻底解决饥荒问题。

按照斯大林的路线,苏联应该快速完成工业资本的积累,接着反哺农业。但赫鲁晓夫却与斯大林的路线孑然相反,他认为正因为苏联荒地众多,不应该闲置,而是将他们运用起来,只要不会加以浪费,饥荒问题便会很快解决。

他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将目光投向了人力身上。因此在1954年3月2日,赫鲁晓夫发起了一项运动,即苏联垦荒运动。

这一场粮食冒险让整个苏联人民都陷入了选择方向的困局,因为早在19世纪,沙俄时代就已经有了这个决策,开垦荒地,解决饥荒。但因为沙皇时代高层腐败,财政入不敷出,根本无法推广这起运动,不得已放弃了这个想法。

而赫鲁晓夫决定完成沙俄的遗憾,同时他要将自己的名字刻录在苏联历史的丰碑上,让这起事件成功转化为苏联历史的转折点,因此赫鲁晓夫克服重重阻碍,一意孤行的实行开垦荒地的运动。

但要开垦荒地,就要修建适当灌溉的水渠,供给水渠的源头便是水库,修建水库就是一笔巨大的投资。同时西伯利亚高原气候严寒,农作物很难存活,如何让农作物不受风霜雨露的侵袭,这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苏联虽然在斯大林时期迅速发展了工业,但远远达不到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因此人力便成为了开垦荒地的重要资源,而在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经牺牲了无数有为青年。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上,莫斯科的男女老少几乎都奔赴战场。

二战结束后,苏联人口锐减,可使用的劳动力也是屈指可数。

同时刚刚结束战争,苏联许多青年也不愿背负霜雪前去荒原,因此赫鲁晓夫开垦荒地的号召效应微乎其微。

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苏联的盟友,中国。

其实早在战争年代,许多与苏联接壤的新疆边境人民便纷纷举家逃往苏联,这些侨民无异于成为赫鲁晓夫开垦荒地的首选人员。可仅凭这些外逃侨民,无法支撑起开垦荒地的工程。

聪明的赫鲁晓夫认为,只有与中国合作,需要中共中央的首肯,他才能获得中国大量的人力资源。

对于赫鲁晓夫的请求,毛主席是犹豫的。其一是因为我国曾是小农经济的社会体系,完全是靠天吃饭,无法发展生产力,那么农业耕种只靠人力是无法长久的。

其二苏联想一举解决饥荒问题,放弃了工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主次不分。

其三是我国新疆边境人民,他们是中国的一份子,贸然将他们遣返回苏联,是否过于草率,这让毛主席踌躇不已。

但赫鲁晓夫却自信满满的说道:“他们这些人并不是属于中国,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才是对他们的尊重。”

赫鲁晓夫为什么说新疆边境人民不属于中国?新疆边境又有哪些历史遗留的问题?

伊犁条约的始末

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东欧的沙皇还在以土地扩张为主,向南亚及欧洲发起了战争。但克罗米亚战争失利,让本来贫困交加的俄国再次坠入谷底。沙皇当下急需一场胜仗,稳定民心并且积累政治声望。

随后俄国决定东进,因为清政府此时被西方任意收割,沙皇认为他们趁虚而入,也可以就此分一杯羹。

俄国地脉广阔,纵深千里,与当时的清朝接壤。因此挥师东进对俄国而言十分有利。当时的清朝也未想到俄国会借着中亚的有利地势,竟然直攻新疆。

眼见新疆面临着被俄国吞并的风险,1875年清朝大臣左宗棠临危受命,督办新疆军务。他带领着清兵奔赴新疆,与俄国的士兵进行角逐。俄国此时也处于封建时期,他们的武器并不比我们先进,且俄国的国内经济也无法支撑起他们长久作战。

左宗棠在本地新疆财主的支持下,有了大量的军费,因此战争优势逐渐转向清朝。左宗棠仅用一年时间,清兵便收复了吐鲁番。他平定新疆给了当时日暮西山的清朝一针强心剂,随后就伊犁问题进行了谈判。

当时谈判的清廷大臣并未获得战胜国的待遇,反而在俄国的胁迫下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条约内容虽然俄国将伊犁归还给清廷,但条约里的内容几乎都是有利于俄国。他们不仅要在新疆经商,还要求免税,以争取潜移默化的渗透进当时的清廷。

《伊犁条约》经过两国协议,前后争执数次,最终清朝没有让俄国如愿。这让沙皇倍感气愤,他不愿放弃中国新疆,更不愿放弃唾手可得的利益。于是自沙皇时期,他们便开始慢慢的收买新疆,尤其是伊犁人民的人心。

他们甚至安插中亚人员在新疆边境四处散播逃往俄国的消息,企图塑造舆论,来煽动新疆边境的动乱。

而那时我国也陷入了连年的战争之中,很少顾及新疆边境。因此自那时起,便有不少新疆人民跨境逃往俄国。但当时俄国境内也很贫穷,常年征兵作战,为了逃开兵役,也有不少俄国人逃到新疆。

两国边境的人民不断交融 ,民族之间的区分越来越小,从而让新疆边境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也愈发淡薄。

尤其是在上世纪20年代,苏联完成的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许多新疆边境人民对苏联更是心向往之,就连新疆的官员也向往苏联。

因此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便有新疆边境居民陆陆续续的逃往苏联,久而久之苏联与新疆边境建立了一条看不到的交通枢纽。因此这百年以来,新疆边境与苏联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想要将这条枢纽公开化,这让我国陷入了两难之中。

但彼时的新疆边境人民对前往苏联生活的意图实在强烈,而且近一个世纪,他们与苏联的关系比本民族的纽带更为紧密,最终毛主席同意了赫鲁晓夫的请求。

可是当下我国对新疆也需要建设,他们也是新疆恢复生产的重要一环,如此切割新疆人民,也容易让边境地区人心涣散。因此毛主席决定每年遣返万人回到苏联,但显然赫鲁晓夫对此感到不满。

开荒田地迫在眉睫,只有稀疏的万人,如何能够将高加索地区和哈萨克地区的荒地尽数开发呢?简直是杯水车薪!毛主席见赫鲁晓夫如此大失仪态,再三考量之下,表示愿意派遣我国的青年前往苏联援建。

但赫鲁晓夫对毛主席的退步仍感到不满,他决定要用苏联特有的手段解决这一问题。

一场人力资源的抢夺大战逐渐拉开了帷幕。

边境人民归向何处

苏联对我国的态度愈发微妙,自联合舰队风波之后,中苏关系彻底决裂。蜜月期结束,苏联带走了当初援建我国的技术人员以及资金,我国瞬间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

同时印度也在频繁挑衅我国,而我国当时因为浮夸风的盛行导致粮食歉收,又天气季候恶劣,我国人民同样陷入了困顿的饥荒中。

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新疆边境人民更加向往苏联的生活。此时苏联为了拉拢新疆边境人民,每日会在边境散播苏联的生活状况,以及来到苏联后的优待,这让新疆边境居民蠢蠢欲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苏联的攒动和重金收买下,当时新疆边境不少官员贪污了苏联的资金,带动着边境大批牧民逃往苏联境内。

直到1962年,人口流动的问题彻底爆发了。

当时苏联早已联络好了新疆牧区的居民,让他们来到霍尔果斯的口岸,前往苏联。但我国当时为了谨防我国人员外逃,在边境地区设下了层层关卡,美好的生活即在眼前,外逃的新疆居民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这个机会,于是他们与边防战士们爆发了冲突。

这起冲突即刻引起了其他新疆居民的注意,事态愈演愈烈,这帮闹事的人跑到高地,大声呐喊着,只要前往苏联,到了苏联便有好的生活。

这些话煽动力极强,人心浮躁不安,无数新疆居民涌到关口,人群攒动,聚集在战士们面前,声称要出关,要前往苏联。

彼时苏联早已派了大巴等候多时,此时战士们骑虎难下,他们无法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但面对群情激奋,很有可能会爆发流血事件。最终在苏联趁虚而入下,这帮新疆居民被苏联尽数接走。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并未将他们追回,也没有向赫鲁晓夫质问,而是说道:“不要伤害人民,不要爆发流血事件,他们想要离开,就尊重他们的选择。”

眼见关口被突破,无数新疆居民前赴后继的逃向苏联。他们不仅举家搬迁,甚至还带走了牲畜。而这些牲畜当时是由国家分配的,但这些居民们对政策视若无睹,带着国家的财产大摇大摆的前往苏联。

新疆大批的农田就此荒废,曾经几万人的村庄如今只剩不到百余人。这次出逃便是当时著名的伊塔事件。

赫鲁晓夫还为此洋洋得意,此次事件不仅彰显了苏联的国力和声威,还获得了大量的免费劳动力,看似苏联大获全胜。但是让逃往苏联的新疆居民没想到的是,他们来到苏联后并没有吃上理想的土豆炖牛肉,而是被强制性安排前往西伯利亚的高原,开垦荒地。

那里生活条件更为恶劣,远远不如他们在新疆的生活水平。而且赫鲁晓夫还强制性规定,开垦荒地后每年要收获粮食的指标,这对气候严寒的西伯利亚高原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些新疆居民悔不当初,他们不愿意前往荒地,又想要回国。矛盾愈演愈烈,苏联无奈,将这批人遣返回国,但惨遭我国拒绝。即便他们痛哭流涕也无济于事,因此这批人只能硬着头皮执行赫鲁晓夫开荒的政策。

可苏联大多数土地条件都不能适应播种,赫鲁晓夫违反了自然的规律,不仅粮食颗粒无收,还给土地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毁灭打击。所谓的退耕还林,更扩大了当地风霜雨雪的危害,苏联不仅没有解决饥荒问题,反而加大了饥荒的严重性。

而曾经逃往苏联的新疆居民在没有身份,没有归属,没有民族,也没有国度的背景下,让他们一度以为自己被世界抛弃。好在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他们被安置在中苏边境。

人本质追求的是美好的生活,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选择更美好的生活并没有错。但在人类没有实现全体解放的时候,民族、国家和区域性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在必要关节我们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我国的安全。此后我们更要明辨是非,坚定立场,防止悲剧再度重演!

对于建国初期的伊塔事件,屏幕前的你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1. 伊塔事件.百度百科.

2. 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新疆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3. 新疆“伊塔事件”.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4. 中共伊犁州委员会党史研究室.新疆“伊塔事件”始末及其反思.伊犁.中共伊犁州委员会党史研究室.2002

注: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对话皆为作者根据史实资料和当时的情景合理设计的,不可作为参考!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1 阅读:1418
评论列表

韩当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