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坡之变:从贵族选君制度看元朝的夭折

锵锵文史局 2022-10-15 17:50:42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版图最大的帝国,占有“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北抵沙漠”的辽阔土地,唐比之元,不过三分有其一而已。蒙古铁骑曾令欧亚大陆闻风丧胆,但元朝却不足百年便灭亡退出中原,这与蒙古族的贵族选君制度有很大关系。

一、贵族选君制度是南坡之变的祸源之一

1、蒙古贵族始终左右着元朝的皇位继承

中原的华夏族在商周时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成为了皇储议立的主要原则。此后诸汉人王朝也继承了这一规则。但汉人的这一套成熟的立储制度并没有被元朝人收为己用。元朝保留了浓厚的草原习惯,皇室储君由众多贵族共同推举。推举皇位继承人的大会就是“忽里台大会”。

元世祖忽必烈曾试图建立起仿效汉族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他立嫡长子真金为太子,真金因病去世后,忽必烈属意皇孙铁穆耳。但是忽必烈死后,铁穆耳并没有像他期待的那样直接坐上皇帝的宝座,而是仍然依据蒙古旧俗,需要得到蒙古诸王的承认才能正式继位。

元朝的皇位继承并没有如忽必烈所设想的形成一个固定原则,蒙古贵族始终在元朝皇位继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2、成宗、武宗、仁宗朝混乱的贵族争权斗争为“南坡之变”埋下祸根

从蒙古国到元朝,皇位斗争层出不穷极为激烈。围绕着皇权争夺,也展开了权臣之间的派系斗争。权臣派系之间的倾轧又必然导致皇权不稳。权力争夺循环往复,从未停止。

成宗晚年,卜鲁罕和权相阿忽台勾结把控朝政,意图扶握有重兵的安西王阿难答为帝,与哈剌哈孙想拥立的怀宁王海山争夺帝位。然而哈剌哈孙等人先下手为强,除掉了安西王阿难答,海山很快即位,为武宗,还确立了皇储之位,立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储君。安西王的弟弟按梯不花因此怨愤难平,成为日后“南坡之变”的元凶之一。

至大四年(1311)年,仁宗继位。延祐七年(1320)正月,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去世,权臣铁木迭儿与太后答己拥立仁宗子硕德八剌继位,是为英宗。按照仁宗与武宗的约定,本应“叔侄相承”,以武宗之子继位。但仁宗之子硕德八剌登上帝位违背了约定,朝中部分贵族对此不满,种下了“南坡事变”的祸根。

3、英宗朝“南坡之变”

铁木迭儿等人以为硕德八剌年幼,可以任意控制拿捏。却不想硕德八剌自幼熟读汉儒经典,锐意改革,整顿朝政,欲推行汉法。铁木迭儿、答己等人十分后悔。

硕德八剌很快提拔了同样有着新政理想的拜住为中书平章政事,对其极为信任和倚重,“朕思天下之大,非朕一人思虑所及,汝为朕股肱,毋忘规谏,以辅朕之不逮”。

朝中形成了两大政治派系,一派代表是太皇太后答己和铁木迭儿一系权臣,另一派代表是意在革除弊政、推行新法的皇帝硕德八剌和大臣拜住。硕德八剌的新法受到顽固权臣派的百般阻挠,他们的政治理想并不能顺利地实现。

至治二年(1322),铁木迭儿和答己相继去世,英宗以拜住为右丞相,“不置左相,独任以政”,君臣二人推行新政,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准绳实行汉法,并力图从历朝历代的治乱得失中寻求巩固元朝统治的政治经验,希望建立起中原汉族地主式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然而新政的推行引起了蒙古贵族中保守势力的不满。兄长被害、怀恨在心的按梯不花也一直蠢蠢欲动,伺机报复。

至治三年(1323)八月,铁木迭儿余党铁失勾结按梯不花等诸王亲贵,以英宗第二怯薛、第四怯薛为内应,自己所领的阿速卫兵为外应,在上都之南十五里的南坡刺杀了英宗硕德八剌和丞相拜住,史称“南坡之变”。英宗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一岁。

这场惊变过后,蒙古诸王选择了也孙铁木儿为新皇,他长期驻守漠北,与蒙古保守贵族有着一致的利益。诸贵族的利益没有了动摇的风险,他们得以继续放纵在淫靡享乐的生活中。

二、权臣和贵族支配下的腐朽统治将元朝推向灭亡

多数蒙古贵族以征服者自居,对于汉族地主阶级封建文化持不屑的态度。他们反对实行汉法,依靠对下层民众的剥削来维持自身利益。

1、贵族、权臣当政,争权夺利祸乱朝纲

元朝虽然是蒙汉封建主的联合统治,但由于实行种族等级制度,汉族上层实际上被排斥在贵族特权之外。蒙古皇帝和宗室贵族们共同支配帝国权力。

仁宗朝和英宗在位前期,就有元朝中期三大著名权臣之一——铁木迭儿擅权乱政。

仁宗初年,铁木迭儿依仗太后答己的宠信,任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恃其权宠,乘间肆毒,睚眦之私,无有不报”,贪横不法,权势遮天。他还“广树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任用亲附谄媚于他的奸人,排除异己,甚至擅自诛杀大臣。元朝政坛本就一片污浊的水更加浑浊了。朝中百官与百姓深恨之,却因答己的宠庇而无计可施。

英宗初期,朝政受制于答己和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欲推行新法处处有阻。铁木迭儿和答己相继病死后,新法推行的阻力才有所减轻。

也孙铁木儿即位后,御史上奏“铁木迭儿在先朝,包藏祸心,离间亲藩,诛戮大臣,使先帝孤立,卒罹大祸”,也孙铁木儿下诏恢复被铁木迭儿陷害大臣的名誉,“存者召还录用,死者赠官有差”,他的皇位得到了朝野上下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朝廷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政治松弛,吏治腐败;贵族只顾一己私欲,争权夺利。自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死,至1333年元顺帝即位,四十年之内共更换了十位皇帝,而每一次皇位更替都会引起一番激烈的权力争斗。只有极少数的皇帝才能将龙椅坐得长久。

2、各级政权日益腐朽

蒙古军事贵族在元朝的国家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这是蒙古特有的政治生态。军事贵族的支持与皇帝皇位的稳固休戚相关。皇权要么在贵族辅翼下变得强大,要么在贵族派系倾轧下夭折。

元朝的历代皇帝即位后,为换取其支持都会对蒙古贵族进行大规模的赏赐。如成宗铁穆耳即位时,在忽必烈原定的赐额外,又给勋臣贵族大量加赐。至元朝后期,每一个新帝即位,赏赐给贵族们的金银钞币都在数百万锭以上,还会赐予动辄数百上千顷的土地。如元顺帝赐丞相伯颜田地五千倾,采珠户四万。

宗室内乱、宫廷政变、后妃干政、权臣把控朝野的例子接连不断,朝政混乱。各级官吏巧立名目进行贪污勒索,如撒花钱、拜见钱、生日钱等。足够的钱财能让官府大开方便之门,“任情放选,鬻狱卖官”官位甚至明码标价,官职越高,钱额越巨大。

元代朝廷早已成为一块朽木,从上到下,由里及外腐烂的彻底。

3、百姓不堪为生

钱穆先生说:“蒙古一切政制,并不沿袭中国旧传统,那时在政治上经济上,有许多不合理不合法的特殊利益,分配在蒙古人、色目人、庙寺僧侣、土豪地主的手里……社会上是阶级重重,政治上是处处分割,各地方各阶层,到处有许多世袭的特殊利益在压迫民众”。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朝廷将大量的土地赐给勋臣和贵族,还分给他们数量庞大的民户。在北方,蒙古贵族和各族地主利用权势肆意兼并土地;在南方,南宋灭亡后,汉族大地主基本都保留了下来。汉族地主与蒙古贵族相勾结,强夺民田。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导致自耕农数量极少,占有的土地也十分有限。

地主利用田地对佃户的剥削日益加重。不仅有沉重的租税,而且地主还任意奴役佃客及家属,甚至将佃户随田佃卖。

官田的租税本比租种地主私田轻,然而除了正租外,还要征收斗面、鼠耗等额外租税,实际所征超过规定数倍。

“佃户终岁勤苦,尽田内所得籽粒,输官不敷”。若年成稍歉,官府仍不依不饶,“上催下并,遂将家业变卖,无资产者卖子鬻妻。或弃生就死者有之抛家失所者有之”,提起公田,百姓痛哭,无不怨恨。

除了缴纳租税外,人民还要应承徭役。在双重盘剥下,一遇灾荒,只能沦为流民四处逃亡。

元代农民负担之沉重,以至于无法维持生计,“于是转徙逃散……尽为穷山饿水而人自相食”。经济破产,人民不堪为生。

元朝政府一开始就执行民族压迫政策。所以自建朝之始,各地就接连不断地爆发起义斗争。随着元朝统治日久,社会矛盾急剧激化,起义规模越来越大,次数也越来越频繁。最终,酝酿成了全国性的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三、总结

从草原崛起的元朝贵族,摆脱不了蒙古旧俗,并未在农耕大地上找到有效的统治方式。元代后期,吏治腐败,残民以逞,经济凋敝,民生倒悬。贵族贪婪无度,只知争权夺利,骄奢淫逸。军事强大的元朝建立仅数十年就面临崩溃的边缘。

社会秩序不断混杂变乱,最终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民族、被统治民族的矛盾,逼迫被剥削、被压迫民众揭竿而起,元朝灭亡。

1 阅读:349

锵锵文史局

简介:欲穷千里目,锵锵文史局。欢迎关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