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说“卫青不败由天幸”,卫青一生无一败绩,真的是天幸吗?

雁芙说历史 2024-08-02 11:09:15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在他的七言诗《老将行》中这样写道:“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意思就是说,卫青七次出击匈奴,无一败绩,是因为上天保佑,他卫青运气好,而李广之所以一直没有立功,是因为时运不济。

因为诗词广为流传,就会引起误导,容易让人认为卫青的军事能力很一般,他能打胜仗,全靠汉帝国的国力碾压匈奴。

那么,卫青的军事能力究竟怎么样?是否真的像诗中所说,他能打胜仗,全靠运气与国力?

事实上,如果仔细读一读卫青打过的几场重大战役,就能发现绝对没那么简单,那些战役也绝不是什么运气好就能打出来的。

卫青真正的军事能力放在古代名将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这些战役,我们一个一个地看,就能明白其中的奥妙了。

首先是卫青出道以来的第一战:龙城之战。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决定对匈奴转守为攻,采取主动出击的打法,兵分四路出塞,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

四员大将各率一万骑兵,主动寻找匈奴主力,再予以打击。

这一战,四路大军中,李广所部全军覆没,公孙敖所部损兵7000,公孙贺所部无功而返,唯独卫青所部出其不意地攻击了匈奴人的祭天圣地龙城,斩杀数百敌军而还。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卫青之所以打了胜仗,那是因为匈奴人大意了,没把他这个不知名的将领放在眼里,而是把主要兵力用来对付名声在外的飞将军李广了。

换句话说,是李广和公孙敖两部吸引了匈奴的兵力,卫青才有机会偷袭龙城。

但是,这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卫青这可是第一次带兵打仗,而且是第一次指挥1万人规模的军队作战,他可以说是毫无实战经验。

可他第一次上战场,就盯上了匈奴人祭天圣地,而且还是大胆地奔袭数百里,深入匈奴腹地,打完立即撤回。

这场突袭战,实际上就是一种战法创新。

汉朝以往对付匈奴,主要是依托长城进行防御,军队以步兵为主,因此十分被动。

而卫青初出茅庐,就想到了奇袭的作战思路,而且他把作战目标放在了龙城,这背后涉及到周密的情报工作。

为什么要选择龙城作为突袭对象?龙城当时的兵力配置如何,汉军如果奔袭过去的话,沿途是否会遭遇匈奴主力拦截?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情报支撑的。

还有,卫青有明确的作战目标,即,奇袭龙城。

但其他三路似乎没有明确的指向性目标,至少史书上没有记载他们有过任何指定的打击目标。

当时汉武帝也没有给四路将领下达具体打击目标,而是让他们自由发挥,出了长城以后,就自由寻找匈奴目标进行攻击。

其他三人如果没有明确打击目标的情况下,加上以前他们的作战方式都是依托长城防御,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主动出长城寻找匈奴作战的经验,这种情况下,三路将领出了长城,估计就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四处乱转。

唯独只有卫青能够在战前确定自己的进攻目标,并且果断地采取行动,以奇袭这种出人意料的新型作战方式,一举打了匈奴一个措手不及。

这一战,卫青第一次验证了长途奔袭这种作战方式,这对日后的汉军战法起到了关键作用。

可见,卫青在周密的情报工作上下了很多功夫,而且眼光极其精准,一出手就给了匈奴人一个下马威。

再来看河南之战。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将军李息从代郡出击匈奴,卫青从云中出击匈奴。

这一战,卫青采取了声东击西、迂回侧击的作战思路。

他的真实战略意图实际上是收复整个河套地区,要收复整个河套地区,就必须灭了盘踞在这里的白羊王、楼烦王。

但是为了保证能一击成功,他必须迷惑敌人。

白羊王、楼烦王所部盘踞的位置处于云中郡的西南方向,卫青为了迷惑敌人,也为了切断白羊王、楼烦王与匈奴王庭的联系,率军向西迂回到匈奴后方腹地,随即突袭高阙这个军事要地。

此时,卫青实际上已经实现了第一步的目标。

一方面,攻占了高阙,意味着切断了白羊王、楼烦王与匈奴王庭的联系,那么接下来汉军收拾这俩匈奴王的时候,匈奴王庭无法提供支援。

另一方面,这场军事行动迷惑了白羊王、楼烦王,卫青所部是向西进攻的,白羊王、楼烦王的位置是云中郡的西南,从行军方向来看,根本看不出卫青有想要攻击他们的意图。

然而,就在白羊王、楼烦王放松警惕时,卫青前脚攻占高阙,连休息都没有,直接立即调转方向,迅速向南迂回奔袭,从西侧突袭了白羊王、楼烦王。

此战,卫青大胜,俘虏数千,缴获牲畜数百万之多。

最重要的是,此战一举收复了河套草原。

昔日匈奴以此为基地,直接威胁汉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像一把剑长期悬在汉朝的头上,如今卫青重新夺回这一地区,匈奴对长安的威胁从此不复存在。

这一战,卫青的计谋用得很妙,典型的声东击西,明着袭取高阙,给敌人造成一种卫青不会南下的假象,正当敌人麻痹大意时,卫青突然就南下奔袭,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一举夺取河套地区,相当出彩。

此外,这场战役对带兵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要知道,卫青先是远程迂回,袭取了高阙,这个时候汉军刚刚经历了长途奔波,接着打了一仗,属于疲敝之师了,按理说,此时已经很难再继续长途奔袭了。

但卫青做到了,他带着刚刚长途奔袭打了一仗,已经疲惫不堪的汉军,连休息都没有,直接又一次南下,实施长途奔袭,侧击匈奴人。

整个战役的过程是:长途奔袭-激战-再奔袭-再大战。

如此高强度的作战,要换做一般的军队,早就累垮了,更别说打胜仗了,由此可见,卫青在治军和带兵方面很有一套。

还有漠南之战,一样是远程奔袭。

公元前124年,面对匈奴人屡次进犯,汉武帝意识到,必须大规模歼灭匈奴军队主力,才能重创匈奴,于是以卫青为统帅,率领3万骑兵突袭匈奴。

此战,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随军出征,受卫青节制。

卫青的目标是打垮匈奴右贤王,但匈奴左贤王也是个威胁。

于是,卫青采取的策略是,令大将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从右北平出击,攻击匈奴左贤王,以起到牵制作用。

卫青则亲率主力大军从朔方出兵,对匈奴全线出击。

匈奴右贤王慑于汉军的锋芒,当场开溜,这一溜直接就后撤了600里。

右贤王的想法很简单,在这草原之上,他匈奴人最熟悉环境,汉军远途而来,面对茫茫草原,又没有卫星导航,汉军是根本找不到自己的,等汉军人困马乏之时,他再反杀回来,那么汉军必败。

所以,右贤王后撤600里后,正为汉军找不到自己而沾沾自喜时,卫青的主力突然杀到,迅速包围了右贤王所部。

此战,汉军俘虏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右贤王仅带着数百骑兵逃走。

事实上,打赢这一战的难度也是很高的。

匈奴人在茫茫大漠中,熟悉地理环境,来去如风,一溜烟就消失在大漠中,很难再找到。

而且右贤王是直接远离了卫青所部达600里,这是很远的距离。

要知道,那不是60里,而是整整600里的距离,在茫茫大漠中,古代可没有卫星导航,要辨别方向都是很难的。

这意味着卫青要在600里的作战半径中扫描到匈奴人的藏身之地,右贤王跑得那么远,他是怎么找到的。

可卫青还真就找到了,不仅找到了匈奴人的藏身之地,还迅速完成了包围,随即一战定乾坤。

他到底是怎么知道右贤王就在那个位置的?

这里面涉及到了精密的情报工作,还有远程突袭的能力。

要是换成了其他的将领,说不定就迷路了,然后被匈奴人反杀。

毕竟汉军其他将领在大漠中迷路的例子又不是没有,而且还不止一次,可卫青不仅没迷路,还找到了右贤王所在地,并且将其打垮。

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是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的,尤其是情报和向导。

这一点,李广就远不及卫青。

最后的漠北决战,卫青一样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

公元前119年,汉朝与匈奴之间终于爆发了大决战。

汉武帝令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跨越大漠,一战打垮匈奴。

但是,汉武帝这次决定将歼灭匈奴的头功给霍去病,根据汉朝方面得到的情报,匈奴单于的位置在东边。

所以,由霍去病东出代郡,卫青西出定襄。

两人虽然带出的兵力都是5万骑兵,但霍去病的5万人马是专门用来打垮匈奴单于而准备的,所以那才是汉军最精锐的军队,而卫青带出的5万骑,战斗力要逊色一些。

谁知,卫青出塞一千多里后,却从一名抓获的俘虏口中得知,匈奴单于就在前方。

也就是说,卫青此时要用手里战斗力弱一些的军队,跟匈奴单于的主力精锐硬碰硬,这对于卫青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很快,卫青定好了作战方案,他决定让李广和赵食其两部合并为一部,从东面绕行,卫青则亲率大军与匈奴单于正面作战,开战之后,如果李广和赵食其所部如期抵达的话,就可以两翼包抄,夹击匈奴。

不久之后,卫青所部抵达单于所在的位置,正好撞见匈奴单于陈兵与于此,等着卫青来,

此时,李广和赵食其所部并未到达(实际迷路了),卫青手里的兵力其实是捉襟见肘,这种情况下,卫青不得不打一场己方劣势的逆风仗。

不过,见到匈奴大军后,作为一名久经战阵的名将,卫青并未慌乱。

他立即下令将战车连接起来结成环形防御工事,以抵挡匈奴骑兵的冲击。

同时,卫青派出5000骑兵在防御工事外围与匈奴较量,而匈奴单于也派出1万骑兵出战,双方随即展开一阵厮杀。

这是一场骑兵对骑兵,硬碰硬的战斗,汉军骑兵虽然比匈奴少一半,但作战勇敢,匈奴也不甘示弱,战况极其惨烈,一时间,难分胜负。

在这关键时刻,正好太阳下山,战场突然刮起大风,将地上的沙石、尘土吹起,形成类似沙尘暴的天气,以至于战场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

在飞沙走石中,交战双方根本睁不开眼睛,就算勉强睁开了,也看不清对方的位置。

卫青见状,当机立断,令汉军分左右两翼,全线出击,包抄匈奴单于本部。

单于见状,以为汉军人数众多,而且战斗力强悍,再打下去,恐怕自己得交代在这里,于是在傍晚时分,带着数百精锐骑兵冲开包围圈,向北逃窜。

汉军则继续与包围圈里的匈奴主力激战,双方杀伤人数大致相当。

这场厮杀一直持续到后半夜,后来卫青从俘虏口中得知单于早已逃走之后,立即下令追击。

随后,匈奴军队溃败,士兵纷纷四散奔逃,汉军追奔两百里也没追上匈奴单于,最后只能撤军。

此战,卫青所部斩杀敌军1.9万余人,匈奴主力遭受重创,元气大伤,从此走向衰落。

事实上,对于卫青来说,这是一场己方劣势的逆风局,能打赢已经很厉害了。

卫青原本带出的5万骑兵,并不是最精锐的,后面又给李广和赵食其分一部分出去,可他要面对的是匈奴单于的主力精锐。

实际上这是以少打多,以弱打强,卫青还是赢了。

打到最后的时候,双方其实拼的是统帅的意志力。

卫青的意志力显然是高于匈奴单于的,他在刮起风沙这种不利情况下,不仅不退兵,反而主动出击,以捉襟见肘的兵力愣是对匈奴实施了合围。

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这个道理。

可匈奴单于却在关键时刻怂了,他的兵力比卫青多,而且是匈奴最精锐的骑兵,愣是怂了。

如果单于在关键时刻,抱着和卫青拼命的决心去打这一仗的话,胜负恐怕很难说。

而这种逆风局,如果换成其他将领,还真不一定能打得下来,弄不好就是全军覆没。

通过卫青的这几场经典战役可以看出,要想打赢这几场战争,绝对不是什么上天保佑,运气好就能赢的。

它拼的是将领的作战指挥能力,战术运用水平、情报工作以及意志力。

不是说换谁上,谁就能行的。

最典型的就是,卫青、霍去病去世后,接任的李广利就玩不转,面对已经被卫青、霍去病打得元气大伤的匈奴,他愣是打了不少败仗,跟卫、霍二人根本没法比。

所以说,诗人王维对卫青的战绩评价是不正确的。

他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他自己怀才不遇,觉得自己是时运不济,所以和李广产生了共情,进而写这么一首诗,以表达自己时运不济的情感罢了。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38
评论列表
  • 2024-08-02 14:24

    说霍去病运气好,勉强能接受。比较打的少,死的早!但是卫青,打的可不少,而不是单一的,有少打多,有多打少,能带骑兵,能带步兵。全能型大将军!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