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煲汤有没有放中药材的习惯?
我家就有这一两广的「优良传统」,我那老母亲每次煲汤不离中药材,党参、白术、黄芪.....食补是她的养生宗旨。
最近她老抱怨中药材涨价,汤都快煲不起了。
无独有偶,「中药材价格暴涨」近期也频频登上热搜,更有中药涨到被网友们大呼「价格超黄金」。
真那么疯狂?
30元飙至180 元,多中药集体涨价
价比黄金却供不应求
根据中药材交易平台公开数据显示 ,今年中药材价格有涨有落,但大部分中药材采购价格确实涨幅较大。
就以几味药为例。
一个是白术,这种常年20-30元/公斤的药,去年开始一路飙升,今年5月价格120元/公斤,这个月最高报价190元/公斤。
还有平时卖20元到40元/公斤的牡丹皮,现报价120元/公斤以上。
而另一味药酸枣仁,2020年在200元/公斤左右,2023年逼近1000元/公斤,涨幅将近5倍。
稀有药材天然牛黄就更不用说了,从去年的120万/公斤暴涨至今年165万/公斤......黄金价格也才50多万/公斤,牛黄是黄金的两倍还多。
还有白芷、白芍、夏元无、栀子等很多往常几十块一公斤的中药材,现在价格都突破了百元大关。
不光涨价,很多中药材货源紧张,短时间内无法补货。
中药材天地网数据显示,目前价格年涨幅超过100%的中药材(含同一品种不同规格)已超过60个,年涨幅在百分之几十的品种则更多。
我给老铁们简单列几个今年涨幅排前的中药品种。
用采购商的原话来说就是,这两年中药材的价格已经可以用离谱来形容。
按理说夏季应该是中药材销售淡季,但如今的中药材市场价格一片火热,可以说是一天一个价。
几十年一遇涨价潮
中药涨不停的背后......
所谓市场,有跌有涨。
但从2020年下半年起,国内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幅度之大,周期之长,在有数据记载的中药材商品史上罕见。
这背后到底是市场周期还是幕后黑手?
其实中药材涨价的原因颇为复杂,涉及方方面面。
一是,生产源头上。
天气很关键。
药材这东西得靠人工种植,机器生产不了,所以要看天吃饭。
干旱、洪涝、低温......上半年极端天气频频,咱最爱的荔枝都快「颗粒无收」了,同为种植作物的中药材必然也损失惨重。
今年七月安徽、河南频遭暴雨,白术种植区遭受水灾,产量减少价格上涨。胡椒、八角茴香的产地两广、云南,受洪涝灾害影响也出现短期供给缺口。
市场供给缩减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人力也会影响。
农业劳动力减少,种植中药材的农户变少,导致种植成本逐年上涨,影响了中药材的供应量。
价格也是关键因素。
很多过去卖不上价的中药材,药农会减少种植面积,一旦价格走俏,就导致市场货源紧张。
中药材需要一定生长周期,短期内很难补货。
例如牡丹皮,前几年每公斤才十几块,很多药农弃如敝履,如今价格突破了一百元每公斤大关,反而供不应求。
加上部分中药材资源稀缺,采摘困难,价格也持续猛涨。
一句话,物以稀为贵。
二是,市场供需上。
眼下中医治疗受到重视,此前几年消耗了大量库存,市场需求在不断增加,中药材整体价格也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
以上这些原因,都是行业运行周期的正常波动。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轮暴涨是因为「游资操盘」。
股市、楼市降温之下,很多业外资本热钱把目光投向了中药材市场。中药材生长周期长,无法短时间内大量供应,加上其中一些品种具有「金融属性」,囤积就成了资本牟利的手段。
从农户和商家手里收购大量药材,放在冷库储存起来,价格涨上去再放出去,炒作药材价格。加上极端天气助阵,更刺激行情飙升。
一般来说小收购商资金有限,不敢囤太多货怕砸手里,稍有利润就会转手卖掉。而手持大量资金的资本,完全可以大量囤货,积压库存待价而沽,赚个盆满钵满。
虽然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中药材行业有资本的加持才能快速高质量发展,但资本进入后如果只是一味无序炒作赚快钱,破坏行业的良性发展,这样的不良风气必须扼制。
中药材养生餐饮走红
圈粉无数年轻人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中药材市场需求大幅增长,与时下年轻人流行的「养生热」不无关系。
保温杯泡枸杞那都是已经过时的事了,如今受宠的是啥?中药冰淇淋。
前阵子,上海新开张的某冰淇淋店凭借中药草本口味走红,让趋之若鹜的年轻人排队抢购,部分产品买到断货。
人均价格36元左右,简直是冰淇淋界的「爱马仕」。
菜单上可以看到,该品牌冰淇淋口味有16种,号称每种都含中药草本,如「桂圆红枣米浆」能安心宁神、「八仙果」能止痰化咳、「龙参茉莉青柠茶」能大补元气等。
虽然有网友质疑这种冰淇淋的中药养生效果,但并不妨碍它一路走红。
一方面是对「爆品」跟风的热衷,另一方面是这届年轻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养生的机会。
不光是中药冰淇淋,中药咖啡、中药茶饮、中药面包、中药甜品、中医药膳等的全国走红,让「中药+餐饮」的风越刮越盛。
中药+奶茶:青丝乌发饮、静夜护神汤、人参熬夜水.....
中药+咖啡:红景天拿铁、罗汉果美式、金银花冷萃.....
中药+面包:玫瑰金银花海盐卷、陈皮红豆奶油、荷叶莲子流心酥....
脱发、熬夜、养颜......一网打尽,每一款都精准拿捏了年轻人的心。
例如在南宁有三家分店的万花田中药茶饮,就有石斛轻燥饮、五指毛桃湿轻饮、古法三花凉茶、八味酸梅汤等品种。
据红餐网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30个主打中药或草本养生的茶饮品牌。
在郑州,张仲景大药房旗下的品牌「仲景生活」,借助养生面包+养生茶饮的模式开出了8家门店;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开出了一家主打养生欧包的药食坊等等。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花样繁多的「中药+餐饮」品牌,只是在食物里简单引入中药素材,无法到达中药治疗功效,很大程度只是商家营销噱头。
但大部分年轻人还是乐意买单,一定程度反应出时下年轻人的健康意识有所提高。
加上大国文化崛起,中医药的影响力和地位持续提升,中医被年轻群体所接受,养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借助中药材调理养生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中药+餐饮」市场的崛起,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加剧了中药材市场的供需变化和价格的波动。
药涨哄抬药贱伤农
「涨价狂欢」带来的隐患......
小小中草药,一边连着百姓民生,一边连着万千农户。
老铁们可能会觉得,涨价是好事啊,辛苦的药农不就可以卖更多钱了吗?
但事实上,背后却埋着相当大的隐患,最先被殃及的也是他们。
所谓「药贱伤农」。
与土地打交道的药农,判断行情的能力不足,一旦某种药材出现商机,他们就会扩大规模盲目跟风种植,导致后续年份供应过剩,产量过剩进入下跌周期。
不仅药农损失惨重,还会导致后续几年的供应锐减。缺乏调控的低价中药材还会被弃种。
还有些药农,眼看价格上去想卖个高价,不等药材长成就急于采挖,严重影响药材质量。
这是中药材产业链的上游,中药材产业链的中游也深受影响。
中药价格无序上涨,威胁到中药生产企业的发展。
原料成本变高,毛利下降的情况下,药企一方面对中成药进行涨价来进行自我保护。
佛慈制药3月发布公告称,鉴于原材料以及生产成本上涨等原因,对主营中成药产品的出厂价进行调整,平均提价幅度为9%。
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旗下港版安宫牛黄丸,目前港版一粒装价格为1280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189元),而此前的单粒价格为1060港元,涨价幅度超过20%。
另一方面选择停产某些中成药。
一些医保名单里的中成药或者饮片价格涨了,但医保报销金额不可能随着涨,药企也会减产或不再生产此类药品。
再往下的就是咱老百姓了。中药材涨价的影响波及到患者、药店、中医院。
看病成本增加,关系到患者的治疗选择和负担。
有医生网友表示,这种情况下不知如何开处方,贵了患者负担重,少了效果不行。白术很多方里都得用,还有越来越贵的龙骨、砂仁、金银花等,酸枣仁更是不敢用。
难怪我就说,往年我开一副5天的中药,也就三四百,最近去开药,一副药都要五六百,是涨价了呀。
不管什么中药材,「少了是宝,多了是草」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解决中药材价格暴涨暴跌的问题,还得从两方面下手。
一是加强市场监管。
各地完善相关政策和出台相关规定,加大力度查处和打击哄抬中药材价格的违法行为,维护中药材市场稳定。
二是进行战略储备。
论证建立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库的可选性,让中药材供需抵御市场周期,保持长期良性发展,才是当务之急。
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议建立国家战略储备库,在中药材价格下跌时进行收购,保护种植户的利益以及积极性,待价格高时,拿出部分供应市场,平抑物价。
话说回来,不管是中药材还是其他,哪一次物价上涨,买单的不是咱老百姓,伤害的不是咱老百姓?
想好好煲个汤而已,就那么难吗?
百份百有资本在控炒,
很像当年炒蒜头,炒生姜。看谁去接最后一棒。前几年炒独脚金,现在在摊位随意摆放,当年贵的时候都是冷藏在冰柜。
不管是涨还是跌药农挣到钱了吗?
是谁在推动中药价格猛涨,国家不该出手治理吗?
有炒家屯积货源,热钱由房市转为中药市炒作。祸客人命的行径。
严禁中草药出口日本!
关键还是 人工种植的 加药 药材[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小编,你说了不少,没说到点子上!五常的大米是合格的药,超出五常的就是劣药,十四亿人都往那去,能不贵吗?专家,标准惹的祸
其实不必要去买这些中草药煲汤,煲冬瓜排骨汤就可以了!
为何没有专家提昌种植,搞活经济呢
钱没地方去,所有的钱都来中药了
涨吧,涨千倍也无所谓。反正老子又不吃中药!(以前吃过几个疗程半年都没效果)
打击
一看就是资本入局了
再贵也买
茶叶爆煲又来炒中药
这些都是日本笼断的情况
不可能中药材货源紧张!炒房子炒不了了!是资炒中药!
资本的重要作用在于吸血
中药变成了天材地宝,吃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