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毛主席放弃延安后,命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何这样安排

文史狂刮风 2024-02-15 00:18:42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8月7日,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在中外媒体瞩目下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在不明真相的外人看来,这是胜利者在巡视失败者的领地,是国民党事业如日中天的标志。

然而只有蒋介石心里清楚,这只不过是最后的倔强而已!

自从五个月前毛主席放弃这座城市开始,他就一步步掉进了,毛主席为他精心编织的战略陷阱中。

三个月前,得意门生张灵甫兵败孟良崮,一个月前,共产党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部千里跃进大别山后,自开战以来国民党高歌猛进的进攻态势,就已经戛然而止了。

蒋介石心里很清楚,攻守开始易型了。

那么蒋介石是如何一步步,掉进毛主席战略陷阱的呢?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1946年6月,国民党政府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内战爆发初期,双方的实力对比相当悬殊。

军事上,国民党军队人数高达四百万,其中还有不少王牌师装备着清一色的美式装备。

经济上,国民党占据除哈尔滨外所有的大城市,外加美国提供的五十亿美元援助资金,可谓是财力雄厚。

政治上,蒋介石通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把当时中国能够出卖的主权一次性低价清仓,从而换来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鼎力支持。

不同于电视剧宣传的那样轻松加愉快,我方在战争开始阶段,其实是相当窘迫的。

就连毛主席在建国后,也曾说过他人生中有两个最难的抉择:一个是出兵朝鲜,另一个就是在1946年跟国民党开战。

由此可见,这场战争他并不愿意打,至少不想在那个时间点打。

可老蒋不给活路,也只好奉陪到底了。

既然决定要打,那双方悬殊的实力对比,就是毛主席不得不直面的问题了。

为了对冲国民党的兵力优势,毛主席采取了粟裕的建议实施内线作战。

所谓内线作战,就是把国民党军队放进解放区,拉长他们的补给线,利用解放区的天时地利人和让国军各部无法及时救援,从而各个击破。

在关外,毛主席则是用刘少奇同志的建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把兵力下沉到农村搞土改,放任国民党占领大城市,从而摊薄他们的机动兵力。

刘少奇

战争进行到1947年春季,东北那边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后,国军的进攻兵力已经到达极限,剩下的军队只能在大城市里干瞪眼,眼睁睁看着我们一天天做大。

与此同时,关内这边也是连战连捷,粟裕在苏北淮南一带用兵如神,把国民党军队打得鼻青脸肿。

但煌煌胜绩的背后,却隐藏着致命的隐患。

内线作战毕竟是在解放区内部打的,时间一久必然会对解放区的经济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

华东方面随着国民党军队一起进入解放区的,还有臭名昭著的还乡团。

这些人的手段有多恶劣,想必大多数朋友都是有所耳闻的,他们的存在给我党在乡村基层的统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以至于税源大量流失。

粟裕

另一方面,由于连连打胜仗,我军的俘虏人数急剧增加,要养活这些俘虏并把他们转化成解放军,这其中所需的资源本就是个天文数字。

因此随着税源减少支出剧增,哪怕是实力最为殷实的华东解放区,都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了。

至于陕甘宁根据地,那里的情况更是惨到了不忍直视的地步了。

陕北本来就是穷地方,这9个月的内线作战打下来,人口流失了40%,税收下降了50%。

再加上陕北是我党的政治中心,那里的政工干部高达17万人,再加上2万多人的西北野战军,脱产人口累计有19万之多。

陕北全盛时期人口是150万,这一仗打下来之后只剩下90万。

90万人养19万的脱产人员,这个比例实在是太恐怖了。

据现存的史料记载,当时陕北的粮食价格足足暴涨了80多倍啊!

当时情况危急到,就连毛主席每天都只有两碗稀粥果腹。

这也就注定了内线作战必然不可能长久,是时候该做出改变了。

重点进攻,门户大开

然而内线作战,虽然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第一、国民党占领了解放区大量城市后,极大地摊薄了他们的兵力。

第二、运输大队给我们送上了数十万经过军事训练的战俘,这些人只要经过思想改造,马上就能拉到战场上填平双方的实力差距。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内线作战我们扛不住,老蒋那边其实也不好受,前线屡战屡败机动兵力越打越少,东北局势在经过败家子陈诚的一通挥霍后,彻底转攻为守。

陈诚

到了1947年的时候,原先制定的全面围剿策略已经彻底破产。

东北是没有指望了,要想破局只能从关内想办法。

于是急于破局的蒋介石,想出了一个让他后悔终生的馊主意:重点进攻。

所谓重点进攻,就是把原先全面进攻的兵力收缩成两个拳头,一拳打向经济中心山东,一拳打向政治中心延安。

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蒋介石此举纯属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此时国民党的经济还没有出事,而共产党这边已经快崩溃。只要维持现状三到六个月,那么电视剧上那种史诗级的货币贬值,就不是发生在国统区而是发生在解放区了。

可奈何蒋介石剿共的决心是那么的迫切,连这几个月的时间都等不得。

结果他这一变阵,马上就让毛主席抓到了破绽。

面对老蒋送上来的助攻,毛主席选择诱敌深入、欲擒故纵。

陕北方面,毛主席面对胡宗南十倍于己的重兵集团,顶着大多数同志的反对放弃陕北。

周恩来倒是理解毛主席这一做法,以解放军的兵力跟胡宗南打守城战,确实是以卵击石。

于是周恩来提议,让毛主席东渡黄河到陈赓那里去避难。

但毛主席拒绝了他的提议,他选择了最凶险的一条路,留在陕北利用黄土高原的山沟沟,跟胡宗南捉迷藏。

胡宗南

毛主席很清楚,只要他和延安城在这里,蒋介石就算知道是个圈套也会乖乖咬钩。

只要他一咬钩,西北军就彻底被牵制住了。

三月十九日,中央放弃延安转战陕北 ,胡宗南部如愿以偿地深陷泥潭。

五月,华东方面粟裕等人退入山东丘陵,与国民党军队周旋,并于孟良崮战役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彻底掰断了山东铁拳的大拇指。

至此,蒋介石打出去的两只铁拳,被我们或刚或柔地给破解了。

抗住重点进攻的暴击后,接下来就轮到我们反攻了。

作为代价,蒋介石的两只拳头打出去后,会直接导致他的中门大开。

如果能一拳打垮解放军,开就开了吧!可现在没打垮,问题就麻烦了。

这时候在鲁西南一带作战的刘邓所部,在整个战略棋盘上就显得特别突出,他们犹如一柄尖刀一样,对准了蒋介石空出的胸膛。

现在是时候把这柄尖刀捅出去,毛主席付出延安为代价,等的不就是这一刻吗?

六月,毛主席便发报让刘邓抛弃中原根据地,半个月内千里跃进大别山。

对于这个天马行空的命令,刘邓非常不理解,他们以准备不充足为理由一拖再拖,一直拖到了七月份都没有动身的迹象。

这其实也不能怪他们拖拉,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后人看来是神来之笔,可在当时人看来却不是这样的。

首先你要抛弃根据地,变成无后勤无补给的流动作战部队,一旦前路受阻马上就得崩溃。

其二,蒋介石虽然中门大开,但这并不是说刘邓前往大别山的路上,就没有军队阻拦,只不过是没有重兵集团而已!一旦被国军缠住,老蒋很快就会反应过来,继而调集重兵回防。

其三,除了国军之外,当年花园口决堤放水造成那四十多个县的黄泛区,也是一道不小的障碍。

就算你半个月内克服这些困难,成功跑到大别山,那迎接你的还有敌人的重兵围剿呢。

可以想见,敌人是绝对不会给你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的时间的。

到时候你这支军队就是无根浮萍,败亡只是迟早的事情。

这些困难毛主席知道吗?当然知道。

可在他看来,只要能盘活全国大局,就算中野全拼光了也是值得的。

7月初,毛主席发来最后通牒,滔滔雄文总结起来只有八个字:要中央还是要中野。

孤军深入,转守为攻

这可是送命题,刘邓再也不敢犹豫了。

7月8日刘邓带军南下,途中经过黄泛区时,抛弃所有辎重跟重武器轻装前行。

随后7月27日,在羊山集突破国民党整编66师宋瑞珂部阻击,并于7月28日到达大别山。

老蒋得知消息后,派小诸葛白崇禧带了40万重兵集团前来围剿。

白崇禧深知我军的厉害,坚决不给我们落地生根的机会。

白崇禧

为了剿灭中野,白崇禧使出了三招毒计:

第一是抱团前进,针对我党善于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优势,他命令两到三个整编师抱团行动,确保我军一口吃不下。

第二招募地主土匪,实行保甲连坐制,严控百姓为我军输粮,一人通共,全村吃席。

第三,采用滚筒战术也就是车轮战对付我军。一支部队与我军交战完毕,后面的部队立马跟上,绝不给刘邓大军喘息的时间。

不得不说这几招真损啊,才4个月的功夫中野就撑不下去了。

当年十二月,刘伯承不得不跟邓小平分手,带着部队去跟粟裕、陈赓会合,只留下邓政委一个人在大别山牵制白崇禧。

又过了三个月,邓政委也撑不下去了,只好向中央发报请求撤离。

毛主席觉得大别山这步棋就此放弃,实在是太可惜了。

于是他便打算再来一次千里跃进大别山,让华东野战军的粟裕,带几个师的兵力渡江南下,到江西福建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让大别山的邓小平部喘一口气。

结果粟裕此时早已酝酿好了中原决战的方案,说什么也不愿意渡江南下,反而要求中央同意他发动淮海战役的方案。

双方就这样来来回回,反复拉扯到了三大战役爆发前夕,才有了定论。

可大别山的邓小平,已经没时间等他们争出个所以然来了。

邓政委不停地向中央拍电报要求撤离,最后毛主席只好万般不舍地批准了他的请求。

12万人的中原野战军啊,从大别山出来的时候就只剩下5.6万人,中原野战军也成了解放战争期间,五大野战军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支。

千里跃进大别山,虽然前后只坚持了7个月的时间,但它的意义是巨大的。

有了这七个月的时间,华东野战军成功消化了国民党军数十万俘虏,为淮海战役的爆发打好了军事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七个月成功拖垮了国统区的经济。

邓小平离开大别山的一个月后,上海就爆发了经济危机。

最严重的时候,物价一天居然涨了11倍。

1948年八月,蒋经国亲赴上海打虎,企图挽救岌岌可危的经济,结果踢到铁板,虎头蛇尾,无功而返,货币崩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了这个地步国军其实已经败局已定了。

就算没有后来那三大战役,国军也会在自我崩溃中走向末路的。

最后再来说说,这次军事行动的成败得失吧!

总的来说,在解放战争初期阶段我军是相当被动的,虽然内线作战取得了战术上的主动,可战略上依旧处于被动地位。

如果不是蒋介石急于求成,露出这么一个天大的破绽出来,我军很有可能会在与国民党的对耗中率先倒下。

但即使蒋介石露出这么大一个破绽,可如果没有高超的眼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坚韧不屈的意志,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只能是纸上谈兵罢了。

这正应了那句话,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机会来了,你若是没有过人的实力,照样也是抓不住的。

共产党能成大业,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5

文史狂刮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