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山东纵队都由哪几支部队组成,和八路军115师有什么渊源

伏生百年 2024-05-21 09:36:41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制造卢沟桥事件,悍然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先后调集8个师团4个旅团共30余万人,分三路在华北地区展开战略进攻,其中一路沿津浦路南犯山东。

10月,占领德州、平原等地;

11月,占领乐陵、惠民、齐河等县;

12月,占领济南、泰安。

面对日军的进攻,山东国民党守军不战而逃。日军刚刚渡过黄河之际,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即率第三集团军和省政府经泰安、济宁向鲁西南和豫东撤逃,山东境内的国民党地方部队和政府官员也随之纷纷南逃,致使山东大部地区沦陷。

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共中央要求山东党组织迅速动员组织人民,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准备开展游击战争并创建根据地,独立自主地担当山东抗战的责任。

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从延安回到山东,在济南召开会议,决定组织抗日游击队,发展抗日救国民众团体。并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结合山东实际情况,制定了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十大纲领,对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时机、部队番号、组织成分、武器来源等作了明确规定。

在省委的统一部署下,山东各级党组织在日军大举入侵、立足未稳之际,抓住时机,领导发动了多次抗日武装起义,抗日烽火在全省各地燃烧起来。

山东各地的抗日武装起义主要有冀鲁边抗日武装起义、鲁西北抗日武装起义、胶东天福山蓬莱等县的抗日武装起义、黑铁山起义、徂徕山起义、鲁东南莒县沂水抗日武装起义、泰西抗日武装起义、鲁南抗日武装起义、湖西抗日武装起义等。

这些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武装,土生土长,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到1938年已发展到数万之众,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创建准备了必要的武装力量。

1938年4月,党中央派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郭洪涛率50名干部到山东工作。郭洪涛一行到达山东后,重组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

1938年6月中旬以前,山东各地人民抗日武装起义部队的称谓极不统一,这不利于部队的统一指挥、协同作战以及与友军的友好相处。郭洪涛就这一问题报告党中央后,毛泽东、刘少奇于1938年6月6日电示郭洪涛,山东的基干武装应组成支队并恢复使用八路军游击支队的番号。6月8日,毛泽东又致电周恩来,指示山东各地游击队使用八路军名义。

据此,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撤销了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1师的番号,恢复原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的番号;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第3军先后改称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3、第5支队。

对抗日起义部队统一番号后,省委还对各武装部队进行了整编和组织整顿。除冀鲁边和鲁西北两个地区的部队以外,先后整编为5个支队、2个义勇总队和1个自卫团,共3万余人。

为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将党中央分配来的一批有作战和建军经验的红军干部分配到各支队担任领导工作。

1938年10月后,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向了战略相持阶段。至1938年底,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领导的八路军抗日游击武装,在山东各地建立起若干块抗日根据地及广大游击区。但是分散于各地的游击队尚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在战略上还未形成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在部队编制上也不尽相同,而且缺乏骨干力量,远远不能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山东组建一支统一编制、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的任务已势在必行。

1938年8月,党中央陆续抽调张经武、江华、吴克华等红军干部和长期在白区工作过的党员干部,以及毕业于抗大、陕北公学的160余名党员干部到山东工作,并临时命名为八路军鲁东游击纵队指挥部,张经武、黎玉分别任指挥和政委,江华任政治处主任。另外,在指挥部下编一干部大队,胡奇才任大队长。

8月21日,张经武、黎玉率领这支干部大队从延安出发于11月底到达苏鲁豫皖边区驻地——沂水县岸堤镇。不久,边区省委移至沂水县王庄。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2月,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

1938年12月27日,山东分局正式公布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以统一指挥山东各地(不含冀鲁边与鲁西北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委,江华任政治部主任,王彬任参谋长;同时将所属部队整编为10个支队又3个团,所属部队共25个团。

活动于鲁东南地区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2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2支队,刘涌任队长。

活动于清河区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3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支队,马耀南任支队长。

活动于泰山区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廖容标任支队长。

活动于胶东区的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5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高锦纯任支队长。

活动于泰西地区的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6支队。

活动于沂鲁山区的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8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8支队,马保三任支队长。

活动于安丘莒县边区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9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9支队,王林肯任支队长。

活动于临费边区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12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2支队,董慕仲任支队长。

活动于湖西地区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2总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3支队,翌年改为八路军山东纵队挺进支队,李贞乾任支队长。

活动于苏皖地区的青年抗日救国义勇队组建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

活动于鲁南抱犊崮山区的山东省第三区保安司令部直辖第4团隶属于八路军山东纵队,仍沿用直辖第4团番号,张光中任团长。

随张经武、黎玉到达鲁中山区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队第4支队1营与山东纵队第8支队特务大队组建成山东纵队特务团,陆升勋为团长。

活动于临沂郯城边区的八路军临郯独立团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临郯独立团,薛浩任团长。

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先后进行了5次整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正规化的地方武装部队。

1939年1月,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在驻地王庄召开了特委和支队领导干部联席会议;2月,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发出整军计划的训令,规定分期整训部队。

根据八路军总部和野战政治部的指示,八路军山东纵队自2月至5月进行以巩固部队和加强正规化建设为中心的第一期整军。

1939年6月,八路军总部发出第二期整军训令,山东纵队于8月至12月再次进行整军。

1940年2月,八路军总部发出第三期整军训令。山东纵队于2月至8月,进行了第三期整军。

1940年9月开始第四期整军,主要解决主力支队全部正规化的问题。

1941年8月至11月,山东纵队又进行了第五期整军,以进一步巩固扩大主力,增强机动作战能力。

1938年9月29日,党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主席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发出了“派兵去山东”号召。

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115师师部转设在山西孝义县汾河边碾头村的一处向阳高坡上,陈光代师长和罗荣桓政委在这里工作。

为了尽快落实毛主席号召和军委指示,他们将115师化整为零,先后组织了五支部队,分批梯次进入山东。

1938年5月,首批入鲁部队由八路军115师第685团2营、1营4连及当地两个游击队组成,代号为永兴支队。支队长曾国华,副支队长龙书金,驻地在河北巨鹿县。扩编后,这个支队有近千人,迅速开赴到山东冀鲁边区宁津、乐陵一带。

同期入鲁的另一支部队来自129师,1938年2月在河北南宫县成立,由原129师769团10连、师直属队和教导团30多名干部扩编而成,代号津浦支队,孙继先担任支队长,与永兴支队一起担当开赴山东先锋。他们在2月24日出发,经正太路到达冀南地区,再渡卫运河,7月进入冀鲁边地区,在高唐、恩县、夏津、武城一带活动。

1938年7月,八路军115师第二支入鲁部队组建完毕,代号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这支队伍是入鲁部队中的重磅力量。肖华、符竹庭和邓克明为领导,部队以343旅机关、直属队、686团2营为基础,又抽调了旅部和基层近百名骨干组成;8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踏上了东进征程,同行的还有343旅组织科长王叙坤、宣传科长王辉球、锄奸科长周贯五、作战科长刘政、民运科长刘贤权和侦察科长刘友芝等领导干部;9月27日,肖华率部抵达鲁北乐陵县城。

1938年秋,八路军115师第三支入鲁部队开始组建,代号是东进纵队,该部队由115师师部和686团组成;12月20日,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亲自带队出发,冒着严冬酷寒向山东开拔;1939年3月中旬,东进纵队官兵到达了山东东平县常庄。

第四支入鲁队伍是八路军115师685团,东进前,这支部队扩编为苏鲁豫支队,彭明治、吴法宪分别担任司令和政委;1938年12月10日,苏鲁豫支队从晋东南留县出发冒雪东进,12月28日抵达山东微山湖湖西地区;1940年8月,苏鲁豫支队部分官兵编入了黄克诚的新四军第3师,奉命南下;其第4大队继续留在微山湖以西地区活动,大队长是梁兴初。

最后一支赴鲁队伍是八路军115师晋西独立支队,它于1938年底组建,下辖两个团:一团由343旅补充团改编而来,二团由当时在晋西地区活动的3个游击大队扩编组成;开国上将陈士榘为首任司令员;1940年初夏,总部命令陈士榘支队归属山东八路军115师建制;从5月8号到10月20号,陈士榘支队翻四山(吕梁、太岳、太行和沂蒙),涉六水(汾河、欣阳河、卫河、运河、东平湖和汶河),跨越三条铁路线(同蒲、平汉和津蒲),转战晋鲁豫十几个县,耗时5个多月,行程5000多里,到达了鲁南费县东北地区。

115师和八路军其他主力部队陆续到来,极大地增强了山东的抗战力量。

八路军第115师入鲁后与山东纵队并肩作战,逐步巩固和扩大了山东的抗日根据地。

为统一指挥山东省和苏北地区的八路军部队,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向中央建议派徐向前、朱瑞去山东,组建八路军第1纵队。

1939年5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组建八路军第1纵队的通知,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委;6月,徐向前率一批党政干部到达沂蒙山区与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纵队指挥部会合;8月,八路军第1纵队正式在鲁中山区成立;同月建立山东军政委员会,朱瑞为书记;10月中旬,八路军第1纵队机关与八路军山东纵队机关合并,徐向前、朱瑞以第1纵队名义直接指挥八路军山东纵队所属部队,山东纵队领导机关的番号仍然存在,所属部队仍称山东纵队。

1940年7月,徐向前启程返回延安。在此后的某段时间,山东纵队和115师分别保留着各自的番号。然而,由于山东纵队和115师之间并没有相互隶属的关系,而且他们又都直接对接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因此,这两个兄弟部队之间的指挥协同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1942年,刘少奇到山东视察工作时合影留念。左起:黎玉、周长胜、刘少奇、陈光、萧华、梁兴初、罗荣桓等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刘少奇受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委托,在山东工作五个月,总结了抗战以来山东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1941年10月3日,在华中根据地的时任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接到中央命令,要求他赴延安参加七大。从这天开始,刘少奇便开始为回延安的事情筹备,一直到1942年3月19日才正式出发,不过沿途危险重重,刘少奇从3月中旬出发,一直到这年12月底才到延安。

刘少奇在奉调回延安的途中,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委托,前往山东根据地解决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和115师政委罗荣桓两人相互不满,发生争论的问题。

1942年4月上旬,刘少奇来到山东分局和115师师部所在地滨海区临沭县朱樊村,随即同朱瑞谈话三天三夜,同罗荣桓、陈光谈话一天一夜,同黎玉谈话一天,听取了主动向他反映情况的各部门干部的意见,仔细翻阅了山东分局和115师师部的各类文件,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查研究,4月26日,刘少奇召集山东分局扩大会议,在会上作了报告。

刘少奇在报告中肯定了山东坚持敌后抗战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工作中存在严重的缺点主要是基本群众没有普遍深入地发动,尤其是没有开展减租减息,改善群众生活。党内存在严重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作风。军事上没有统一、明确和坚定的战略方针与部署,多为被动应付。

刘少奇在山东的工作达半年之久,为帮助山东领导统一思想做了大量的分析和报告。他将山东地区最高领导权集中于山东分局,将115师部、山东纵队指挥部、山东分局合署办公。

可以说,在他的指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已经在思想及组织形式上形成了统一的指导核心。

1942年底,刘少奇回到延安。

这时,毛泽东反复考虑山东领导班子的组成,并征求各方面的意见;2月28日,就115师和山东领导班子的安排,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征求意见。提出:拟以黎玉为第115师及山东军区副政委,罗荣桓以115师政委兼军区司令员及代理师长;黎玉、罗荣桓及朱瑞三人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常委,朱瑞为书记;陈光调延安学习。

3月12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罗荣桓:中央已决定你任山东军区司令兼政委并代师长。陈光回延学习。

至此,罗荣桓挑起山东一元化领导的重担。

山东纵队的改革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步,山东纵队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改名为山东军区,下辖鲁中、胶东、清河、鲁南军区和13个军分区、军区机动部队第5旅;山东军区在政治上归中共山东分局领导,在军事上由115师指挥。

第二步,山东军区(原山东纵队)和115师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军区,合并后部队的正式番号就是“山东军区”;中央为了消除任何可能存在的山头主义和地域性军队称呼的决心,决定保留115师的番号。

合并前,115师下辖教导第1、第2、第5、第6旅四个旅;合并后,山东军区(原山东纵队)的四个军区与115师的四个旅进行了合并重组。

1943年3月12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名义决定:第115师与山东军区合并,罗荣桓为司令员兼政委;黎玉为副政委,萧华为政治部主任。

新的山东军区下辖鲁中、鲁南、胶东、清河、滨海、冀鲁边6个二级军区和15个军分区,全军区部队统一整编为13个主力团,全部实行地方化,对外保留第115师和山东纵队的番号,山东纵队各旅番号全部撤销。

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的特务团的前身就是原第115师特务营,是在特务营的基础之上与其他部队合编而成的。当时,担任特务团团长的是张仁初;特务团相继发展为了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第24师第70团、第三野战军第26军第77师第231团。

鲁中军区由原山东军区的鲁中军区和115师教导第1旅主力编成,司令员王建安,政委罗舜初;下辖:

第1团团长李福泽,政委王文轩。

第2团团长陈奇,政委李伯秋。

第4团团长周长胜,政委丁秋生。

鲁南军区由原山东军区的鲁南军区、115师教导第1旅3团和教导第2旅5团编成,司令员张光中,政委王麓水。下辖:

第3团团长王吉文、政委刘春。

第5团团长贾耀祥、政委王六生。

胶东军区由原山东军区的胶东军区和第5旅编成,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下辖:

第13团团长聂凤智、政委李丙令。

第14团团长严似海、政委李华。

第16团团长巫金峰、政委廖海光。

清河军区由原山东军区的清河军区编成,司令员杨国夫,政委景晓村;下辖:

直属团团长郑大林、政委孙正。

冀鲁边军区由115师教导第6旅编成,司令员邢仁甫。邢仁甫出生于河北沧州,1943年10月,在河北盐山县带着老婆一起南下投奔了国民党中原战区司令蒋鼎文,次年又投降了日寇,抗战胜利后,他又加入国民党保密局,1949年天津解放后,被我军抓住,1950年被判处死刑。

下辖特务团,团长陈子芹,政委傅炳翰。

滨海军区由原115师教导第2旅主力、教导第5旅和原山东军区的滨海独立军分区编成,司令员陈士榘,政委符竹庭;下辖:

第4团团长罗华生,政委吴岱。

第6团团长曾国华,政委刘西元。

第13团团长梁兴初,政委覃士冕。

到了1945年,山东军区已经发展为5大军区,22个军分区、3个教导团、18个独立团、24个基干团、4个独立旅、2个支队、1个海军支队、113个独立营(县大队)、800多个区中队。

总兵力有27万余人,约占当时我党领导武装力量的22%。

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存在着八路军115师和作为地方武装的山东纵队两支武装,实行统一领导势在必行。

但是这个统一过程却几经波折,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和115师领导之间存在着许多分歧,团结问题让中央忧心忡忡。

从1939年4月115师东进山东,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就山东统一领导问题进行过多次尝试和努力。

徐向前、郭洪涛、陈光、朱瑞、黎玉、罗荣桓等人,究竟以谁为“帅”,颇费周折。

直到1943年9月,中共中央最终决定委以罗荣桓为山东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核心的重任,最终解决了山东根据地的领导权问题。

山东抗日根据地地处南北要冲,是联结华北、华中的枢纽地带。它西临晋冀鲁豫边区,西北接晋察冀边区,三大战略区互为依托,成鼎足之势;南隔陇海路与华中区相连,是华中通向华北进而与中共中央保持联系的重要通道。

抗战初期,在国民党正规军撤离后,日军兵力有限,只能占据主要城市和交通线。日伪顽匪各霸一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不盼望八路军入鲁。

早在1938年初,毛泽东开始考虑派部队去山东;4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赴延安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提出派干部和一个主力团去山东。毛泽东同意了黎玉的请求,还认为一个团是不够的,说还要多派去一些。

1938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由代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率领八路军115师去山东。

陈光曾任红军少共国际师师长,红1军团第2师师长、红1军团第4师师长、代理军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光任八路军115师343旅旅长,1938年3月任第115师代理师长;1938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正式决定由陈光和罗荣桓率15师师部、343旅主力第385团、第686团去山东;12月下旬,陈光和罗荣桓率115师师部和686团(685团已先行出发)从晋西灵石向山东进军,于翌年3月6日渡过运河,进入山东。

在山东,还存在着八路军山东纵队这样一支地方武装。

日军侵入山东后,1937年10月,以黎玉为首的山东省委领导了徂徕山和山东各地人民的抗日武装起义;1938年6月,山东省委根据毛泽东、刘少奇关于山东的基本武装应组建成支队,恢复和使用八路军番号的指示,陆续将各地起义武装整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支队;12月2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沂水县王庄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刚从延安被党中央派来的张经武任总指挥,黎玉任政委,王建安任副总指挥,王彬任参谋长,江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2.4万人。

自八路军115师入鲁后,在山东就存在着115师和山东纵队这两支平行的党的武装,都受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直接指挥。

对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统一指挥问题,中共中央最初决定由徐向前、朱瑞统一领导。

1939年4月13日,八路军总部决定成立八路军第1纵队,徐向前为司令员,朱瑞为政委,统一指挥山东的部队;6月下旬,徐向前、朱瑞奉中央命令率一部分干部由冀南抵鲁南沂水县王庄,与山东纵队指挥部会合;8月1日,八路军第1纵队正式成立,统一指挥山东、苏北的抗日武装力量。

8月9日,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成立山东军政委员会,以朱瑞、徐向前、郭洪涛、陈光、罗荣桓、黎玉为委员,以朱瑞为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的工作,八路军第1纵队归山东军政委员会直接指挥。

1939年10月,八路军第一纵队与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合并,统一指挥山东地区的抗日斗争。

早在1938年5月,中央派郭洪涛率一部分军政干部到山东工作,并由郭洪涛任省委书记兼军事部长。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12月,山东分局在沂水县王庄正式成立,郭洪涛、徐向前、朱瑞、罗荣桓、黎玉、张经武、陈光、彭雪枫为委员,郭洪涛任书记。

以朱瑞为首的山东军政委员会,也是山东党政军民的统一领导者。到底是以郭洪涛为首,还是以朱瑞为首,在实际中不好把握。

实际上,在山东,由于徐向前的资历、威望和工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以徐向前为核心。

由于资历尚浅,黎玉不是山东领导核心的人选。1936年4月,黎玉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山东;5月1日,黎玉恢复和重建了中共山东省委,任省委书记。

1940年7月26日,在临沂青驼寺选举产生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并产生了全省统一的半公开的行政权力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由黎玉任主任委员,实际上行使山东省政府的职权。

1939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山东分局兼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郭洪涛回延安,朱瑞接任书记。

为了统一八路军第1纵队和115师的建制和实施统一领导,1940年6月1日,徐向前、朱瑞、黎玉致电中共中央书记处,建议115师归八路军第1纵队建制,以徐向前为115师师长,陈光为副师长,罗荣桓为政委。但6天后,徐向前即离开山东返回延安参加党的“七大”筹备工作。

在徐向前离开山东之前,张经武也离开山东返回延安。

徐向前的离去,对八路军第1纵队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徐向前的崇高威望,第1纵队实际上是以徐向前为核心才存在的。在徐向前离去后,无人能取代他来担任八路军第1纵队司令员。此后,八路军第1纵队的番号实际上不存在,由山东纵队指挥所属部队。

而徐向前、朱瑞、黎玉所提的将115师划归八路军第1纵队建制的建议,自然也无法实施,由第1纵队统一领导山东武装的计划随之不复存在。

在此后的某段时间,山东纵队和115师分别保留着各自的番号。然而,由于山东纵队和115师之间并没有相互隶属的关系,而且他们又都直接对接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因此,这两个兄弟部队之间的指挥协同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徐向前离开山东后,身为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和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的朱瑞,在组织上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领导班子的核心。

朱瑞出生于江苏宿迁,1928年在苏联克拉辛炮兵学院学习期间入党,1930年回国;历任中共中央特派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参谋长兼秘书长、红军总司令部科长、红军学校教员,红3军政委、红5军团政委等职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朱瑞奉中央之命,就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兼军委书记。

由于历史和能力的原因,朱瑞要领导115师确实有困难。

在实际工作中,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和115师之间,并未做到集中统一领导。而且115师和山东分局、山东纵队之间,在力量对比、根据地是否占优势、一一五师功过等问题上也有分歧。

为了解决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统一领导问题,八路军总部(简称集总)不得不就此问题与党中央和毛泽东协商。1940年7月18日,彭德怀致电毛泽东:山东暂由陈光、罗荣桓统一指挥,将来林彪去山东;8月8日,中共中央复电集总表示同意:山东分局、山东纵队、115师师部都应当靠拢,统一领导,115师有帮助山纵正规化之责任,陈光、罗荣桓参加山东分局为委员,实际上统一军事领导;朱瑞统一党政军的领导。

陈、罗负责军事和朱瑞负责山东分局,的确是无奈之举。山东党的主要领导人无法负军事责任,而115师首长由于不是山东党的主要领导而在指挥整个山东八路军部队方面也有困难。

1940年9月间,八路军115师在桃峪举行了为期三周的高干会议,陈光和罗荣桓主持会议。山东分局领导同志也出席。

在会议上,罗荣桓对115师工作存在的缺点做了检查,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对115师作出严厉的指责,会议上一时形成倒罗的气氛。10月13日,集总也致电115师,对师领导提出严厉批评。一时间,罗荣桓的处境非常困难。

面对批评,罗荣桓决心自己承担责任。10月14日,罗荣桓致电中央军委和集总,承认115师领导“无能已极为严重”,建议徐向前和朱瑞兼任115师的师长和政委,陈光任副师长,萧华任政治部主任,自己则去学习或者到其他地区作部分工作,以严谨谨慎著称的罗荣桓如此请求,说明此时工作确实遇到了严重困难。

同日,朱瑞在致中共中央和集总的电报中严厉批评了115师,认为115师在整军、建设根据地工作上处处落后松懈,表达了对115师领导的失望之情。在11月致中央军委、北方局和集总的电报中,朱瑞再次对115师提出了批评。

党中央面对山东领导班子的矛盾,及时地鼓励了罗荣桓和陈光。毛泽东、朱德复电称115师的总路线是正确的,鼓励他们安心工作;同日,集总来电,声明以前批评115师的电报作废。

虽然有党中央和集总的耐心调解,但是山东根据地的统一领导问题解决起来还是难度很大,几经波折。1941年3月10日,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以陈光为首的115师军政委员会。但是看来八路军总部并不打算让陈光在115师负长久的军事责任。不久,集总考虑以滕代远来取代陈光,到115师来担任师长。

7月5日,彭德怀、左权、罗瑞卿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叶剑英,建议由滕代远任115师师长或者代师长,陈光为副师长。

7月27日,陈光、罗荣桓也致电中央军委和集总,要求迅速统一山东军事领导与指挥。认为在山东我军部队已取得很大发展的情况下,没有强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难以适应新的形势的。

为了解决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问题,党中央再次做出了调整。在山东军民反“扫荡”的严酷斗争环境中,为统一解决山东军政领导和作战指挥的问题,1941年8月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决定:以分局会议为统一山东党政军民的领导机关,暂由朱瑞、罗荣桓、黎玉、陈光同志组成,朱瑞为书记;山东纵队归115师首长指挥,配合作战;山东纵队及115师合组为山东军政委员会,罗荣桓、黎玉、陈光、萧华、陈士榘、罗舜初、江华为委员,罗荣桓为书记。

这样的决定,等于再次明确了分局会议书记朱瑞是山东根据地的领导核心。

在接到1941年8月19日中央来电的当天,山东分局就立即开会研究贯彻中央的决定。翌日,山东分局即回电中央,表示拥护党中央的决定,同时报告了山东分局内部的分工。在山东分局委员的分工上,决定由分局书记朱瑞主持党的组织工作,罗荣桓主持军事工作,黎玉主持政府工作,陈光负责财委会工作。

让115师代师长陈光负责财经工作,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调整。陈光虽指挥部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失误。陈光是红军一位高级指挥员,但在入鲁后面对日伪顽的复杂的形势却有些不太适应,跟不上新的形势,其急躁、固执的性格缺点日益暴露,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陈光的威望日益下降,影响了他作为军事首长的权威。

作为搭档的罗荣桓沉着冷静、处事谨慎、善于学习,以缜密的思考、冷静的判断和全面的分析来弥补陈光的不足,才使115师在山东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山东分局决定由罗荣桓负责军事工作而将陈光改为负责财经工作,也说明陈光继续负责军事工作存在困难,否则的话无法解释让115师代师长去搞财经工作这一明显不符合常理的事实。

在分局重新作出分工后,罗荣桓开始逐渐主持军事工作,而陈光则面对现实,接受了这个变动。

1941年8月中央军委对山东根据地领导的调整,仍未解决山东领导层的团结问题。这一点连中共中央书记处也承认,山东统一领导问题并未真正做到。

1941年底,日军出动5万大军对沂蒙山区进行规模空前的“扫荡”,山东根据地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山东集中统一领导问题,已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1942年2月2日,陈光、罗荣桓、陈士榘、萧华致电山东分局并报北方局、党中央,提出对山东分局领导的意见,在电文中,陈、罗、陈、萧还系统地阐述了山东分局工作的缺点和不足。

2月4日,毛泽东在致刘少奇的电文中就说:朱、罗相互不满,发生争论为时已久,中央未予解决。朱的毛病在浮。你经山东时请加考察,予以解决。

为了解决山东的领导层问题,党中央决定派从华中返回延安的刘少奇在途中专门去一趟山东,帮助慎重解决。

1942年3月3日,毛泽东给刘少奇、陈光、罗荣桓、朱瑞各发了一封电报,就山东问题作出指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央书记处认为,朱瑞团结培养山东地方干部不足,认为朱瑞同志随刘少奇一同回延安参加七大,分局书记由罗荣桓担任。看来,中央已经准备以罗荣桓取代朱瑞,彻底解决山东领导班子问题了。

无疑,中央对朱瑞的工作是不满意的。在中央书记处3月3日致刘少奇的电报中,要求罗荣桓与黎玉的关系,请刘少奇设法调整,并要求黎玉要尊重和接受罗荣桓指挥。

在山东分局委员中,黎玉是最先到山东的,也是恢复和重建山东省委的功臣,领导了徂徕山人民起义,在山东党和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作为老山东省委书记,本来有希望担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成为山东党政军的领导核心。但他资历太浅,没有参加过长征,缺乏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观主义和山头主义的作风,在干部的任用和主力部队的使用上与115师间存在着分歧。

为了协调115师与山东分局、山东纵队的关系,党中央与毛泽东可谓苦口婆心。

1942年4月10日,刘少奇到达沂蒙山区。刘少奇一到山东根据地,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先后和朱瑞谈了三天话,接着又同陈光、罗荣桓谈了一天一夜,然后同山东纵队政委黎玉谈了一天。在刘少奇的耐心劝说下,山东班子的团结问题有了改善。5月4日,朱、陈、罗、黎四人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做了深刻的检查,提出了整改的措施。

按照1942年3月3日中央书记处致刘少奇电报的要求,在他回延安时带朱瑞一同回去。但在刘少奇1942年7月下旬离开山东之时,处于人事过渡的考虑,并没有让朱瑞马上离开山东,而是让朱瑞继续留任山东分局书记。

1943年,党中央准备将115师和山东纵队合并。

1943年2月19日,黎玉致电集总彭德怀、杨尚昆、滕代远、罗瑞卿并报中央书记处,提出统一山东领导的建议,建议罗荣桓任115师与山东纵队合并后的山东军区司令员,朱瑞任政委兼分局书记。黎玉还建议:陈光可回延安。

1943年2月28日,就115师与山东纵队合并后山东人事安排问题,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征求意见。毛泽东的意见是,以罗荣桓为115师政委、山东军区司令员兼115师代师长;黎玉为115师及山东军区副政委;朱瑞、罗荣桓、黎玉为山东分局常委,朱瑞为书记;陈光调延安学习。

由此可见,为了树立罗荣桓在军事上的权威,尔后成为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核心,把115师军事主官陈光从山东调走,已经成为毛泽东考虑之中的事情。

根据毛泽东的电报,山东分局领导成员就先调陈光回延安学习一事达成一致。

3月12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罗荣桓,告知党中央已经决定由他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并代师长,陈光回延安学习。

1943年3月22日,八路军总部正式发布命令:奉中央军委电令,实行一元化领导,决定山东军区与115师合并,并任命罗荣桓为山东军区司令员兼115师政委并代师长,黎玉为军区政委。原代师长陈光调延安学习。

为了彻底解决山东领导班子问题,实现山东根据地党政军民一元化领导,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最终决定由罗荣桓全面主持山东根据地党政军全面工作,因此调走朱瑞就成为必要的人事变动。

1943年8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致电山东分局,要求朱瑞来延安出席拟定于年底举行的中共七大;9月,中共中央正式任命罗荣桓为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全面工作。

罗荣桓全面主持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之后,扭转了一度被动的抗战工作。在以罗荣桓为首的山东分局领导下,山东军民积极打击敌人,战胜了各种困难,根据地日益巩固和扩大。

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我们党的一个完整的、重要的战略基地,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对于罗荣桓在山东工作7年间的功绩,毛泽东在1962年曾有过评价: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罗荣桓被任命为总政主任兼总干部部长,主持了我军历史上首次大授衔的庄重仪式。

随后,罗荣桓帅还担任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然而,就在1963年,这位伟大的军事家突然病逝,年仅61岁。

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无比悲痛。他不仅亲自参加了罗荣桓的追悼会,还挥笔写下一首七律诗,深情地悼念这位伟大的战友和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作者:孔猛 选自公众号:息陬孔猛,如侵权请私信本人删除)

0 阅读:154

伏生百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