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掘密探索家
编辑|掘密探索家
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50年来,两国经济日渐繁荣,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如今中德两国的关系非常的友好,但在1999年,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华时,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漠待遇。
施罗德访华到达北京时,不仅接机人数寥寥无几,欢迎仪式更是根本没有,而施罗德这次访问中国也只持续了28小时就匆匆离开了。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礼仪之邦,不论是哪个国家领导人,在什么时间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我国都会以极大的热情为访华领导人举行接机和欢迎仪式。
对施罗德的冷落可以看出我国对他访华的态度,简直可以用极不待见来形容。按常理来说,一国领导受到这种待遇,最起码也会感到不满,但是施罗德不仅没有怨言,反而在下飞机时对中国表示了谢意。
注重礼仪的而中国为何会对施罗德访华的态度如此冷漠?遭受了冷落的施罗德又为何要感谢中国?
施罗德访华
1999年5月12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即将有一架从欧洲飞来的客机降落,而飞机在落地之前,地面塔台就已经接到消息,即将达到的乘客是德国总理施罗德。
按照惯例,每当有外国元首来中国访问,中国政府都会提前进行准备,在机场举行欢迎仪式,庞大的接机队伍和电视台转播都是标配,但5月12日的首都国际机场,别说欢迎仪式,连接机的人都寥寥无几。
空旷的机场大风肆虐,等待施罗德总理的几个人已经明显有些不耐烦了,就在几人耐心即将耗尽的时候,终于看到了远处天空上缓缓飞来的客机。
客机降落后,施罗德总理一脸疲惫地走下飞机。远处等待迎接他的竟然只有几个安全部门的人,一向以热情好客著称的中国这次对待施罗德 的态度竟然如此敷衍。
但是施罗德看到迎接的人一扫疲惫之态,快步走上前去与他们握手,并且表示中国政府能让他乘坐的飞机平安落地,他就已经非常感激了。
外国元首访华在中国一般都会停留2到5天,有些对中国格外热情的元首还会停留更长时间,就像柬埔寨太皇西哈努克访华时在中国停留的时间就超过了10天。
施罗德的此次访华,停留时间也只有短短28小时。他落地后就低调到达了迎宾馆,与中国领导人在中南海进行了短暂会面之后就返回了欧洲。
究竟是什么事情让一向注重礼仪的中国对施罗德的到来如此冷漠?
特殊访华背景
1999年5月8日凌晨时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了5枚导弹的精准袭击,而罪魁祸首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所派出的轰炸机。这5枚导弹虽然落地方向各不相同,但是每一枚都准确落在了大使馆,很明显这是有意为之。
当时的美国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抛出了橄榄枝,但南联盟却没有接受,恼羞成怒的美国决定给南联盟一点颜色看看,但是美国竟然将示威导弹投向了中国大使馆,摆明是在挑衅中国。
大使馆遭难的消息一传回国内,就引起了轰动,国民无不为之愤怒,然而震怒的国人不仅没有等到美国的道歉,反而被无耻的西方媒体大泼脏水。
事情刚发生的时候,西方媒体先是装聋作哑,对这件事没有任何一家有代表性的媒体进行报道。西方媒体或许是想借时间来冲淡此事带来的影响,而5月10日到19日,也仅有两篇文章报道此事,而且都被排在报纸最不起眼的尾部。
美国不仅没有报道事实,甚至妄图误导舆论,在中国大使馆被袭击两天之后,美国国防部的领导在采访中大言不惭的声称此事只是个意外,当时指定的目标是南联盟物资供应局,只是因为当时查阅的地图是旧版本,才导致袭击目标错误。
此言一出,原本默不作声的美国媒体立刻像打了鸡血一样,争相报道此事纯属意外,就连广播公司也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将此事定性为“无意轰炸”,用旧地图之说来误导舆论。
这次的轰炸事件在国际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国际上多个国家的政府一眼就看穿美国的谎言,纷纷公开谴责美国的无耻行径。
西方各大媒体原本是像疯狗一样,只要闻到一点丑闻的味道就会大肆宣扬,并且不打破砂锅问到底誓不罢休。但是这次的事件,他们却无视各国对美国的谴责和事实真相,公然偏袒行凶者,只报道美国的一面之词。
但是他们的逃避责任的阴谋并没有得逞,国际舆论在不断发酵,越来越多的人见识到了行凶者的丑恶嘴脸。西方媒体一看情势没有朝他们预想的方向发展,就转变了策略。
西方媒体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人的真面目》的报道,在这篇文章中,媒体罔顾事实,大肆渲染美国和北约的无辜,全文都在批判中国,仿佛中国才是罪大恶极的一方,而美国与北约则代表着正义。
这些媒体颠倒黑白的无耻行径挑起了舆论战,我国将西方媒体的行为称为“没有硝烟的轰炸”。中国人民群情激愤,对北约的愤怒之情已经到达顶点,人们举行了游街抗议,难以遏制怒火的人还砸了美国大使馆的玻璃。
德国是北约主要成员国之一,在中国人民对北约怒火中烧的时候,德国总理施罗德选择访问中国也是形势所迫,即使明知到中国来会受冷眼,但他已经别无选择。
被迫访华原因
施罗德总理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虽然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家境贫寒,但他从来都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靠着坚定的意志努力奋斗,一步步成为了德国最高掌权人。
虽然施罗德精明强干,拥有长远目光和过人实力,但是他上台时却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当时的西欧不愿永远被美国踩在脚下,他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强大的联盟来与美国抗衡,所以在不断为欧洲一体化而努力。
1980年,南斯拉夫当地的许多民族因为其总统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的离世而纷纷蠢蠢欲动,尤其是科索沃自治省,迅速地发展了民族主义运动。
而后的东欧剧变,许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国家发生的剧烈动荡,导致了南斯拉夫分崩离析,不仅社会主义不再稳居执政地位,各个民族也都有了独立之心。
但是在此过程中,巴尔干半岛却发生了一件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的事件。巴尔干半岛作为欧洲东南部三大半岛之一,对于西方国家实现欧洲一体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他们都想将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拉拢过来。
但是当时的巴尔干半岛在俄罗斯的掌控之中,西欧国家根本就没有与俄罗斯正面硬刚的能力,所以只能另辟蹊径,他们开始扶持当地的武装势力,希望能够慢慢蚕食巴尔干半岛。
但是事与愿违,武装力量逐渐壮大之后,西欧国家就已经控制不住这股力量,在1997的时候,西欧扶植的武装力量彻底失控,科索沃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武装冲突。
这场冲突产生了30多万流离失所的难民,为了生存,这些难民一窝蜂涌进了西欧国家,德、法等国对于这种局面束手无策,只能向美国寻求帮助,美国当然不会白白出手相助,早就在科索沃冲突之前美国就已经打响了小算盘。
美国表面上是在帮助西欧国家稳定局势,但是实际上却是个一石二鸟之计,一方面他出手相助能够震慑西欧各个国家,另一方面能够打击俄罗斯的势力。
1998年,美国介入了巴尔干半岛事件,北约在美国主导之下接手了科索沃战争,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稳定住了科索沃地区的冲突,使其局势慢慢稳定了下来。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虽然科索沃地区的武装冲突事件得到了解决,但是欧盟却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中。欧盟在1999年元旦正式发行了欧元,但是之前的种种对欧元汇率产生了巨大影响。
欧元的汇率自从发行之日起就一直在下滑,短短一年时间里,汇率就从1.13降到了1以下,这让许多的资本感受到了危机,纷纷转投美国。
德国此时若不能尽快挽回损失,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德国必须想尽办法减少资本流失造成的经济下滑,而中国就是摆在他们眼前的救命稻草。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就成为了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德国想要同中国达成商贸合作,但是就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美国搞了这么一个幺蛾子,中国大使馆被袭击,所有的中国人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抗议美国和北约的暴行,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关系也变得非常僵硬。
但是德国当时的状况经不起任何一次闪失,为了不让这件事影响到德国经济的发展,施罗德临危受命,扛着国家发展的巨大压力,在明知形势不利的情况下进行了访华。
真诚道歉缓和关系
当时轰炸事件发生后,欧洲各国对于向中国道歉这件事都觉得难堪,没有人想在这样一个关头上门找不痛快。施罗德非常清楚中国会有怎样的态度,毕竟轰炸事件刚发生,中国人民都正在气头上。
但是德国当时可以说是声名狼藉,毕竟二战时期德国的种种罪行世界人民都看在眼里,如果再与其他国家结怨,那么以后的路只会走得更加艰难。
当时的德国不仅经济发展遇到困难,还面临着美国的威胁。美国是超级大国,有足够的资本与各国斡旋,但是德国不是,德国内忧外患经不起折腾,只能硬着头皮访华,希望能缓解两国关系。
毕竟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突飞猛进,GDP 已经在全球排名第7,若是能和中国搞好关系,那就有机会借助中国巨大的发展市场,让德国经济重新振作起来。
施罗德这次的访问既没有欢迎仪式,又只停留短短28小时,在外人看来,施罗德这次到访问无疑是失败的。
但是施罗德自己知道,中国既然还愿意让他进行访问,那就说明事情还没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这次与中国领导人的会面,施罗德告诉中方,轰炸大使馆一事完全是美国人在挑起事端,与欧洲无关。施罗德还表示自己此次前来就是带着北约欧洲各国成员的歉意来访,真诚向中国表示抱歉。
后来的采访中,施罗德曾解释过这次顶着巨大压力访问中国,是因为清楚当时的局势,正是因为情况特殊,才更应该亲自到中国表达歉意。
他对中国的态度表示完全的理解,还以北约名义向中国发出了道歉声明,充分表明了德国的态度。
事实证明施罗德当时的选择是多么正确,这次访华之行,他用真诚的态度打动了中国,缓和了两国之间冰冷的关系,使两国之间重新建立了信任,为以后两国合作打下了基础。
合作共赢
几个月后,施罗德接到中国的邀约再次访华。这次的访华之旅与几个月前截然不同,施罗德在做了充分准备之后,带了大量的随行人员,浩浩荡荡地抵达了中国。
而中国也一改往日冷漠的态度,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隆重接待了来访的施罗德和随行人员。两国领导人的会谈也非常顺利,达成了经济合作的共识,施罗德离开之前,两国团队签署了一系列的经济合作项目,两国的关系也进入了蜜月期。
当时的中国经历过改革开放后,已经初具世界工厂之形,选择投资中国无疑是明智之举。施罗德努力让两国有了合作的机会,实现了合作共赢。
在施罗德执政期间,两国不断加深交流,经济合作项目也越来越多,德国获得了投资利益,而中国也从中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和更加先进的技术。
结尾
施罗德的长远目光让他在别的国家畏缩观望之际选择直面困难进行访华,这个选择也让他得到了令其他国家羡慕的利益,虽然过程中经历了一些冷漠的态度,但结果还是非常值得的。
施罗德担任总理的七年间,曾经六次访问中国,是历届欧洲元首中,访问中国次数最多的人。施罗德总理执政期间,为两国的友好合作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施罗德不再担任总理一职后,仍然密切关注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还经常访问中国,2008年,他受邀以中国人民好朋友的身份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还受到了领导人的热情接见。
直到去年,施罗德仍然致力于加强中德两国的战略合作,他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坚决反对欧洲任何国家对中国采取任何方式的制裁行为。同时施罗德还强调德国不能以任何形式对中国进行贸易战,必须保持友好的态度实现两国共赢。
中德两国已经建交50年,在过去的50年里,两国携手互利互惠,共同书写了一个合作共赢的成功故事。未来,两个国家还将相互扶持发展,走向更多、更成功的50年。
对中国抱有真诚友好的态度,那么得到的一定是中国的宽容接纳。但是胆敢恶意挑起事端的,那么中国也绝不会纵容姑息。国家之间把握机遇、友好合作,才能双方得利、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