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融资遇冷?真正的投资机会在这里!

如蓉氢燃料 2024-04-14 02:16:58
被誉为具备万亿市场潜力的氢能赛道投资风向悄然转变,与昔日曾引起 “三桶油”掌门人亲自下场造势相比,当前的氢能赛道投资热情似乎开始悄然降温。 变化之处在于,一方面,投资人对于氢能赛道的看法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乐观了;另一方面则是在见识了前几年氢能投资的如火如荼之后,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氢能公司在融资方面都有一个新的感受:融资比以前困难了! 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氢能投资的降温?如何理性看待氢能产业的未来走向? 氢能产业投融资转冷原因何在? 根据高工氢电产业研究所(GGII)《中国氢能产业投融资数据库》统计, 2023年国内氢能产业累计发生61起融资,数量同比大幅增长80%;融资总额(含测算金额)超80亿元,与2022年基本持平,呈现数量显著增长但单笔融资金额下降的特点。 单笔融资金额下降是氢能融资遇冷的一个侧面反映,氢能企业融资难的一个现实逻辑是,标的企业盈利难,回报周期太长,即使是龙头企业也很难赚到钱。 以主营燃料电池业务的亿华通为例。2020年8月其以“氢能第一股”的光环登陆上交所科创板。自2020年登陆上交所以来,亿华通处于连年持续亏损的状态。4月1日,亿华通发布2023年年报,报告称报告期内,营收为8.01亿元,同比增加8.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2.43亿元,较上年1.67亿增加近45.9%;基本每股亏损1.48元。 在2022年,亿华通营业总收入为7.38亿元,同比增加17.28%;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1.66亿元。2021年,亿华通实现营业收入6.29亿元,同比增长9.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62亿元。2020年,亿华通实现营业收入5.72亿元,同比增长3.3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2252.36万元。亿华通的现实样板,让投资机构看清了更多现实,不再盲目赶热度。 另一方面,从纵向看企业在不同轮次的融资表现来看,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别。 “那些前期融资较早,估值过高的企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获得新融资的难度较大。”一位氢能行业的资深投资人告诉高工氢电,前几年氢能赛道投资火热,一些氢能企业对比当年锂电上市公司进行估值,存在估值虚高的情况。如今,随着几家头部氢能公司A股上市之路的折戟,估值高、退出难等问题让资本方对氢能行业的投资越发谨慎。 尤其是大环境的变化,让氢能公司上市之路变得更加艰难。今年2月初,证监会主席换人。新任证监会主席吴清担负着搞好股市的重任,上任之后明确提出要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对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的企业严查重罚,对在排队的企业查,对主动撤回的企业也要查。 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的氢能产业并不适应当前资本市场的整体环境,在盈利难、监管严的态势下,氢能产业投融资转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绿氢是新的投资机会 氢能产业链很长,既包括上游的制、储、运、加,还有中下游燃料电池及以氢车为代表的多元化应用端,此前,氢能行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燃料电池环节,支撑的依据是《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的“氢能源车辆保有量拟达到5万辆”的目标市场空间。 事实上,在中国目前年产3000万吨氢中,氢车用量仅占千分之一,仅靠燃料电池市场,氢能的潜力无法发挥,大力发展绿氢产业,才能在源头上打通氢车规模化商用的闭环。 公开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签约、获批及公示的绿氢项目数量累计达74个,项目规划总投资突破4700亿元,全部投产后新增绿氢产能将达280万吨/年,预计到2024年底,绿氢项目新增数量将超过100个。 事实上这些密集上马的绿氢项目基本是由央国企、新能源龙头企业主导。这些项目的投资体量非常巨大,动辄就是几十亿元、几百亿元,且投资回报期较长,如果不是拥有雄厚资金的产业资本,很难投进来。 央企国企入场也让资本方看到了绿氢赛道的市场潜力,部分产业链企业获得了融资机会。今年前2个月,明阳氢能、氢鹏科技、醇氢科技、羿弓氢能、亿创氢能、泰氢晨等多家氢能公司获得融资,其中,明阳氢能获超亿元A轮融资;氢鹏科技获千万级天使轮融资;羿弓氢能获数千万元A轮投资;亿创氢能获数千万元Pre-A 轮融资,泰氢晨获1.5亿元Pre-A轮融资,这些公司的共同点在于多多少少都涉足绿氢装备及核心部件相关业务。 当然,资本的选择同与国家战略绑定的央企不同,趋利避害才是资本的本性。现阶段,行业先行者的投资风险较大,很多投资人普遍是一种纠结的心态:既想观望一下等商业模式跑通、确定性更强时再入场,但又怕和储能赛道一样,犹豫一年就错过了爆发期。 这时候就需要更深入理解行业发展节奏,聚焦“卡脖子”核心环节,寻找投资有高技术壁垒、能持续创新、且具有产业化落地能力的团队,避免盲目跟风,才有机会把握好绿氢各细分赛道的投资窗口期,确定合适的入场时点。
0 阅读:12

如蓉氢燃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