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两年多,无人机和反坦克武器对坦克和步兵战车的杀伤力效果非常明显,无人机造价便宜,操控方便,对牵引式火炮、装甲车等目标从发现到攻击极有效率。因此坦克无用论又开始甚嚣尘上。
坦克是一个外来音译词汇(Tank),然而这个名字又带着意译的神采:
履险如夷曰坦,无坚不摧曰克。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坦克是一种兼具机动性、防护性、强大火力于一体的陆地作战平台。
坦克应运而生是在一战,它的出现改变了当时堑壕对峙的战术。工事、铁丝网和机枪火力曾让无数士兵殒命,而坦克可以轻松突破永备工事,毫不费力地碾压铁丝网和工事,跨过壕沟,轻步兵的武器对它不过是挠痒痒。
坦克的出现,对陆战战术是一种颠覆式的革命,二战时坦克作为绝对的战争之王,在苏德、北非、欧洲等各大战场均有大规模的集群作战。
德军闪击波兰,让世界看到了钢铁洪穿透步兵防线的恐怖流机动力和攻击力,而库尔斯克的大决战,让步坦协同、坦克和炮兵协同、坦克伏击战术等多元化的战术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二战初期,中国的装甲战车和反坦克武器极少,日军“九四式豆战车”这样装甲薄弱的轻型战车都能横行霸道。当时的中国军队只能用手榴弹、炸药包和血肉之躯与之抗衡,台儿庄战役甚至出现了不少身上绑着炸药包冲向日军坦克与之同归于尽的敢死队员。
二战后,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陆战的作战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超视距作战"(Beyond Visual Range Combat,简称BVR)是指在目视距离之外进行的战斗,这种作战方式主要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如雷达、卫星导航、精确制导武器等。
雷达和电子传感器的发展使得军队能够在远距离上探测和识别目标。导弹和其他精确制导武器的引入,使得军队能够在不进入敌方视线的情况下攻击目标。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军队能够更有效地收集、分析和共享情报,从而提高作战效率。
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军出动300多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配备了强大的火力,包括M230链炮和AGM-114“地狱火”反坦克导弹,对伊拉克的装甲部队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武装直升机能超低空突防,绕开地面防空体系,且具备复杂地形、夜间作战等多种能力,成为克制坦克的杀手。这一时期也有坦克无用论的声音。
而无人机(UAVs)的使用增加了战场的透明度,允许军队在安全地带对前线进行侦察和打击。无人机造价便宜,查打一体。可引导炮火,也可以自行攻击坦克薄弱部进行毁伤。改进防空能力方面,各国都做过尝试。坦克携带防空导弹数量有限,且不具备搭载大型雷达的能力,与其考虑改进坦克防空,不如交给更专业的防空武器,让其和坦克编队形成互补,毕竟天启坦克只是红警中的梗。
比如著名的履带式双35毫米自行高炮,减配版的SWS2弹炮合一防空系统,对武装直升机和无人机都能形成严密防护和杀伤,可配合装甲集群行动。
在目前的国际局势中,无论是边境作战或城市反恐,主战坦克依然是无可替代的快速突防和火力压制平台。
局部战争中,集群作战、机动作战和固定火力点的战术不同,地形和双方战术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俄乌战争的装甲损毁率高,一部分是无人机和反坦克武器,一部分是人为丢弃。
反坦克武器和战术的发展,会促使坦克设计在装甲、防空、机动性等方面做出更多改进,并促使坦克战术更注重信息化和多兵种配合,但并不代表坦克在现代战争中会被淘汰。被针对得越厉害,越说明坦克在陆战中的巨大作用,否则它已经同战列舰一样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