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豆成兵破临汾:徐向前绝没想到,后世宵小竟敢质疑“临汾旅”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4-08-02 03:47:24

一、争议自何来

“临汾旅”是我军建军以来,绝无仅有的顶级荣誉称号。

立功单位是当年晋冀鲁豫军区八纵二十三旅,时任旅长黄定基、政委肖新春。

这支光荣的部队,在解放战争中解放临汾的战役中立下大功,获得此荣誉称号可以说当之无愧。

近些年网络上沉渣泛起,对“临汾旅”说三道四,说荣誉过高了,也有说中央之所以给这么超规格的荣誉称号,是为了照顾徐向前元帅的面子。

当然也有富有正义感的军史爱好者,扒出了中央军委同意授予八纵二十三旅“临汾旅”荣誉称号的原件。

不过很多解说都停留在表面,说来说去,好像都是徐向前元帅在打临汾之前给部队许了诺,不给不行,中央军委为了照顾徐帅的面子才顺水推舟。

这都是对临汾旅尤其是徐帅指挥解放山西的低水平解读。

争议的来源,主要是这个功级别太高了。

我军以单位为名义立功,最低的是嘉奖,往上是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最高的是荣誉称号。

越高的功勋越要慎重,大家见过哪个集团军被授予荣誉称号吗?没有。解放战争时期纵队一级单位也没有获得过任何一个集体荣誉。

因为实际意义不大。纵队级别的单位,人太多,两万多人(后期东野的纵队人比较多,可能达到4万多),部署都是分散的,论凝聚力和团以下单位不可同日而语。尤其现在,一个集团军几乎拥有过去一个兵团的战斗力,人多,兵种多,大家平时都不在一个锅里吃饭,那种高到天边的奖励,说实话一线的战士们能感受到的荣誉很淡。

解放战争获得荣誉称号的,营下以的太多,我们把团以上的列出来看一看:

潍县团:华野九纵27师79团(解放潍县)

济南第一团:华野九纵25师73团(济南战役)

济南第二团:华野十三纵37师109团(济南战役)

塔山英雄团:东野四纵12师34团(塔山阻击战)

白台山英雄团:东野四纵12师36团(塔山阻击战)

守备英雄团:东野四纵10师28团(塔山阻击战)

威震敌胆:东野四纵炮兵团(塔山阻击战)

襄阳特功团:中野六纵17旅49团(解放襄阳)

临汾旅。

临汾旅获此荣誉在1948年6月,八纵的旅相当于华野、东野的师。

这个级别的单位,说上不上,说下不下,正好处在擦边区。要和华野、东野的师比,确实实力不够,兵力编制上差着,而且论级别略矮一头。似乎不用卡那么严。

但旅下面有三个团,又不能与团同日而语。

争议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

进而坊间论调就定位在,总政于1956年下发通知按照既成历史,尊重六十军179师的荣誉称号,似乎有那么点照顾老帅情面的意思。

纵使后来经徐帅夫人黄杰提醒,相关部门找到了当年中央军委正式批复的文件,证实是经中央同意的,而不是一兵团擅自作主,依然有人扯什么“不宜再有”,好像给临汾旅这个荣誉称号有点不合适。

这种明里暗里编排、贬损徐帅和临汾旅的说法,真是令人愤然。

若真的论合适不合适,东野四纵四个团都获得荣誉称号,加起来比八纵一个旅,并不逊。怎么不见有人说?

二、价值点在哪里

我们还是要置身当年临汾战役前后的历史背景,才能发现临汾旅的含金量。

临汾旅所处的时空环境、军事形势比较糟糕。

八纵23旅原是太岳军区部队。1947年7月刘邓率主力南下,太岳军区组建新的主力纵队八纵,包含22旅、23旅、24旅。

这时山西阎锡山部队基本保持着实力,胡宗南有时也能出兵协助作战。而晋冀鲁豫军区主力纵队大部南下,军事压力一下子压到八纵这棵独苗头上。

陈赓兵团当时在晋南打了一阵子,徐向前本来有点想法,留下一两支主力部队,哪怕是几个旅也好,但陈赓兵团南下作战是中央小河会议决定的,不好干扰大局,徐向前硬着头皮把四纵参谋长刘忠留了下来当太岳军区新司令员(王新亭由太岳司令员改任八纵司令员)。

那时部队上下都缺人,徐向前到前线指挥战役,连个像样的指挥所都凑不起来,本来有一位管军事的军区副司令员王宏坤,南方吃紧,他亲自请缨到冀南组建十纵带人南下了。

指挥所穷到什么地步?据跟随徐帅指挥临汾战役的作战参谋欧阳挺回忆,处(科)长、参谋、干事共约10人,其余技术人员和警卫战士40余人,其中有指挥经验和参谋经验的只有参谋处长梁军,其他都是新手。政治工作也没有独当一面的高手,任白戈是军区政治部的宣传部长,徐帅无人可用,就叫他担任前指的政治部主任。

我们看看其他大军区,华东、东北不消说,野战军主力非常强大,刘邓南下也有6个主力纵队,华北亦有二十余万大军,西野略穷,但西野有一点好处是山西战场比不了的。

兵少,而敌人强大,这是难处其一。

另一层难处,就是仗不好打。

山西战局比较独特,不同于其他战略区,回旋余地比较少,只能沿着汾河谷地一路向北扫,区区半个山西之地。而其他战略区都是数个省的广阔空间,西野虽然兵少,但西北黄土高原地形好,利于隐蔽,闪转腾挪,基本可以做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山西作战只能一步步从南往北硬推。

偏偏阎老西还是个特别喜欢龟缩战术的老奸巨猾的军阀,其部队有一套守城的成熟套路,凡是守城之战,打的普遍都比机动作战好。晋中战役阎军唯一一次拥有兵力优势,却败的比运城、临汾、太原诸战役惨得多即是明证。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有意思的对比,在面临危局时各大区的解救之策。

东北比较危急是1947年底南满受攻,东总的对策是南拉北扯,两头同时发力。根本原因是,利用广大的地理空间,使国民党军有限的兵力疲于应付。华野比较危急的是1947年七月分兵,四大股兵力处处吃亏,后来合成两个方向,粟裕率主力在西面打豫东,许世友率一部分偏师在胶东向山东腹地打,两个拳头对进。同样很好利用了空间。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大别山区几乎被小诸葛白崇禧拖死,怎么解决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把中原国民党军的大阵扯了个稀碎,尤其是陈赓兵团在豫西打的那叫一个出神入化。

彭总在西北没人打配合,反而被胡宗南和马家军两边联手,其他战场的形势倒转过来。不过彭总毕竟是彭总,绝境看彭总!没有别人配合,自己进行跨区作战,从陕北杀到西府,把胡宗南软肋部打了个对穿,活生生倒转了局面。细节我们在《西府战役疑云》一文中已详叙,不再多说。

至于华北,所知有限,尤其规律性的东西没有总结归纳出来,希望有懂的朋友指教之。

说完这些对比,大家应该能看出山西战场面临的典型困境,以及山西主力八纵的价值所在。

三、三大阶段跨越的典范

徐帅手下指挥的什么部队呢?

八纵,刚刚升级起来的主力部队,23旅有攻坚经验。十三纵,1948年2月组建,3个旅较有战斗力的是从华东野战军拨过来的独立第一师,改番号为37旅,旅长王诚汉。这个旅就是当年中原突围的皮旅,在华野打了一年半仍有点水土不服,故调回晋冀鲁豫老区。十三纵的另两个旅系太行军区独立旅。太行军区自1945年10月,已连续组建三纵、六纵、九纵,战斗力基本消耗尽了。

再有就是太岳军区剩下的基干团,晋绥军区吕梁部队(后升级为西北野战军七纵,打完太原后归建彭总麾下)。

缺成熟的军事指挥员,尤其是面对以攻坚为主要模式的战争。

前一篇文章《徐向前一向和气》里,我们说过旅一级指挥员连续出意外的事,以至于不得不把太岳军区司令员刘忠、红军时代的老侦察科长搬出来,亲自挑选一班人马去临汾城外搞侦察。

本篇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关于指挥员不够成熟、不善于总结经验的问题。

临汾战役用了各种打法,后来集中大家智慧,决定采纳坑道作业炸城的方法。很多部队首长后来写回忆录,都提到是自己部队创造的这种战法。

其实说起来是一场大大的尴尬。

坑道作业炸城墙,早在1940年打日军的榆社战斗中用过,主攻部队是陈赓386旅,就是太岳军区部队的渊源。但似乎没有形成固定的经验,为什么呢?那时攻坚战极少极少,不具备围歼日寇的能力。1945年9月打阎锡山部队据守的长子县,因为缺少攻城重火力,采取地面接敌和地下挖坑道相结合的方式,最终破掉该城。

但参战部队还处在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过渡的时期,对攻坚战的打法并没有特别注意,这条经验就没有巩固下来。

说到这里,再强调一次战争史的概念划分,从抗战到解放战争结束,我军经历了游击战、运动战、攻坚战三个大的阶段,三个阶段衔接阶段有所重叠,但战略指导思想和战役战术特点划分比较明显。

1946年1月打曲沃城,太岳部队再次遇到攻坚的问题。由于之前对攻坚战这一比较特殊的作战形式不够重视,总结经验不够,仍是先地面进攻,遇挫后再想起坑道作业。

打运城又是这样。

打临汾还是这样……

为什么徐帅在回忆录里说太岳、太行等军区部队的指挥员们鲁莽、粗糙,是有所指的。各级指挥员不屑于精细地组织和指挥,靠蛮勇的多,研究战术的少。

最初学了一些攻坚战、总结了一些经验的那批部队,都跟着陈赓南下了。剩下的大部分是游击队长式的团长、旅长们。强求不来。

怎么想起来用坑道作业的?有个过程。

一开始23旅也有人说过要用曲沃破城的经验,其他来自太岳军区的部队也有过类似提议,比如24旅。

但各部队的指挥员当时并没有参与过前面诸战的直接指挥,对战斗全局没有客观的评价,在地面强攻与坑道作业等多种战术打法之中,看不清哪个是主导性制胜因素。

其实不要说他们,就连当年太岳纵队(即四纵前身)的指挥员们打长子县时,也拿不准该主用坑道作业还是地面攻城,陈赓教育他们说,这是极端战术观点,不能因为只挖坑道而忘了在地面上的准备,否则炸开缺口后地面突击力量组织不到位怎么办?

打临汾第一阶段很不顺利,试了很多招都不行,开展军事民主,大家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了做抉择的时候,到底主用什么战术?

徐帅召集团以上指挥员开过两次战术研究会,后来又亲自组织主攻临汾城的一个营8名指战员开会,包括营长、连长、排长、班长、战斗组长、战士,问过之后拍板定了案,就用坑道战术。

指挥员拍板是最艰难的,一旦定下来,几万人的部队都得围绕你这个方案来,一旦不行,那可不是死一个两个人的事。

坑道作业的风险是时间长,尤其临汾城比之前榆社、长子、曲沃、运城都大得多。阎锡山救援的决心也大,一旦耗费时间过长,阎军主力打过来,前功尽弃。

这个责任,只有徐帅来承担。

万幸,在徐帅指挥下,部队调整了状态,集中力量进行坑道掘进,练会了工兵,也把指挥员如何调度兵力练会了。

临汾一战,双方投入总兵力不到九万,我军5.3万,阎军2.5万。规模远远不如济南战役、长春战役、天津战役这种大战。难度不在敌人有多强,而是我军太弱。

这场战斗的核心意义在于,在徐帅指挥下,以23旅为代表的一批军区部队,实现了从游击战到攻坚战的跨越式转换,这是全国其他战场所没有的。

临汾战后,晋冀鲁豫老军区一下子涌现出三支响当当的纵队:八、十三、十五纵,六万打阎老西十万,生吞活剥,徐向前威名再次响震海内。晋冀鲁豫老区并入华北军区后,几个纵队与久经战阵的华北诸纵队并驾齐驱。

临汾旅之荣誉称号,确实是由徐帅首先酝酿提出,向中央请示后才批下来的。但中央认可了,同意了,实施了。认可什么?这场战役独一无二的价值。

0 阅读:5

有历史深度普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