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山西曾发生过一件震惊全国的枪杀案,因为倒在血泊之中的不是别人,而是赫赫有名的山西首富李海仓。
如今,二十多年的时间已经过去,曾经让人感慨万分的李家商业帝国大厦也已轰然倒塌,一切也只能用一句“物是人非”来形容。
李海仓之死李海仓可以说是一位草根创业的典范式人物,生在农村的他从小就喜欢和别人打闹,若是遇到了其他孩子欺负,他的身边总会站着一个类似于“大哥哥”的人物,那便是冯引亮。
两人的关系好,也是从小时候就决定了,人生的道路上,“发小”一直都是极为关键的人物,对于李海仓而言也同样是如此。
改革开放的黄金年代中,两人各有建树,各自成就起了属于自己的那一段商业人生。
冯引亮属于那种典型的“胆大型”,他从1985年开始承办村里的造纸厂,并找到了一种成本低、利润高的造纸方式,很快就积累起了一定资产,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极为罕见的百万富翁了。
对于那些“后起之秀”来说,冯引亮确实堪称鼻祖式人物。
另一边的李海仓从1975年就接触到了企业,后来在巨大的毅力驱动下放弃了原本的工作,一头扎进了焦炭相关产业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最终凭借所学自办工厂,开始了崭新的创业之路。
中规中矩的李海仓在创业初期很快便遇到了一个瓶颈:资金。
这个人生转折中的关键时刻,早已盆满钵满的冯引亮主动站了出来,李海仓的40万启动资金也很快到账了。
只要有了钱,李海仓就很快如鱼得水,在他的精心运作之下,海鑫钢铁集团也应运而生,很快挤进了全国钢铁企业的20强。
那会海鑫集团主要还是运作在闻喜县一带,1996年,县长还在干部会上自豪地说:“同志们,我们县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都是来自于海鑫,也就是说,我们每天三顿饭当中,就有一顿饭是海鑫在管,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海鑫?”
海鑫的存在,也最大程度上造福了这个县城,无数周边的工人都在海鑫中有了收入来源,无数家庭因海鑫而受益。
李海仓也就这样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他也并没有膨胀起来,依旧保持着那种“闷声发大财”的运营方式,经过了14年的发展,他的资产翻了13倍,产值也增长了6250倍。
另一边,有一双眼睛却直勾勾盯着李海仓,那便是冯引亮。
冯引亮从小在李海仓身边当那个“大哥哥”,即便他早已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可看起来就是没有李海仓光鲜亮丽,在强烈好胜心的驱动下,要说他心里没有芥蒂,那也是不现实的。
这种心理一旦存在,就等着一个“导火索”将情绪引爆。
1994年,山西省有过一场声势浩大的税务检查,冯引亮因偷税漏税被抓,审了两年的时间,由于他偷税漏税的金额不大,只需要补齐罚款就不用坐牢了,冯引亮立即拨通了李海仓的电话。
李海仓当时非常繁忙,对于他来说十万元也不是一个大数目,于是他就让冯引亮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办公室说清楚,到时候秘书给他一并汇报处理。
可冯引亮这边感觉自己热脸贴了冷屁股,面子实在拉不下来,干脆自己“大出血”补齐了税款和罚款。
本来,这种事对于李海仓这种级别的老板都不是什么大事,他也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看着办公室那边没有汇报情况,就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没有去太多考虑冯引亮的感受。
李海仓这边风生水起,财富越来越夸张。
2001年底,海鑫公司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30亿,年销售额都有29.6亿,给政府创造的税收有4.5亿,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公司。
在山西省,已经没有人能够撼动李海仓首富的地位。
另一边,冯引亮这边却是越混越差。
他靠着造纸厂发家,不过随着国家对于环保工作的重视,当地政府也决定关停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其中就包括冯引亮的造纸厂。
这件事动到了冯引亮的命脉,他也干脆顾不得什么面子直奔李海仓处,希望他能够利用在县里的影响让政府对自己网开一面。
不过,李海仓却觉得环保是一个“方向”,造纸厂今年不关明年也得关,长久以往不是个事情,于是,李海仓便耐心劝说冯引亮另寻生财之道。
这些话在冯引亮的心里,就是“胜利者”向“失败者”的数落,冯引亮内心中也更是觉得,这李海仓只想着自己在广大父老乡亲们面前出头,完全都不考虑自己的死活。
面对形势,冯引亮也没办法在这里混下去了,他远走太原进军证券,可一大笔钱都打了水漂。
之后他干脆远走西北,盲目的投资再度让他回到了事业的最低谷,到了这个时候,他多年攒下的积蓄已彻底所剩无几。
而那根埋在冯引亮心里多年的“导火索”,也从21世纪初开始燃烧起来。
从2002年12月底开始,冯引亮就要求李海仓买下他的地皮,开出了180万的价格。
这块地皮的市场价格大概是100万左右,说白了,冯引亮的用意,就是要钱。
作为商人,李海仓拒绝了,可能多年的摸爬滚打,让他更明白什么是人性:有了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
李海仓冷漠的态度,彻底激怒了冯引亮。
2003年1月22日早上,冯引亮背着枪开上车就出了门,直奔海鑫集团的董事长办公室。
海鑫集团上上下下都知道冯引亮,于是没人提防,更没有人询问。
随着两声枪响,门外的人都意识到有事情发生了,当他们推开门,发现两位昔日好友双双倒在了血泊当中。
案件并不复杂,作案动机和嫌犯身份都非常清楚,尽管当时的媒体铺天盖地去报道,内容也都是对于背后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考。
那一年,李海仓22岁的儿子李兆会正在澳大利亚读书,他听闻消息后立即赶回国内。
“最大败家子”上任从现在回过头来看,李兆会确实是个当之无愧的败家子,可在那时,李兆会还是展现过自己的天赋。
他的成长之路上,也遇到了跟很多其他富二代相似的问题:父母太忙,疏于教育,只好用钱弥补。
十几岁的时候,李兆会总是觉得父亲不关注自己,干脆也想去挣钱证明给父母看,他内心中早都想要辍学了,可父母就是不同意,后来,在亲戚的干预下,李兆会才去了澳洲念书。
李海仓出事的那一年春节,李兆会原本并没有回去,他想着去网吧打工来体验生活,也就这么错过了和父亲的最后一面。
就这样,回国后的李兆会开始掌管海鑫,海鑫也进入了2.0时代。
他的大胆,也从操作中体现出来:李兆会掌权后,第一个大动作便是让海鑫以6个亿进入资本市场,商界惊愕不已。
2005年,在李兆会的大胆之下,他本人也成为了中国富豪排行榜的第56位,是上榜富豪中最为年轻的企业家。
那会,还有人评价李兆会称:他是富一代。
可接下来的李兆会,却让人大跌眼镜。
李兆会在通过入股民生银行后减持、抛售套现了数十亿元,尝到甜头后,他本人更是在资本市场上一路狂奔,丝毫不顾及以后。
他的家族其实并不是不愿意管他,而现实情况却是:没有李海仓之后,没人能拉得住他。
李海仓的两位叔叔最初总是在帮助李兆会出谋划策,可李兆会完全不想理会叔叔们的意见,有一次,李兆会准备离开公司的时候,叔叔李天虎一直拉着车门要跟他谈项目,可被他狠狠训斥了一顿。
此外,在生活上,李兆会想着要买豪车,叔叔们不让,结果,李兆会一买就是四辆,还给不会开车的母亲分了一辆。
因此,在李兆会上任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李天虎就选择了辞职,并退出股份另谋他路,其他那些会影响到李兆会决策的元老级人物也会被李兆会直接“发配”走。
概括起来看:无心钢铁产业和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外加上战略冒险的失败,都是海鑫轰然倒塌的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便是海鑫集团面临的大环境,从2005年开始,全国的钢铁行业已经是供过于求,钢铁的价格也处于不利形势下,那个“春天”已经过去了。
不过海鑫还能继续保持着增长的势头,也是李海仓打下的各方面基础决定的,和李兆会本人的操作关系不大,可李兆会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就连海鑫钢铁曾经的职工都很难弄清楚,究竟是李兆会对钢铁行业丧失了兴趣,还是他在资本市场游荡中尝到甜头后就忘记了该如何脚踏实地。
李海仓的秘书曾在接受媒体采访的过程中透露过:李兆会在入手了民生系股份之后,就长时间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活动,和那些资本圈的朋友以及影视圈名流都有很多交集,一年回到闻喜县城的次数顶多只有两三次。
也能看出来,他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对海鑫的管理,他和别人交谈的过程中,也总是提到对钢铁行业不感兴趣了。
这也是造成海鑫彻底落败的一个根本原因:这么大一个企业要运营,很多人需要在工作时见到李兆会,可李兆会总是消失得无影无踪,就算是回来,他也不会和任何人打招呼,这和李海仓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海仓在北京、上海混了这么久的时间,钱没有少花,他还干了一件震惊娱乐圈的大事:和明星车晓结婚。
2010年的那场婚礼,可以说惊动了所有娱乐媒体,婚礼现场堪称“春晚现场”,足以见得李兆会下的血本,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这种无节制的消费背后,更是对于李海仓心血的践踏。
也正是那一年,海鑫钢铁的日常管理只能用“混乱”二字来形容,甚至连盗窃案都十分常见。
一个仓库的班长和门卫、仓库保管员合谋,就可以偷出来40多吨钢材,随便一卖就是十几万,大家一分就算完事。
此外,海鑫的财务问题更是漏洞百出,从账面上来看,海鑫一年都要买上七八万把扫把,这其中的报账漏洞更是难以想象。
不难推断出,李兆会在管理上一锅粥,生活上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和车晓的婚姻并没有持续太久便草草收场。
到了2013年,钢铁行业再度下探,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也彻底进入了寒冬期,全国钢铁企业更是一片亏损。
“本业”没有支撑住的海鑫,其他方面更是问题一片。
那段时间,海鑫的各位债主们纷纷挤了过来,海鑫的账已经彻底扭转不过来了。
最艰难的时期,还有其他的钢铁公司想要和海鑫合作,可找了几次都没找到李兆会本人,李兆会也丧失了最后的机会,彻底葬送了李海仓一手创办起来的巨型企业。
2015年秋天,海鑫破产重组的听证会上,很多见证了海鑫辉煌的干部们都来了,他们心里也感慨万分。
在现场,李兆会几乎没有说话,在现场,他还是一副“富家公子哥”的模样,面对这些他也处理不好的问题,他也没有任何的观点。
随着海鑫的破产,李兆会的丑闻也几乎没有中断过,很快集团就被爆出涉嫌造假账、偷逃税款以及向关联公司输送利益转移资产等问题,此外,他们还涉及到向很多官员行贿,中纪委已经介入调查。
戏剧性的一幕很快到来了,就在海鑫破产重组半年后,钢铁行业再度回暖,接管了海鑫钢铁的企业凭借着优良的管理制度迅速激发了潜能,也不知此时的李兆会究竟作何感想。
李兆会也从大众的视野中消失了,他留给家乡人民一个落寞的背影,给广大网友留下了个“败家子”的笑话,能把家底败得如此干净的,在国内都很难找出第二个,败家败出名的,恐怕也只有他了。
结果,李兆会再度“出现”是在2021年9月15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发布了一则执行悬赏公告,被执行人名单中,李兆会赫然在列。
按照悬赏公告来看,举报人最高可以获得2100万元赏金。
这只是李兆会当年“大窟窿”中的其中之一,就能让他彻底变成老赖,此时的李兆会究竟在哪,媒体也迟迟没有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