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两首宋词,难忘师恩,长记平山堂上,仍歌杨柳春风

笩筏文化 2024-09-09 20:34:38

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

这世间能被苏轼如此赞誉之人,惟有恩师欧阳修了。二人的师徒情分,始于北宋仁宗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

那年若不是欧阳修奉命担任礼部考试主考官,很可能就不会有苏轼的一举成名天下知,也不会有流传于世的千年龙虎榜。

在未放榜之前,众人一度以为最有望夺得状元之人,乃擅长书写太学体的刘几,文风险怪艰涩,文坛风靡一时。

可欧阳修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有意改革文风,大力提倡写文要简而有法、言之有物。

当苏轼以一篇雄辩滔滔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横空出世,欧阳修瞬间找到了文坛改革的希望,这才是一等一的奇文瑰句。

但宋代科举取士采用糊名制,欧阳修误以为此文乃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只能忍痛割爱,将其降为第二。

放榜后,作为文坛泰斗的欧阳修大为慨叹,“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苏轼从此名动京师。

除了苏轼,这千古第一榜里还有唐宋八大家里的苏辙、曾巩,理学奠基者程颢、理学创始人张载,一代名将王韶,更有章惇、吕惠卿、曾布等九人官至宰执。

正因有了欧阳修的大胆革新与慧眼识珠,一个繁花渐开迷人眼的北宋政治文化盛世徐徐开启。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一起跟随苏轼重温: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1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宋·苏轼《西江月·平山堂》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苏轼与欧阳修的师徒缘分,始于公元1057年的科考,却在1072年被死神按了停止键。

公元1071年,苏轼改任杭州通判途径扬州,还和弟弟苏辙专程到颍州拜访恩师,一起游山玩水数十日才依依不舍离去。

不曾想,这一别竟成永别。一年后苏州在杭州任上惊闻恩师作古,满怀悲痛地写下“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为天下苍生更为自己失去这位文章百世之师而哀痛。

公元1074年,苏轼由杭州移知密州,到恩师曾任扬州知州时所建的平山堂凭吊,满怀哀思。

转眼又到了1079年,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第三次途经扬州,仍不忘到平山堂缅怀恩师。

三过平山堂,半生弹指过,对苏轼有知遇之恩的醉翁,离开自己已有九个年头。十年前的欢聚早成过往云烟,只有墙壁上残留的恩师墨迹,依然笔走龙蛇、气势如虹。

当初恩师就是在这里手种堂前垂柳,醉别文章太守,为友人刘敞写下《朝中措》深情相送。

可如今手植春风堂前的欧阳柳仍在,送别文章太守的欧阳词犹唱,可那个藏书一万、金石一千、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而谈笑风生的老翁却再也无法重现。

白居易曾言,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却说,人生苦短,还未转头时,早就如梦成空。

自恩师走后,苏轼就被卷入了新旧之争的命运漩涡,辗转各地为官,饱尝仕途的浮沉变迁。

当初从京都外迁杭州时他还能将此时情绪此时天说给恩师听,可如今再也没有人能亦师亦友地开解他、抚慰他。

人只有失去至爱至亲之人,才会明白有些事情不是到死后才转眼成空,早在你不知道时已然成空。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只有饱尝岁月沧桑与生死无常,才能道出此悲凉之语吧。

这种人生苦短的命运无常之感,大有“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的生命洞察。

这首《西江月》,写满了苏轼对恩师的思念,也写尽了人生的悲凉底蕴,引人深思。

2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宋·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公元1091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再度来到这个与恩师结下不解之缘的地方。

欧阳修于1049年第一次到颍州任职,就被西湖惊艳: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他这一生极爱颍州西湖,为其留下的诗词多达43首。《采桑子十首》,更是写尽了江南好,最忆是颍州,天容水色西湖好,人在舟中便是仙。

晚年欧阳修屡乞致仕,在西湖边建六一堂,不问红尘世事,只爱青山白云,在这里走完余生。

苏轼重回故地,秋霜染尽淮水,无复昔日长河奔涌的壮阔气势。只闻颍水潺潺,暗暗悲切。

开篇无情山水就被苏轼染上了深情哀思,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仿佛都在诉说着思念愁绪。

西湖水畔,还有佳人吟唱着恩师第一次来西湖写下的风流曲词,一晃四十三载匆匆已过。

这四十三个春秋,快如闪电。而人活一世,何尝不如草头秋露,看似盈盈珍珠,风干消逝也不过倏忽之间。还如皎皎明月,十五时圆满,十六日就开始亏损,一切何其短暂。

人生苦短,这就是佛法上常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苏轼正是因为难忍爱别离之苦,才会如此慨叹生命短促与人世无常,将深情哀思包裹其中。

纵使四十三年如电抹,他对恩师的思念也不曾消减半分,一如西湖波底秋月亘古常存。

是啊,此生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也从未忘怀师恩。

贬谪黄州时,“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1092年,苏轼由颍州徙知扬州,在平山堂后建立谷林堂,以此缅怀恩师。

1101年,苏轼行将就木,还在念念不忘:我怀汝阴六一老,眉宇秀发如春峦。

苏轼感念恩师的知遇之恩,泉下有知的欧阳修,想必也会欣慰这份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师徒传承。

不管时代如何流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最后,感恩天下所有老师,无怨无悔写春秋,任劳任怨育桃李,教师节快乐。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

0 阅读:63

笩筏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