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两首古诗,风清白露秋,共饮相思酒

笩筏文化 2024-09-06 20:36:35

秋风凉,白露降,万物都有欲言又止的悲伤。

二十四节气中,除了清明,再也没有比白露更能诗意承载思念的节气了。

它可以朦胧浪漫,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濛濛露气与溶溶月色交织在一起,最宜涌动思念。

它可以开阔壮丽,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江面上白露茫茫,月光下水天一色,最宜消解思愁。

但与思念结合得最为缠绵精妙的诗句,莫过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她就像心头白月光,一袭白衣若雪,满身风露清愁,永远玉立在可望不可即的在水一方。

有时,那在水一方不过是一座寂寞深院。“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她并不在意墙外之人。

她思念的是别人,“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思念一片片堆积,一层层湿润,密密麻麻。

但所有的思念叠加一起,都不如杜甫那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凝练,更厚重。

它不只浓缩了杜甫个人对兄弟故土的绵绵思念,更承载了华夏儿女的浓浓乡愁与家国情怀。

1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杜甫,总能将生死悲欢,化为笔底波澜,语淡情浓。

那是安史之乱的第四年秋,史思明攻陷汴州,杜甫的老家河南正处于战乱中,家中兄弟也风流云散,不知所踪。

杜甫则流离到边地秦州,山长水阔又因战事阻隔,他与四个兄弟无奈音尘断绝,还生死难料。

这一夜正值白露,沉沉更鼓断人行,天边孤雁正哀鸣,边塞如此荒凉冷寂,让他愁上加愁。

于是,在心底积压了许久的思念与哀愁,化为意味深长的慨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就是这么笃定深情,尽管大江南北从今夜都进入白露节气,但只有故乡的月亮最为皎洁明亮。

此语一出,比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进了一步,不只望月思乡,还本能地道出只有故乡明月最美最亮。

从客观规律上讲,当然无理。从游子思乡上看,却最为合情,又有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呢?

月是故乡明,味是故乡美,人是故乡亲。而如今兵荒马乱,家乡的一切都让杜甫深深怀念,尤其是自己的四个兄弟。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兄弟离散,家园无存,还生死难料,字字不言悲,却字字皆是悲。

就这样层层推进,浓得化不开的哀愁与思念,最后只化为一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乡书本就难达,何况战事未休;家书未达本就令人哀伤,何况兵荒马乱只会更担心兄弟安危。

不管从哪个角度理解,杜甫淡语写深情,将国恨家愁巧妙地渗透在字里行间,令人感慨万千。

所以,这份白露时节的思念才会如此厚重,厚重到可以跳出原诗背景,成为中华儿女浓烈乡愁的诗意载体。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起祖国,想起故乡,漂泊游子都可以轻轻地道上一句:月是故乡明。

2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唐•马戴《灞上秋居》

余光中说,世上本没有故乡,只因有了他乡;世上本没有思念,只因生了离别。

当江南游子马戴为了一纸功名久滞长安灞上,深刻体会到了他乡之苦,命运之悲。

马戴,本是海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人。生逢晚唐,屡试不第,困于场屋垂30年。

那日傍晚,灞上西风秋雨初歇,一排排鸿雁便迫不及待地向南飞去,接连不断地消失在天际。

大雁南归,是为了躲避寒冷重返温暖故地。可他这个江南游子,还要继续漂泊在北国他乡。

风雨过后,片片黄叶从树上纷纷飘落。秋夜漫长,只有微微寒灯独照着他这个深夜难眠之人。

空空的园子,只有白露从草木间滴落的声响。本就孤独的住所,还与离群索居的野僧为邻。

正是,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寄居在郊外柴门已是几度秋凉,不知何时才能功成名就。

此诗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写尽漂泊游子的落寞与凄凉。

异乡人在异乡看到叶落归根,自己却不能衣锦还乡,甚至还久困三十年之久,何其悲凉。

秋夜寒凉,却只有一盏孤灯相对,又何其孤独。与“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异曲同工。

同样,“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也写得极为出彩。以白露滴落的有声来反衬深夜空园的寂静,以心在方外的僧邻来烘托孤独无依的自己,悲凉意味进一步加深。

正因如此,此诗也成为以白露承载乡愁的经典之作。不同于杜甫的淡语抒情,马戴的乡愁更富有画面感,同样感人至深。

白露除了承载乡愁、相思,还可寄托男人之间的友谊,甚至是超越时代的知音。

阊阖风高白露秋,芦花如雪动边愁。张同甫在白露时节的明月独倚楼里思念故友。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李白则于白露垂珠的金陵城下追忆南北朝诗人谢朓。

值此白露节气,祝愿彼此思念的人,风清白露秋,共饮相思酒。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

0 阅读:0

笩筏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