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做事讲策略,更容易成功

郑懿 2023-03-25 21:39:09

我是郑懿,坚信高效阅读要输出。点击上方关注公众号,为你分享思维智慧和演讲口才的干货,助你成长。

一鼓作气

公元前684年,齐国和鲁国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交战。

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

鲁军在谋士曹刿的建议下,按兵不动,

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鲁军还是按兵不动。

齐军打第三通鼓,鲁军仍然按兵不动。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士兵们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

这时,曹刿建议鲁军发起进攻,齐军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鲁庄公不解,问曹刿为什么要等齐军第三通鼓后,才发起进攻。

“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

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旺;第二通鼓,士气已经减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气已经泄没了。

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士兵却鼓足士气,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曹刿又说:

“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

我看见他们逃亡时的车轮轨迹很混乱,而且战旗也倒了,说明是仓皇逃窜,没有预先埋伏兵力,我这才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完这番解释后,恍然大悟,连连称赞曹刿想的周到。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释义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思考

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开始的精力是最旺盛的,这时候做事,效率高,更能取得成效。

这和人的年龄状态是一样的,少年、青年、壮年这三个时期的精力是最多的,但也有侧重点。

少年时,要多学习知识,丰富自己的底蕴。

青年时,要多闯荡、见识世界,知行合一。

壮年时,有了目标,要踏实肯干、细致钻研。

还可以应用“帕累托法则”(二八法则)。

用百分之20的投入,取得百分之80的产出。

在精力最旺盛、状态最好时,去完成最重要的事情。

2

齐军士气最低时,鲁军士气却是最高,这和田忌赛马是一个道理。

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敌人的短处。

很多时候,只要你比别人厉害一点,就能取得胜利。

3

实力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开始,齐国实力确实强大,鲁国实力比较弱,被欺负的没办法,才被迫应战。

鲁国人民也是有血性,虽然实力较弱,但还是敢于应战。

如果一开始就因为对方实力强大而放弃抵抗,那就没有之后的事了,就肯定会失败。

时间会一直流逝,事情会不断变化。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忍辱负重”

虽然当下实力弱,但只要方法得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实力会不断变强。到了那时,就能实行原先没做的行动了。

4

兵不厌诈

鲁军虽然占领了优势,但只是当下的,曹刿很谨慎,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只看表象。

他再观察了战场局势,发现了明确线索后,判断出齐军是真的溃败,才下令追击。

注重事实

有时候你看到的并不是真相。

就像曹刿假设的一种情况,可能齐军虽然在逃跑,但是他们整体的节奏却并没有乱,从一些细节鉴别出来,这样看,他们就可能是在佯装撤退,真实目的是诱敌深入。

5

最关键的还是策略。

想出了方法,有了目标,做事就容易。

感谢你读完,如果喜欢,欢迎在底部留言,交流想法。

我是郑懿,坚信高效阅读要输出。关注我,为你分享思维智慧和演讲口才的干货,助你成长。

END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