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为何能从一介小吏成长为强大诸侯,为何最终又兵败身死?

史说新读 2023-12-27 11:41:06

公孙瓒,出身一个家世二千石的贵族家庭。

不过,由于母亲地位卑贱,所以,他只能在郡里做小吏,任书佐。

然而,这样一位小吏,后来却迅速成长为一个雄霸幽青,连四世三公的袁绍都曾忌惮的强大军阀!

既能如此,公孙瓒自然是有很强本事的!

然而,几年后,公孙瓒就兵败身死了。

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以才得机,以忠扬名,以武崛起

公孙瓒,本不过是郡中书佐。

汉代书佐这个职务,主要是负责文书的起草抄写,在属吏中,位在掾、史之下,地位是比较低的,而且,我们都知道,无论什么年代,这种岗位都不是一个容易“出成绩”的岗位。

但是,公孙瓒却以其天赋,硬是脱颖而出。

公孙瓒长得帅,声音洪亮,这个外在条件从来就很容易引起关注;而公孙瓒办事有策略,条理清晰,机灵聪慧,每次汇报工作的时候,从来不一件件汇报,而是把许多事情放在一起去说,从来没有忘误之事!

领导听汇报,一般下属一次能把一件事情讲清楚就不错了;那种真正能把许多事情放在一起,清晰无误地表达出来,全面而没有遗漏的人才,成倍提高了领导的效率,凤毛麟角,自然是最得领导欣赏的!

因此,尽管公孙瓒只是小吏,但太守侯氏很欣赏他,欣赏得甚至把女儿都嫁给了他!

而且,为了培养女婿,太守还让公孙瓒先后拜卢植、刘宽为师。

卢植,当时是顶级经学家;刘宽,当时是“通儒”,后来还给天子讲经。

在这样的大儒手下学习,不仅因大儒“弟子”的身份而获得了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而且,公孙瓒那还可以真正学习到被当时士大夫崇尚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

学成归来后,公孙瓒就将其所学实践,迅速扬名!

郡太守刘其犯法,被关在囚车中押去洛阳受审。

依法,官员犯法,属下不得再亲近。

但是,公孙瓒却换衣服,扮作押解的士卒,陪伴在刘其左右,直至洛阳。

在刘其被定罪,发配交州后,公孙瓒备好猪肉等物品,在北芒上祭辞先人:以前是人子,现在是人臣,马上要去南方了。南方多瘴气,此去很可能就回不来了,就此祭辞!

慷慨激昂,旁边的人莫不叹息。

发配途中,刘其得到赦免,于是返回。

公孙瓒的举动,得到了士人的一致称赞!

我们知道,东汉,是一个豪族社会。因此,在士大夫掌握舆论的环境下,太守等高级官员与下属官吏间形成”主臣关系“,人们普遍高度重视下级对上级(主公)的忠诚。

公孙瓒宁违背朝廷法律也要陪伴故主,即便在故主落难的情况下也要生死相随,这种精神为公孙瓒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于是,在回到幽州后,公孙瓒被”举孝廉“,成为辽东国属吏。

辽东国,是边疆地区,常常要与乌桓、鲜卑少数民族武装作战。

同时,一些割据势力、反叛势力也常常作乱。

现在,到了真正”用武之地“、”用武之时“!

公孙瓒在这里以其勇武善战,迅速打出威名,步步高升。

在打破进入幽州的青徐黄巾后,公孙瓒成为奋武将军、蓟侯!

随即,公孙瓒成为当时天下最强大的诸侯之一。

发展成天下最强大的诸侯之一

大约到191年时,公孙瓒已经成为当时天下最嚣张的诸侯之一。

1、影响的区域广大。

公孙瓒在幽、冀、青、兖四州,都有很强的影响力。

幽州,是公孙瓒起家的地方。

虽然幽州的一把手是刘虞,而且刘虞与公孙瓒之间也渐不和,但是,对于幽州依然是公孙瓒的大后方。

直到后来公孙瓒在与袁绍的竞争中屡战不力后,刘虞才开始限制公孙瓒的”禀假“(俸给及借贷),也就是说,在刘虞公孙瓒彻底决裂前,公孙瓒在幽州基本上可以做到”予与予给“的。

青州,是后来公孙瓒与袁绍争夺之地。

后来,公孙瓒以田楷、刘备等人守青州,袁绍以袁谭来争夺。

袁谭初到青州时,只有平原一地,其他地区皆受公孙瓒支配或影响。

兖州,公孙瓒部将公孙范曾大力救援兖州此时刘岱,由是刘岱与公孙瓒结成紧密关系。

后来,为了避免刘岱与公孙瓒夹击,袁绍甚至让自己的家人为人质,以争取刘岱。

冀州,在界桥之战前,在公孙瓒的兵威下,”于是冀州诸城悉畔从瓒“(《后汉书.公孙瓒传》),公孙瓒也一度威服了冀州大部分地区。

2、强悍的军力。

就军队数量而言,公孙瓒的军力不算多。

公孙瓒进行的大规模作战,兵力好像都维持在3万左右。

毕竟,影响的地区虽然大,但是,没有什么真正控制的地盘,开销什么都要找刘虞报销。

然而,就军队战斗力而言,公孙瓒军却是非常强悍的!

汉末乱世之初,除了董卓的凉州军和孙坚的长沙兵外,其余内地军阀的部队,虽然许多经历过对黄巾的作战,但是,其战斗力与长期在边疆血战的边地之兵还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公孙瓒的部队,不但是在与乌桓、鲜卑长期作战中锻炼出来的,而且,由于幽州产马,所以骑兵比例非常高。

渤海郡破青徐黄巾一战,则间接体现出公孙瓒军的军力优势。

当时,青徐黄巾30万进入冀州渤海郡,公孙瓒率2万步骑南下迎击,一战斩首数万,俘虏7万,缴获车甲财物无数!

而这支被公孙瓒一战打残的青徐黄巾,后来进入兖州,兖州刺史刘岱战死,而曹操后来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通过谈判将其逼降。

由此可见公孙瓒军战力!

3、强大的盟友。

而在“伐交”上,公孙瓒也取得了很大优势。

当时,公孙瓒与割据南阳的袁术,割据徐州的陶谦,结成了盟友关系。

就实力而言,在当时,这都是两个真正的“实力派”队友。

袁术,四世三公。

而且,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各路皆败于董卓,而唯有袁术治下的孙坚,击败凉州军,攻入洛阳。

同时,在与袁绍争夺豫州控制权的过程中,袁术又派孙坚击败了袁绍派去的周昂。

可以说,在孙坚战死前,袁术都表现出强悍的发展势头。

陶谦,在徐州的统治是比较稳固的。

陶谦所仰仗的丹阳兵,也是天下精兵。

更重要的是,陶谦与公孙瓒的配合度非常高!

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三国志.武帝纪》

注意这里的用词,袁术对公孙瓒,是”求援“,而公孙瓒对陶谦,是”使“。

虽然不能说这个”使“就是上级对下级的意思,但是,至少说明,公孙瓒对陶谦的影响力之大。

当然,除了袁术、陶谦外,公孙瓒还有一个盟友:黑山军。

黑山军与公孙瓒成为盟友,主要是因为黑山军跟袁绍、曹操杀得不可开交,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黑山军兵力庞大,而且活跃于冀州、兖州,是”战斗在袁曹心脏“的力量。

同时,在地缘上:公孙瓒在幽州等地;袁术在南阳、豫州;陶谦在徐州;正好对袁绍、曹操形成了三面包围。

对袁绍、曹操来说,在公孙瓒-袁术-陶谦这个包围圈之外,西面是同样敌对的董卓集团,可谓四面受敌。

而且,还有随时冒出来威胁其心脏的黑山军!

因此,公孙瓒及其盟友,不但在实力上占优,在地缘上也对敌形成了夹击之势,可谓占尽优势。

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三国志.公孙瓒传》

此时,在公孙瓒看来,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了。

公孙瓒,由一介小吏,发展成强大军阀,自然是有非凡能力的。

一个具有非凡能力的人,风云际会之下,在乱世之初获取了很好的发展态势,为何很快就陷入被动,直至败亡了呢?

发展受挫,陷入僵局

公孙瓒的鼎盛,是在界桥之战兵败之前。

而界桥之战,是公孙瓒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界桥之战前,袁绍在冀州立足未稳,为了避战,不惜把自己的渤海郡让给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范。要知道,渤海郡,可是袁绍入主冀州前的根据地呀!由此可见袁绍对公孙瓒的忌惮。

然而,公孙瓒得了渤海郡,又不罢休,继续南下,深入冀州。

当时,冀州各城,多叛投公孙瓒,袁绍的冀州垂垂而危!

没有办法,袁绍只有在界桥与公孙瓒战。

也就是说,界桥之战前,袁绍是没有能与公孙瓒武力对抗把握的,公孙瓒若胜,则冀州可定!

然而,界桥之战,公孙瓒还是大败!

此战过程,咱们不赘述了。

而从战场实际损失来说,此战对公孙瓒的打击也不宜夸大,公孙瓒仍然保存了很强的军力。

此后,袁绍派崔巨业率领3万步骑发起追击,攻故安,公孙瓒又集结3万兵反击,在巨马河大破之,杀袁绍军7、8000人,再度南下。

然而,在龙凑之战中,公孙瓒再度被袁绍击败。

此后,双方依然连战不断,但难分胜负,直战到粮食各尽时,董卓控制的朝廷前来劝解,双方才各自罢兵。

于是,战事陷入僵局!

界桥之战本身,公孙瓒的损失并不算很大,不应过分高估。

但是,这仍然是公孙瓒生涯的转折点之一。

界桥之战,挫败公孙瓒,使袁绍坐稳了冀州!

这一变化,是袁绍、公孙瓒之间力量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因为,与幽州相比,冀州是号称”带甲(可动员)百万,粮谷储备可支十年“的大州,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袁绍坐稳冀州,也就在经济上占据了优势,加之其四世三公的基础及反董盟主的身份,在政治上也占据了优势!

如此,原本处于劣势的袁绍,也就具备了与公孙瓒打下去的基础,公孙瓒遂不能一举定袁绍,双方也就只有陷入僵局了!

更严重的是:随着袁绍经济优势和政治优势的发挥,其军事力量也必然迅速增强,公孙瓒在竞争中的地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被动!

很快,在僵局中,公孙瓒变得越来越不利。

大势之变:外围局势的根本改变

公孙瓒那些强大的盟友,也一个个掉链子了。

首先是袁术。

孙坚在进攻刘表的作战中战死,由此,袁术失去了唯一强悍的军事依靠,军力断崖式下跌!

不久,袁术因为粮道被刘表所断,在南阳立足不住。

于是,袁术率军进入兖州,企图进攻曹操。

刘表都搞不过,又怎么搞得过曹操?袁绍再次大败,险些覆灭!最后,袁术撤到了淮南,在那里重新发展。

尽管袁术在淮南又活蹦乱跳起来,但是再也不敢去招惹曹操,更是够不着袁绍了。

如此,袁术这个盟友,算是”退群“了。

与此同时,陶谦这个重要盟友,先是被曹操打得几乎扑街,然后去世了。

陶谦死,刘备在陈登等人的扶植下上位,而且,是通过就给盟主袁绍写信,请求袁绍认可。

此后,刘备虽然没有与故主公孙瓒为敌,但也带着徐州退出了与公孙瓒的同盟关系。

公孙瓒的另一个盟友黑山军倒是长期牵制了袁绍的力量,甚至曾经袭取过袁绍的首府邺,但是,在袁绍的毁灭性打击后,只能稍微牵制一下袁绍,不起任何决定性作用了。

而袁绍方面,虽然在曹操逐渐壮大后,袁绍与曹操的关系已经敌对化,但大家仍然维持表面和平,暂时专注于平定各自的优先目标,彼此互不敌对。

如此,形势大变后,公孙瓒失去了其原有的外交优势,只剩下袁绍和公孙瓒的“一对一”单挑了。

僵局中陷入被动

袁绍与公孙瓒的第二阶段角逐,焦点在青州。

原本,袁绍派去青州的袁谭只有平原一地,处于劣势。

但是,经过两年拉锯战后,袁谭还是驱逐了田楷,并最终夺取了青州。

之所以如此,倒未必是田楷比袁谭本事差多少,关键还是彼此的条件。

拉锯战,拼的是经济和政治。

经济上,公孙瓒在幽州都要靠刘虞“报销”,缺乏经济基础。而袁绍拥有“储粮可支十年”且人口众多的冀州,占据绝对优势。

政治上,袁绍“四世三公”的威望,更是公孙瓒、田楷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在拉锯中,公孙瓒越发陷入被动,是毫无疑问的。

与刘虞的“摊牌”,使公孙瓒陷入绝对被动

更糟糕的是:在陷入被动局面后,公孙瓒与刘虞原本就脆弱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到了“摊牌”阶段。

局面越是被动,公孙瓒对于征发物资的需求就越多,就越会找刘虞“报销”更多。

如此,刘虞终于无法忍受了。

刘虞遂以领导身份,不允许公孙瓒出兵,并逐渐削减公孙瓒的“禀假”,大幅度减少对公孙瓒的支持。

你不给,我自己不会拿吗?公孙瓒遂掠夺人民,并且掠夺了刘虞安抚外族的物品。

如此,刘虞终于忍受不了,开始“摊牌”。

虽然刘虞先动手,虽然刘虞动手的时候兵力有绝对优势,但是,搞武斗,刘虞当然不是公孙瓒的对手,很快,公孙瓒就俘虏了刘虞。

一开始,公孙瓒知道刘虞的人望,遂劫持刘虞,让刘虞做傀儡。

后来,朝廷派使者来嘉奖刘虞,并让刘虞假节督幽并青冀四州军事,公孙瓒遂胁迫使者将刘虞斩首了!

一来,刘虞,长期推行仁政,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深得百姓及少数民族爱戴。

二来,公孙瓒是在朝廷嘉奖刘虞的情况下,胁迫朝廷使者杀了刘虞的,这是直接、公开反朝廷呀!

如此,公孙瓒彻底失去了大族及少数民族的支持,而且,彼此还陷入绝对敌对关系!

鲜于辅、齐周、鲜于银推举阎柔为乌桓司马,开始进攻公孙瓒,与公孙瓒部将邹丹战于潞河之北,斩杀邹丹等四千余人;而乌桓峭王及后与刘虞子刘和合袁绍兵于兴平二年(195年)破公孙瓒于鲍丘,杀二万余人。

而袁绍大将麹义也率军前来,在各路反公孙瓒军的配合下,连续打击公孙瓒!

同时,公孙瓒既与袁绍为敌,又与刘虞的支持者成仇,自然不敢继续重用衣冠大族,而是大量启用了商贩等下层富人。

由此,公孙瓒在权势大族中进一步陷入鼓励。幽州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等地的大族都乘势杀掉公孙瓒委派的官吏,与鲜于辅、刘和联合起来!

公孙瓒除掉刘虞,虽然扫除了其控制幽州的障碍,但是,却使幽州等地的大族、少数民族与公孙瓒为敌,后院起火,形势更加被动!

再展文武才,暂时稳定形势,但旋即进入“闭门”模式

195年,麹义会和其他反公孙瓒联军,在鲍丘大破公孙瓒,斩首二万余级,公孙瓒连战连败,逃回易县。

这个时候,公孙瓒再次展示了其“有文武才”的一面,暂时稳定了形势。

公孙瓒一面坚守易县,一面开办屯田,充实经济。

如此,公孙瓒与麹义相持一年多,麹义粮尽退军,公孙瓒趁机反击,尽夺其辎重,终于算是赢了“克星”麹义一回。

如此,公孙瓒暂时渡过危局,稍微安定了下来。

值得一说的是:公孙瓒开办屯田,比曹操还早一年,是汉末群雄中最早的一个,由此可见,公孙瓒确有一定的文武才。

吃够了经济基础不足的亏,公孙瓒遂开始进入了另一个模式:由穷兵黩武变成闭门不战。

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畜谷。兵法,百楼不攻。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三国志.公孙瓒传》

由此,公孙瓒开始与诸将全力修楼畜谷,不再主动进攻,进入“闭关”模式。

公孙瓒在易京围堑十重,于堑中筑京,高十丈,自己居住其间;此外,公孙瓒的将领,家家各作高楼,数以千计!

史书认为,这是有“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的童谣,使公孙瓒产生了这个念头,并认为这个童谣很可能是袁绍为诱骗公孙瓒所作。

然而,个人以为并非如此。

这个童谣最多也只是帮助公孙瓒“选址”而已,正因为公孙瓒有了“闭关”的念头,这个“选址”童谣才有意义。

所以,公孙瓒决心“闭关”,绝不是因为童谣误导,而是对过往教训的总结以及对形势的判断。

常年与袁绍的拉锯战,公孙瓒吃够了经济基础不足的亏,而此时,后方又多叛乱,公孙瓒暂时已经无力再与袁绍争雄。

因此,“不如休兵,力田畜谷”,一面夯实经济基础,一面自保观天下形势。

“闭关”自弱

夯实经济基础,就是足兵兵食,积攒力量。

观天下形势,其实是当时袁绍、曹操关系已经出现破裂,袁曹必有一战,公孙瓒或有渔利之机。

这个决定不能说是明智之举,但在当时形势下,已是勉强支撑所必须的无奈之举!

然而,公孙瓒的企图是否能实现,关键还在于:“闭关”期间,公孙瓒的实力是不是真的能增强?

力耕畜谷,自然会使经济形势好转,使自己具备长期坚持的物质条件。

但是,如果统治方法错误,就可能导致新的致命问题。

公孙瓒统治方式,就是导致了更严重的致命问题。

首先,公孙瓒不再信任部下,在自己住的楼上修筑铁门,屏退左右,只留下婢妾,让大嗓门的妇女传达命令!

如此,公孙瓒的“闭关”,不但给自己与与敌人之间树起了屏障,更给自己与部下之间树起了屏障!

同时,公孙瓒又有一个清奇的逻辑:部将来求援时,如果咱们去救,那么,今天救一个,后来的就依赖救援而不力战了;今天不去救,就是鼓励被围部队自勉。

因此,公孙瓒明确表示:被围部队,我们不会去救!

于是,被围的部队没有指望,往往杀将帅自效,或者力战不支被攻破。

如此,在“闭关”期间,公孙瓒虽然经济上得到好转,但内部却更加离心离德了。

最后的生机被放弃

然而,这个时候,公孙瓒却收到了一份大礼:袁绍来信,希望讲和。

这是因为,公孙瓒虽然问题很多,但是,修筑的“千楼”毕竟是一个庞大的防御系统,啃起来很费力。

袁绍派的将领屡次进攻,但“经年不克”,进展缓慢。

另一方面,此时,袁绍、曹操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到了必有一战的地步。这个时候,袁绍、曹操,正在展开竞赛,看袁绍先灭公孙瓒,还是曹操先灭吕布,谁先得手,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此时,曹操已经将来吕布围于下邳,破城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袁绍想要与公孙瓒讲和。

显然,如果答应袁绍讲和,鼓励袁绍尽快与曹操进入“热战”,对公孙瓒“足知天下事”是有利的。

但是,公孙瓒却认为:不讲和又怎么样?我这里没有个几年你袁绍打不下来,现在你袁绍有这个条件来围攻我吗?

其实,公孙瓒答应讲和,到时视形势该出手再出手不好吗?

或许,公孙瓒到底是和卢植等经学家学习过,不愿意出尔反尔,比较讲究诚信吧···

于是,公孙瓒“不答”,理都不理袁绍的讲和。

如此,袁绍只得拼命争取早早消灭公孙瓒了!

公孙瓒的最后时刻,到来了。

兵败身死

198年,袁绍发起大规模进攻。

而且,袁绍这一次的作法,出乎公孙瓒的意料!

公孙瓒的诸将,修筑了“千楼”,以为袁绍一个一个啃,要啃到猴年马月去了!

然而,由于公孙瓒明令不救援,所以,各楼都是“自扫门前雪”,互不救应了。

公孙瓒或许忘记了:如此,你没有救诸将的义务,但诸将也没有必须救你的义务了!

果然,袁绍没有一个一个啃,而是径直攻到易京,直接来找公孙瓒算总账!

这一下,公孙瓒就危急了!

危急之下,公孙瓒做出两个布署:1、派儿子公孙续向黑山军求救;2、亲率突骑突围,到外线去,扰乱袁绍的后方,使袁绍军不能持久!

然而,长史关靖却认为:如果你公孙瓒突围出去,那这里的部队马上就会土崩瓦解!

因此,公孙瓒遂放弃了亲率突骑突围的念头,只让儿子去找黑山军求援。

其实,公孙瓒如果亲率突骑而出,在外线打击袁绍后方,能够发挥公孙瓒的骑兵优势,本是最为有利的作战设想,然而,或许确如关靖所说,公孙瓒军人心离散,公孙瓒本人确实走不开,而手下又没有得力大将可以执行此方略吧!

如此,公孙瓒只能一面死守,一面等待儿子带来的黑山军援军了。

到了199年春,公孙续与黑山军张燕,率领10万援军三路来增援。

公孙瓒大喜,企图内外夹击,一举击败袁绍!于是,派人出城联络,约定起火为号,内外夹击!

然而,信件被袁绍所截!

袁绍将计就计,埋伏伏兵,起火为号,引诱公孙瓒杀出后一阵厮杀,公孙瓒战败,元气大伤!

不久,袁绍的地道也挖到了易京之下。

在袁绍的土攻作业下,城楼倾倒,易京失陷!

公孙瓒先杀姐妹妻小,然后引火自焚!

公孙瓒,就此覆灭!

公孙瓒确有文武才。

作为小吏,他以文才获机,以忠节扬名,以勇武发展壮大,成为一强大诸侯。

作为一个想要“进步”的人,公孙瓒无疑是出类拔萃的。

但是,作为一个要争雄天下的诸侯,公孙瓒则虽有小智,但缺雄才。

作为一个个人奋斗崛起的英雄,在一众军阀中,公孙瓒缺乏社会基础。何况,公孙瓒的对手,是社会基础最强大的,“四世三公”的袁绍。

面对这一局面,初期的公孙瓒,企图单纯依靠武力来解决问题。

在其与刘虞、乌桓关系都很紧张的情况下,公孙瓒早早把手伸到四州之地,看起来影响力大,但其实没有任何稳固根据地!

因此,当公孙瓒在界桥不能以军事优势一战驱逐袁绍,陷入与袁绍的拉锯战后,则其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缺乏的弱点逐渐暴露,陷入南有袁绍,后受制于刘虞的被动局面!

随后,公孙瓒在屯田稳住局面,品尝到屯田甜头后,又陷入另外一个极端:放弃擅长的骑兵运动战,转为单纯的依托筑城工事的作战,扬短避长,自束手脚。

而其在治理中,公孙瓒的奇葩统治方法,又加重了内部的离心离德。

如此,兵败身死,自然而然了!

作为英雄,公孙瓒有小智而无雄才。

所谓小智,就是虽然在具体事情有一些办法,但是,不能从全局通盘考虑,总是把握不好平衡,忽左忽右,越忙越被动。

所谓雄才,就是能够从全局通盘考虑,定下稳定战略(如荀彧劝曹操“深根固本”而后再出击;诸葛亮《隆中对》、鲁肃《榻上对》);并持续、妥善实施方略,步步以营,牢牢把握主动。

祝君胜利!

0 阅读:9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