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只松鼠,担心冬天找不到食物,于是费尽心思囤积食物。
到了春天,松鼠囤积的食物,很多过期了,也有些食物被遗忘了。
这就是“松鼠症”。
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老人,也有类似的行为。把东西囤积起来,总以为“某天可能会用上”。
事实上,老人囤积的东西,多半一辈子都用不上。但是这些东西,确实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从现实来分析,就会发现,六十岁之后,什么都舍不得扔的人,多半是以下几种命运。
01
第一,穷惯了,到老也不能享受安逸的生活。
我的母亲,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那时候,物质匮乏,就是一粒米,都要倍加珍惜。
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也许家里都断了炊烟。
母亲是“穷怕了”,因此什么东西都会留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家里总是有很多的旧衣服,就是被老鼠咬破了,母亲也要收起来。到了农闲时,母亲就把旧衣服裁剪一番,做成了布鞋、垫被。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一家离开了农村,进城定居,生活也好转了。
可是母亲仍旧过着穷日子。
旧毛衣,要拆开,重新织。虽然,母亲织了毛衣,但是没有人穿,因为毛线很旧了,不太保暖。
旧衣服,母亲修修改改,就变成了鞋垫。这样的鞋垫,不太柔软,也不暖和,因此一直被搁置。大家用的鞋垫,多半是市场里买的毛鞋垫。
母亲还会去捡废品,翻垃圾桶。一些旧的塑料玩具,母亲会收起来,认为家里有孩子,可以用得上。但是孩子们是嫌弃这样的玩具的,毕竟,玩具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很多次,和母亲沟通了,要把什么东西扔掉。但是母亲不愿意,她害怕,东西扔掉了,就不能防备意外情况了。
母亲不知道如何选择,也不懂得“按需使用”的道理。
当然,我对母亲也能理解,毕竟她不能享受退休生活,也没有几个存款,感觉未来没有保障。
但是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退休老人,月退休金五六千,但是仍旧是一种穷苦的打扮,也会去翻垃圾桶,还和乞丐争夺废品。
穷惯了,一方面是日子真的很穷,一方面是心穷,格局就针眼大,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余生。
02
第二,抠惯了,过着一分钱都舍不得花的生活。
有没有见过一些老人,买了一袋子苹果,发现其中有一个,表皮腐烂了,但是不会扔掉,而是把腐烂部分,削掉,然后吃剩下部分。
第二天,又发现一个烂苹果,也是吃剩下部分。
苹果吃完了,但是从未吃一个好苹果。
本以为,这样抠门,可以省下一部分钱,事实上,买苹果的钱,一分都没有少。因为买的时候,都是好苹果。
当然,一些老人,是舍不得买苹果的。他们更愿意去菜市场逛一逛,发现一些水果摊旁边,有不要钱的烂苹果,或者有一些开始腐烂,但是价格特别低的苹果。
买菜也是下午去,寻找一些打折的菜,或者是买一送二、送三的菜。
我曾经见过一位在菜市场里捡白菜叶子的老人。原以为,他是很穷的人,但是老人的熟人却悄悄告诉我:“他是拆一代,存款有几十万。”
当抠门变成了习惯,那么生活的质量就会下降,钱财留下来,也许导致子孙争夺不休。或者老人抠下的钱,滋养的败家子。反正是自己没有享受到。
03
第三,脏惯了,房间从来没有好好收拾过。
小说《活着》里有句话:“人老了也是人,是人就得干净些。”
同样是一个单位退休的老人,同样是一个村里的老人,但是他们的模样,很不一样。
有的老人,脏兮兮的,身上 的味道很大;有的老人,干干净净,可以靠近一些,也能很舒服相处。
总有一些老人,家里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儿女都会嫌弃。
什么都不愿意扔掉,那就什么都保留在家里。时间长了,腐烂的,恶臭的,生蛀虫的,都会有。
也许我们还会发现,压箱底的衣服,都已经发霉了,很久都没有翻晒。不是 老人不勤快,而是东西太多,管理跟不上。
住在脏兮兮的房间里,谁都没有好心情,生活是谈不上高质量的。
04
幸福的晚年,需要坚持“断、舍、离”。
《断舍离》里写道:“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
老人是否命好,不一定是有很多钱,而是有好的心态。
心灵轻松而自由,看什么都是风景;居住环境变好,在哪里都是福地。
我们还可以想到,老人把房间整理干净了,儿女更愿意坐一会;把衣服洗干净了,出门才有朋友;把囤积的习惯改掉了,才不会乱花钱,也不会什么都往屋里搬。
人的心灵,就像一个杯子,里面的垃圾多了,清风明月都没有地方存放了。
因此,学会断舍离,是老人的必修课。
断了对杂物的念头,避免杂物到家里来。
舍去多余的东西,送给需要的人,甚至直接扔出去。
离开脏乱差的环境,离开不讲究的老人圈子。
05
《朱子家训》里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如果你有“什么都不舍得扔”的习惯,那就行动起来,每天都清扫房间,定期整理,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日子好起来了,内心也丰盈起来了。
晚年的幸福感,不是因为你什么都有,而是你每天都轻松自由。
生活不是比谁更会囤积,而是比谁更会选择。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