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了!广西打响焚烧秸秆第一枪!谁才是最后赢家?

青青游子衿 2024-10-11 18:01:06

关于秸秆焚烧这事儿,农民们现在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不烧?那田地长虫子!

烧了?空气受不了!

所以,禁止焚烧秸秆这么多年,终于有地区“不忍了”,广西打响了改革的第一枪——由全面禁烧改为“有序焚烧”。

为此,不少人都觉得提出禁止焚烧秸秆的人,是别有用心,因为这个政策对农民来说实在太不友好了。

---

咱们先说说这焚烧秸秆的“妙用”。

俗话说“烧秸秆,解千愁”。从前农民收完庄稼,一把火下去,田地清得干干净净,土地里的虫子和病菌也一并解决。你要说这火烧得是不是有点“粗暴”?的确是!可问题是,它直接、简单、见效快——对农民来说是百利基本无一害的事。

湖南长沙,当地就对农业病虫害的问题进行过统计。

2017年之前,也就是全面禁烧政策推行之前,二化螟虫平均每亩越冬的基数为418.45头。

到了2022年,由于全面禁烧,平均每亩的规模增加到了6612.6头,整整增加了14.8倍。

也就是说,全面禁止焚烧秸秆之后,虫害更严重了,粮食产量更低了!

(信息来源:长沙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7月28日在答复长沙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肖定代表《关于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从虫口夺粮,将秸秆由禁烧调整为有序焚烧的建议》)

可问题在哪儿?随着时代进步,这个老办法开始暴露出它的弊端。

想必在城里待得久的人都见过雾霾吧?尤其是世纪初得时候,秋冬天一到,天空那叫一个灰蒙蒙,“烧秸秆”的“功劳”不小。一烧,空气质量直接下降,PM2.5“登顶”,远处的山头连影儿都看不见了。为了环境,为了大家能呼吸点新鲜空气,国家果断出手,出台了禁止焚烧的政策。

这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咱农民就不乐意了——“你说不让烧,那我这堆积如山的秸秆咋办?”

所以熬到最近几年,政策终于转弯了。

广西率先决定推行“有限焚烧”政策。

这个政策在广西境内的部分地区最早于2019年开始实施,尤其是贵港市等地从全面禁烧转为“有序焚烧”,旨在应对禁烧秸秆后导致的农田病虫害问题。这种政策是为了平衡农民的生产需求与环保要求,允许在特定情况下,如秸秆遭受病虫害时,经检疫确认后可以有限度焚烧。

目前,很多省份和地区也跟进了这个政策。

说白了就是给农民一个“烧火名额”:你不能全烧,但可以有限度地烧一点儿。这政策一出,听上去像是农民的胜利,毕竟这火是又能点起来了。可真的是这样吗?

咱接着往下看。

广西的秸秆问题可不仅仅是“烧”与“不烧”的二元对立。

从农田角度看,秸秆积压不处理,杂草丛生、病虫害加剧,土壤变得板结,耕作的难度成倍增加。不少农民就抱怨:“以前一把火下去,地里干干净净,现在不烧了,虫子多得能成群结队地跳广场舞了!”这些问题,不只是农民的苦恼,也是粮食产量的隐忧。

另一方面,咱们得问问,焚烧真的解决了所有问题吗?

其实不然。虽然“有限焚烧”给农民一定的操作空间,可秸秆焚烧终究会带来污染。广西这次“开闸”式的焚烧无疑是在为农民争取时间,但它也不得不面对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大气污染、土壤退化,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代价。

那为什么广西会推行“有限焚烧”?

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

全面禁止焚烧带来了太多连锁反应:农药使用量大增、秸秆处理费用高昂、农民怨声载道。而这次“有限焚烧”政策的出台,可能更多是一种权宜之计,既要保住农民的利益,也要守住环保的底线。

但仅靠“有限焚烧”远不足以长久解决问题。

政策需要更创新的手段,比如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或者引进秸秆转化能源的工艺。你看那些先进的地区,已经开始搞秸秆发电、秸秆造纸,不仅解决了秸秆积压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真正的环保和农业共赢,不应该仅仅是“烧与不烧”这么简单,而是要让秸秆从田里走向工业链,实现循环再利用。

在农民与政策的博弈中,“有限焚烧”或许给了农民一点喘息的机会,但它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农田中的问题不只是“烧与不烧”的选择题,更是一个关乎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

结论

到底该如何平衡环保和农业需求?

这不仅仅是广西的问题,更是全国农田管理的一个缩影。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暂时过渡”的措施,而是一个真正能兼顾农民和环境的长远之策。你觉得,这场“火”该烧下去吗?

0 阅读:0

青青游子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