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日至27日,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举办“国际文学工作坊”,日本作家岛田雅彦、平野启一郎,中国作家北村、班宇、郭爽,北京大学日语系翁家慧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关立丹教授,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院陆楠楠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编审高华鑫,清华大学外文系王成教授、倉重拓副教授,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张芬副教授,中文系王中忱教授、格非教授、西渡教授、熊鹰副教授、贾立元副教授、曹翰林博士、张佳博士等学者参加了此次工作坊。
10月26日,两位日本作家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报告厅演讲,格非教授主持活动。
岛田雅彦的演讲题目为《作为战后作家的继承者》,讨论了战后日本作家将战争、战败和占领的亲身经历作为创作起点,来回应“拿什么填补心灵空洞”的问题——当人们用权力、情色、宗教等填补心灵空虚时,小说家与诗人尝试用诗歌、思想和美学充实内心。以此为线索,他讨论了诗歌与小说对于理解他者、理解历史与探索未来的价值。
平野启一郎的演讲题目为《“我是什么”这个问题》。他首先介绍自己和“团块二代”的成长背景。父亲的早逝催生了平野小说中“记忆与遗忘”的主题和他对媒介的关注,母亲对他“父亲是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耐心回答,则启发了他如何讲述人物。结合个人与同代人的经历,他用自己在《何为自我》一书中提出的“分人”理论,分析了经济衰退潮中日本“迷失的一代”的困境及其身份危机等问题。
提问环节中,老师和同学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
10月27日,与会作家、学者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凯风会议室,以“小说的当代性”这一主题,进行了学术讨论,贾立元副教授主持活动。
格非教授从小说的当代性出发,讨论当代生活中“真实与真相”、“个人与历史”、“小说与生存”等问题。
郭爽从《魔戒》《柳林风声》等作品出发,提出了“文学与家园”的问题。
班宇分析了文学、影视作品中对“新人”诞生的表现,认为创作者通过对“新”的发现,保留青春时代的理想主义。
北村认为,视觉艺术、大众媒介与理性消亡,让故事的价值在今天遭到削减,写作者所能做的,是在文学传统的伟大背景下,记录自己的生命体验。
岛田雅彦认为,存在理性与情感两种心绪,人类文明在二者的博弈或交互中变迁,文学作品也诞生自这两种心绪的沟通。
平野启一郎提出了“现代社会中,文学能否、如何对读者产生影响”的问题。
自由讨论阶段,与会作家、学者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在研讨会的最后,王中忱教授表示,本次国际文学工作坊,没有程式化的内容,以简朴、直入主题的方式,呈现了饱满的内容,与会作家和学者,虽然对小说的可能性不无焦虑,但这些讨论仍让人保有信心。
他特别提到,岛田雅彦的《流亡旅行者的呼喊与细语》与北村的《逃亡者说》都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探讨了“逃亡”的主题,但他们在本次工作坊才第一次见面。这种优秀作品体现出的同时代性,表明文学的未来是无限的。
文|中文系 张佳
图|王原斌
来源: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