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亿化解债务,是放水吗?离经济复苏还有多远?

雨秋闲聊 2024-11-10 12:55:43

十万亿化解债务,是放水吗?离经济复苏还有多远?

文/叶雨秋

日前全国人大批准,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并在未来五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共计4万亿,总共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按官方之言,选择在地方债务问题上发力的政策思路,是把原本受制于化债压力的政策空间腾出来,就能更大力度支持投资和消费、科技创新。

也就是说,现在政府恢复经济的思路已经发生转变,从过去直接砸钱刺激经济,转向把平衡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作为一项中长期的目标。

此次这10万亿,实际上是把利率高、管理不透明的地方债务,置换成利率低、管理透明的政府债券,而非直接注入经济。

这也并非实际的经济刺激措施,这些钱只是用来置换隐性债务,这意味着并不会创造新的就业,因此支持经济增长也不那么直接。

此举旨在“拆弹”,然而需求问题仍未解决,仅化债而不从全面深化改革上入手,这些资金仅仅用于帮助地方政府偿还了现有债务,而并未提高其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

因此,10万亿化债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解决了地方政府转不动了的问题,要想真正刺激经济,还需要一揽子财政政策在增量上发力,真正解决一些潜在危机问题,主要涉及民生问题,能不能触及到“最后一公里”,民之所盼,才是关键问题。

为什么推出10万亿级别的大规模化债?大家看几个数据就清楚了:1-10月,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5万亿元,同比下降20.5%。1-9月全国税收收入13.2万亿,同比下降5.3%;其中,企业所得税3.2万亿,同比下降4.3%;个人所得税1.1万亿,同比下降4.9%。但是,1-9月,全国非税收入高达3.1万亿元,同比增长达13.5%。

地方债是谁造成的,怎样造成的,所造成的原因又是什么?是贪污腐败,还是乱投资,最后得利是谁,这些都要搞清楚,不然化债都是帮这群人解围,最后还是百姓化债。换句话说,化债的后果还是要老百姓负担。

所谓化债,更准确的应该叫“债务置换”。

显性债务是指:以地方的名义发行的各类债券。这些是公开渠道、经过层层审批发行的,具体规模很容易统计。借钱给地方风险是很低的,所以债务的利息也相对较低。

隐性债务是指:以地方国企(主要是城投公司)的名义发行的债券。这部分钱表面上是地方国企借的,但实际大都被地方政府拿去用了,所以叫隐性债务。

这些钱由于是企业借的,利率相对较高。化债其实就是用低利率的政府债去置换高利率的公司债。

举个例子:老王一共欠债100万,其中70万债务是跟银行借的显性债务,利率低;30万债务是跟民间高利贷借的隐性债务,利率非常高。现在经济形势不好,老王收入降低,还钱出现了困难。

为了避免被高利贷追债。老王找银行安排了一笔30万元的新增贷款,置换掉他借的民间高利贷。这样一来,虽然老王欠银行的钱,从70万,提高到100万。但是这30万是刚借的,不用着急换。而且利息变少,每个月还债的压力变小了。

所谓化债,其实就是这么回事。由于是借新还旧,没有新增债务。所以并不是放水。

化债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个是地方债,因地方债很多都是无抵押的信用债或用土地作抵的债,卖地下滑后不仅还不上旧债还要借新债进行城市维保和人员运营,所以化他们的债就是债务转移,增发国债来转移,确保地方正常运营,这个属于一个锅里的债。

第二个就是化银行的资产端潜在风险的债。一边看似银行钱多得很,很多所谓经济大伽们不是说钱在银行空转吗,为啥还要化银行的债。因为银行贷出去钱收回抵押物,只要钱没收回来,资产就是以抵押物记账,所以银行资产端最大的资产就是抵押物。而抵押物最大的就是房产,而房价已跌破首付线,且很多房企已严重资不抵债,所以,银行的资产端风险很大,不是有传闻,银行已不收断供房了吗。

第一个化债,虽然短期化解了地方的资金流问题,若没有长期措施,一两年后又要化,这个只是治标,治本还是要恢复地方资产的流动性。

第二个化债,也是恢复银行资产估值,关联的还是恢复抵押物资产估值和流动性。

地方有钱了,工资和工程款就可以结了,老百姓是不是多了一笔钱?抵押物估值和流动性恢复了,断供者是不是就有盈余了?行业链条修复后,就业是不是就多了?

0 阅读:0

雨秋闲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