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美国国籍回国科研,落选院士后,宣称“永不参与院士评选”

面包飞满天 2024-11-08 11:31:40

前言

美国绿卡,众多留学生心中最渴望得到的身份凭证,可他,却坚决的放弃了这个机会,甚至还主动放弃了美国知名高校的终身教职的资格。

毅然决然的选择从优渥的科研条件中返回到当时条件还稍显落后的中国,当众人以为回国后他的事业依然会一帆风顺之时,在一次参加院士竞选时,竟然会落选。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直接宣称自己永远退出院士竞选。

他就是我国知名生物学家——饶毅。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是什么竟然会让这样一位学术高超的科学家说出这样一番话呢?

初露锋芒

你或许很难想象,这位后来在神经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并非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内的教育资源还没有做到像今天这样普及,不过,饶毅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着书香气息的家庭环境中,父母都接受过高等教育,而且父亲还是当地有名的学者。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家庭背景,足以让很多人羡慕。而且他舅舅的学历也很优秀,毕业于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这在当时,更是了不得的荣耀。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饶毅从小就接触到了很多书籍,对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现实情况却与我们想象中的不同,毕竟在人们笼统的思想中,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学习成绩肯定很不错,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优异。

他虽然爱看书,但似乎对考试并不擅长,成绩在班里一般只能算是中上游的水平。到了高考那年,他也只考上了江西医学院,这所学校,在当时也并不算什么名牌大学。

但是,饶毅却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因为他始终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天,他便对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活统一做了规划,并且开始展现出对学习的热情和钻研精神。

从此,每天的生活也渐渐的变成了四点一线,图书馆—实验室—餐厅—宿舍,一边卖力的扎进实验室做着各种实验,一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

四年时间,他不仅完成了所有的课程,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并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1983 年,凭借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他成功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成为该校的研究生。最幸运的是,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学术生涯影响深远的导师——张安中教授。

在教授的指导下,不仅学术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慢慢的,他也开始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逐渐在神经科学领域崭露头角。

当众人以为他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生活下去时,他却并不满足于现状,因为他想要继续奋斗,继续冲击学术上的进步。

于他而言,如果想要在科研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就必须要走出国门,前往更为广阔之所学习与探索。

1985 年,他获得了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这一年,他年仅 23 岁,恰处青春韶华,拥有着无比美好的时光。他朝气蓬勃,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正是意气风发之龄。

就这样,怀着对知识的热望,满怀着对未来的向往,他毅然踏上了异国求学的漫漫征程。

学成归国

当他来到美国后,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科研条件的优越,亦或是教育资源的广泛与丰富,都让他大为震惊。在这里的求学经历,也让他对神经科学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里,他不仅从多位国际知名学者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还投身于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并且斩获了一系列极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六年时光,不长不短。他也终于获得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的博士学位,这其中的酸痛与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一毕业,他就立即投身于哈佛大学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开启了一段博士后的学术研究之路。

在美国学习和工作的那些年,饶毅凭借着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勤奋努力的态度,逐渐成为了神经科学领域的佼佼者。

他先后在国际知名院校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西北大学等担任教授职位,并获得了多项国际学术奖项。

而他所研究出来的研究成果,也多次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然而,正值他学术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他竟然做出了一个令众人皆感惊诧的决定——回国。

2007年,当他接到北京大学的邀请后,便毅然辞去了在美国知名院校的终身教职,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所以在他做出这个决定之后,就有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他的选择:为什么要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回到科研条件还相对落后的中国?

面对外界的众多质疑,他也只是淡淡地回答:“我是一名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要为我的祖国做点事情。”这句话,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

简单的一句话,却轻易的道出了饶毅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国科研事业的责任感。来到北京大学任教后,他直接被任命为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也许是他之前在美国学习工作所得来的感慨,中国当时的神经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并不算是先进水平,甚至还与之相差着很长一段的距离,如果想要赶超国际水平,就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汗水。

之后,他将之前在国外的教学经验与国内教育水平 相结合,为年轻的学生与学者讲解着关于国际先进的科研理念,还将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样做,都是他想要为国内的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渐渐地,他也开始积极推动国内外各大名校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甚至还邀请了很多国际知名学者来学校讲课,给学生们传授更多的知识。

除此之外,他也一直鼓励学生一定要走进世界一流的实验室看一看,感受一下国内外不同的科研环境,学习到更多的科研知识。

他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小小努力,为祖国尽可能的培养更多的知识人才,让国内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快速的向前进步。

在他的引领下,北大生命科学院的科研水准与国际影响力皆有显著增进。如此成果,令人瞩目。

2011年,对饶毅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在这一年,他凭借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与奋斗,被提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下,这次荣获院士好像也势在必得,毕竟他所作出的贡献是旁人不能比较的。当很多人都认为,以他自己的学术成就以及影响力,当选院士一定是毫无悬念的事情。

但当结果被公示出来之后,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同时也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疑惑。谁也没想到,他竟然会在第一轮的评选中,就直接被淘汰出局。

这一消息,仿若一枚威力巨大的炸弹,在学术界掀起轩然大波,引起一片哗然,对此感到疑惑的众人也是议论纷纷。

紧接着,就有很多人为饶毅鸣不平,他们认为,饶毅的落选,是中国科研体制的损失。

一时间,诸多揣测与议论沸沸扬扬。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充斥于周围,简直就是一场充满复杂性的科学难题的探讨会。

有人说,饶毅落选是因为他性格耿直,得罪了人;有人说,饶毅落选是因为他回国时间太短,资历不够;还有人说,饶毅落选是因为他所研究的领域不够“热门”,难以得到评委的青睐……

不过即使面对着来自外界众多的议论之声与愤恨之言,他也依然没有给出任何回应。他只是默默地在自己博客上发表了一篇简短的声明,宣布自己将不再参与院士评选。

这篇声明,看似只是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一句声明,但实则却另有深意,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秘密。它宛如一记凌厉的耳光,重重地落在中国科研体制之上,令人警醒,引人深思。

多年以来,院士评选于中国向来被视作学术界的至上荣耀,然而,这之间当然也会存有很多来自不同声音的争议。

例如,评选过程不够透明、标准不够明确、存在拉票贿选等现象,都让院士评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受到了质疑。

饶毅的这次评选经历,无疑再次将这些问题暴露在了公众面前。他的落选,也成为中国科研体制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不忘初心

饶毅落选院士,这或许会给他带来一定的打击,但绝对不是那种致命一击。因为,在他这里,反而能在挫折中寻找到新的机遇,换一种心态继续在科研之路中前行。

他并没有因此次挫折消沉萎靡,更没有舍弃自己的学术抱负。在经历过这次落选之后,他坚守初心,执着追寻心中的学术之光。

相反,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并积极推动中国神经科学的发展。他参与创建了北大-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为中国脑科学研究搭建了更高的平台。

他依然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表了多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并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主题演讲。

他始终心系中国科研体制的变革,积极奔走在这科研之旅中,为无数年轻学者竭力谋取更优的发展契机,助力他们在学术之路上阔步前行。

2018年,西湖大学正式成立,他接到邀请并来到这里担任了讲席教授和校董事会成员。

这所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为办学定位,致力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新型大学。

在西湖大学,饶毅可以更加自由地教学研学,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探索新的道路。

结语

从美国到中国,从大学教授到科研机构负责人,再到新型大学的创建者,饶毅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科研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就像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斗士,在挑战体制、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饶毅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家,不会为了名利而放弃自己的原则,不会为了荣誉而改变自己的追求。

这位敢于挑战体制的“神经”科学家,或许永远都不会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在他心中,始终充盈着星辰大海的憧憬。那广袤的星辰、浩渺的大海,于他而言,是永恒的追寻与向往。

信息来源:饶毅卸任北大生科院长 曾落选院士宣布永不参选 2013年09月12日 04:32 来源:新京报

信息来源:饶毅称院士增选中有行贿受贿,中科院学部道德委办人员回应 来源:澎湃新闻 2023-06-11 18:51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饶毅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