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杀猪盘”大戏:外资巨头如何沦为待宰羔羊?

科技小编真疯狂 2024-10-24 15:41:17

近年来,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采取了越来越激进的措施,尤其是在与中国企业的互动中,展示出了其“杀猪盘”的特征。最近,塔塔集团宣布以108.88亿卢比(约合人民币10亿元)收购vivo印度公司51%的股份,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印度最大的商业集团,塔塔的这一举动背后不仅是其自身的商业策略,更是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标志着印度在外资企业中的更大控制意图。

外资企业的生存困境

在这场收购戏剧中,vivo已经悄然将7000亿卢比的资产转移出印度,这让印度执法机构感到愤怒。尽管表面上看似没有大规模的冲突,但这再次揭示了印度政府对于外资企业的控制手法。印度似乎对外资抱有一种“甭管谁来,钱都是我的”的心态,幻想着每个外资都是一头绝美的肥羊,等待时机成熟便要将其宰割。

不仅是中国企业,许多全球知名公司如微软、谷歌、丰田和亚马逊等也在印度的商业环境中遭遇过不少挫折。在此背景下,印度通过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成功将中国手机制造的供应链转移至国内,并形成了“印度制造”最成功的案例。

PLI政策的迷雾

印度政府于2020年3月启动的PLI计划旨在鼓励国内制造,涵盖医疗、通信和可再生能源等多个领域。虽然该计划的初衷是为了降低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但其高额的投资要求和严格的本地化政策实际上让外资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以手机行业为例,参与PLI的企业需在四年内投资超过60亿卢比,并每年出口价值超过100亿卢比的产品,这些条件无疑增加了外资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

这一模式的背后,是否隐含着“杀猪盘”的气息?不久前,特斯拉的情况可见一斑。印度政府一方面向马斯克抛出橄榄枝,邀请其在印度建厂,另一方面却提出了高达415亿卢比的投资要求,并要求电动车制造商必须使用30%的本地零件。这不仅加重了特斯拉的负担,还将技术和人才带入印度,帮助其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终,特斯拉选择了退出,这一教训让许多企业在面对印度市场时更加谨慎。

中国企业的“关爱”与反击

近年来,中国手机企业在印度市场获得了显著的市场份额,vivo甚至在2024年一季度超越三星成为印度市场的第一品牌。然而,这种成就并没有换来企业在印度的顺利运营,反而成为了印度在市场运行完善后“拱手相让”的牺牲品。印度的这一策略不仅局限于中国企业,还包括日本企业,例如在高铁项目中的“骗取”行为,印度也不乏此类案例。

可以说,印度政府对外资的“关爱”表现得尤为明显,除了罚款和更换渠道商外,还包括变相控股和对企业内本地高管的更换。这一系列操作无疑在向外资企业传达着一个信息:在印度,外资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是有限制的,一旦达到一定的规模,便会面临被控制甚至被驱逐的风险。

谁会是下一个“目标”?

随着印度日益强烈的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情绪加剧,未来外资企业在印度的运营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和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印度政府对外资的“安全审查”越来越严,企业股权超过10%即被怀疑为危害国家安全,这样的政策无疑让投资者感到恐慌。

未来的印度,是否还会继续吸引外资企业的青睐?抑或会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望而却步?在这一场“杀猪盘”的游戏中,印度的策略是否会引起外资企业的反击和集体退却?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总的来说,印度的“杀猪盘”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实现某种程度的成功,但长远来看,外资企业的信任和合作意愿会因为这种不稳定的商业环境而受到严重影响。未来,如何平衡国家利益与外资企业的发展,将是印度面临的重大挑战。

0 阅读:32
评论列表
  • 2024-10-25 11:28

    全世界最大的电讯诈骗就在印度[呲牙笑]

科技小编真疯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