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分别指的是什么?

以文温暖 2024-09-02 01:29:49

“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这句流传久远的俗语,蕴含着古代人们对时间流逝与日常生活节奏的独特感悟。它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夜晚的五个时段与人们在不同时段的活动状态紧密相连,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历史的记忆,探寻这些时段的深层含义、古时的更是怎么划分的?

一、古时“更”是怎么划分的?

古时“更”的划分,承载着古人对时间的细腻感知与智慧安排,其制度源远流长,深植于中华文化的脉络之中。在古代,人们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这种计时方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的规划,更在军事、农业、宫廷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更的划分,如同将夜色编织成一幅幅细腻的时间画卷。一更始于戌时,即现代的19时至21时,夜色初降,万物归宁;二更接踵而至,亥时(21时至23时)里,星辰点点,万籁俱寂;三更,子时(23时至次日1时),正是夜半时分,也是古人所说的“三更半夜”,此时万物沉睡,唯余更鼓声声,穿透长夜;四更至丑时(1时至3时),天将破晓,曙光初现;五更则迎来寅时(3时至5时),鸡鸣报晓,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这一计时制度的背后,蕴含着古人对天文现象的深刻观察与理解。他们通过日升月落、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创造出这一独特的时间划分方式,既便于日常生活的管理,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更鼓的敲响,不仅传递着时间的信息,更承载着人们对平安、吉祥的美好祈愿,成为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分别指什么?

(一)一更人

一更时分,夜幕低垂,银辉轻洒,悄然覆盖了喧嚣的白昼,将世间万物温柔地拥抱入夜的怀抱。这不仅仅是一个时辰的更迭,它宛如一位慈祥的长者,轻叩时光之门,引领着古代勤劳的民众从繁忙的田间地头缓缓步入家的港湾。晚七至九刻,是日与夜交织的温柔边缘,家家户户的灯火渐次亮起,犹如点点繁星落入凡间,照亮了归家人的路。

此刻,农人肩扛锄头,带着泥土的芬芳与收获的喜悦,踏过青石板路,心中满是对家的无限向往。孩子们或围坐于昏黄的油灯下,手不释卷,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或于院中追逐嬉戏,欢声笑语穿透了夜的寂静,为这宁静的夜晚添上了几分生机与活力。主妇们则在灶台前忙碌,锅碗瓢盆交响曲中,满含着对家人深沉的爱意,一道道佳肴在她们巧手下诞生,香气四溢,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勾起了每个人对家的无限眷恋。

“一更人”,这二字不仅仅是时间流转的印记,更是家庭温暖与和谐的美好象征。它像是一幅细腻温婉的水墨画,描绘出了一幅幅温馨和谐的生活场景,让人心生暖意。在这个时段,每一份归家的脚步都显得那么珍贵,每一次团聚的欢笑都如此动人心弦,仿佛家中真的“多了一个人”,便多了一份不可言喻的幸福与满足,让整个家庭充满了更加浓郁的爱与温馨。

(二) 二更锣

二更锣,伴随着夜幕的缓缓低垂,如同一位沉稳的使者,悄然将时间的指针拨向了晚上九时至十一时的幽深区间。此刻,苍穹换上了深邃的蓝黑色绸缎,星辰点点,仿佛是天地间最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夜的宁静与神秘。万籁俱寂之中,唯有远处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与这无边的宁静交织成一首夜的安魂曲,引领着尘世的喧嚣逐渐归于平静。

在这静谧的夜色里,二更锣的响起,如同天籁之音,穿透了夜的帷幕,清澈而悠扬。它不仅仅是金属与空气碰撞产生的简单回响,更是古人智慧与时间哲学的结晶。每一声锣响,都像是穿越时空的低语,既是对白日辛劳的温柔告别,也是对夜幕下安宁生活的深情呼唤。它提醒着那些仍在灯火阑珊处徘徊的旅人,是时候放下白日的疲惫,让心灵回归宁静的港湾。

“二更锣”,这三个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时间流转的忠实记录者,更是古代社会秩序与安宁的守护神。在那遥远的年代,每当这清脆的锣声响起,它不仅宣告了夜晚的深沉,更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维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让人们在规律的作息中感受到生活的安宁与美好。因此,“二更锣”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符号,它是古人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历史长河中一抹不可磨灭的亮色。

(三) 三更鬼

三更时分,夜幕如墨,繁星隐匿,万籁俱寂,世间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幽暗纱幔轻轻覆盖。这不仅是时间的刻度,从夜间十一点悄然滑向凌晨一点的深邃之旅,更是古人心灵深处对宇宙奥秘探索与敬畏的微妙表达。此时,被赋予了“夜半”、“中夜”乃至“子夜”的雅称,它不仅是日与夜交替的临界点,也是阴阳交汇、生死轮回的微妙瞬间。

在这片被黑暗温柔拥抱的静谧之中,“三更鬼”的传说不胫而走,如同幽灵般穿梭于历史的缝隙,编织着一段段令人心悸又充满遐想的篇章。人们相信,在这阴气最为浓郁、月光也显得苍白无力的时刻,是那些游离于尘世之外的灵魂最为活跃的舞台。它们或低语,或轻叹,在空旷的街巷、古老的宅院间徘徊,留下一串串令人毛骨悚然的回响,让每一个夜归人的心头都笼上了一层难以言喻的寒意。

“三更鬼”这一说法,不仅是对古人朴素自然观与生死哲学的深刻反映,更是他们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恐惧与敬畏交织下的璀璨绽放。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夜晚的深邃、神秘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对生命本质的追问紧密相连,共同绘制了一幅既恐怖又迷人的文化图景。

(四) 四更贼

四更之时,夜色如同厚重的绸缎,紧紧覆盖着沉睡的大地,万籁俱寂,唯余远处偶尔传来的更鼓声,悠悠荡荡,划破这无边的寂静。此刻,时针悄然滑过凌晨一点的门槛,步入那被称为“四更”的神秘时段,直至三点方缓缓离去。天边,一抹淡淡的曙色正悄然酝酿,如同羞涩的少女轻掀面纱,欲露还藏,预示着新日的即将诞生。

然而,在这黎明前的黑暗中,却潜藏着不为人知的暗流。大多数人,正沉浸在梦乡的温柔怀抱,呼吸均匀,心神安宁,防御的壁垒在潜意识中悄然松懈。正是这防范最为薄弱之际,一群夜行者的身影,如同幽灵般穿梭于街巷之间,他们的目标明确而冷酷——利用这寂静无人的时刻,实施偷盗与不法之事,将贪婪之手伸向那些毫无防备的门户。

“四更贼”,这一称谓,不仅是对这段特殊时间内犯罪活动的生动描绘,更是对世人的一声警钟。它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者,在夜幕的掩护下,以一种近乎寓言的方式,提醒着每一个沉睡的灵魂:在光明到来之前,黑暗中的威胁从未远去。因此,人们应当加倍警惕,筑起心灵的防线,确保每一扇门窗都紧锁着安全,让财物在夜的守护下安然无恙,迎接每一个黎明的到来。

(五) 五更鸡

五更时分,那悠远而清脆的鸡鸣,如同天际初绽的晨曦,轻轻拨开了夜的帷幕,宣告着凌晨三点至五点这一神秘而庄严的时刻——夜与日的温柔交接。天边,一抹淡淡的鱼肚白悄然蔓延,仿佛是大自然最细腻的笔触,在深蓝的画布上勾勒出一线生机。鸡鸣之声,此起彼伏,它们或高亢激昂,似勇士的号角,唤醒沉睡的大地;或低回婉转,如恋人的呢喃,诉说着对光明的无限向往。

在古代,这五更鸡鸣,不仅是时间的信使,更是农耕文明中不可或缺的节律。人们依循这自然的呼唤,调整作息,安排农事,它不仅是清晨到来的确凿信号,更承载着对丰收与安宁的深深祈愿。因此,“五更鸡”这一意象,不仅是对黎明时分生动场景的细腻刻画,更是对勤劳、希望与重生的颂歌。

随着鸡鸣的阵阵回响,家家户户的灯火次第亮起,炊烟袅袅升起,与晨雾交织成一幅温馨而繁忙的画面。人们带着对新一天的憧憬与期待,缓缓走出梦乡,或肩扛锄头,步入田间地头;或整理行装,踏上求学经商之路。五更鸡鸣,就这样以一种古老而质朴的方式,引领着人们步入了一个又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清晨,共同编织着生活的斑斓画卷。

综上所述,“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这句俗语不仅是对古代人们生活节奏与时间观念的生动反映,更是对古代社会风貌与民俗文化的深刻揭示。它让我们在品味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情怀。

2 阅读:35

以文温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