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没选前途好的建筑师,却选“冷板凳”建筑保护,竟因一本书

虫洞看文化 2024-04-04 08:05:13

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史上一座丰碑人物,当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大有前景的建筑设计。

可梁思成,却没有为了好前途,好钱途,而选择了坐冷板凳的古代建筑史研究。

要说原因,与父亲梁启超寄了来的一本书,关系极大。

到底怎样一本书,改变了梁思成的命运?

让梁思成成了中国建筑史上一座绕不开的丰碑!

1.一次与林徽因见面,让梁思成选了学建筑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出身名门望族,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自觉就接受了好的教育。

选专业,任何年代都离不开时代趋势。就像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是趋势。

20世纪初,实业兴国是时代所需,很多殷实家庭,都想给孩子选实业,出国留学。

就连文学家鲁迅,最早都上的矿路学堂。

而梁启超却给儿子选了建筑,他未雨绸缪,觉得未来建筑人才缺乏。

而梁思成出国继续学建筑,也与林徽因有关。

一次,梁思成与林徽因见面,当时的林徽因刚陪父亲从英国考察回来。她的英国房东是位女建筑师,与她几次聊天后,林徽因对建筑有了兴趣。

林徽因向梁思成侃侃而谈她的英国见闻时,两个惺惺相惜的年轻人,后来一起踏上了去美国学建筑的留学路。

2.一门课,让他兴趣定在建筑史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一开始梁思成和很多同学一样,也准备去学建筑设计。

毕竟当时百废待兴的大环境,有建设就需要建筑师。建筑师稀缺,也就多金、光鲜。可没多久,他却因为一门课,改变了想法。

1925年初,在建筑史课上,教授古米尔将一叠小画,小心翼翼地打开,给班上的学生看。

画很精美,像一幅幅画,而画上还有尺寸,像是工程图。

梁思成看呆了,被深深吸引。

几节课下来,梁思成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建筑史,一次,他找到教授:

“我非常喜欢建筑史,以前从来不知道,世上还有这么有趣的学问。”

教授笑着问他中国的情况。他却说:

“在中国,建筑只是一门技术,没有当成一门科学。”

看到西方人将自己古建筑研究深入,大量的建筑画,还有测绘图纸,精美、科学,梁思成触景生情,想到了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都是木结构,木头的保存时间,本来就没法和石头建筑比,保存100年都很困难。

如果没有精确的记录,不用科学研究法,测绘、拍照、记录、保存,那它们可能有一天,就从世界上消失了。

想到这,梁思成就觉得心痛。

3.一本书,让他下决心“坐冷板凳”

兴趣能让一个人进门,可真正让她下决心干一辈子的,或许只是因为某一个引爆点。

1925年中,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寄来的一本书。

收到书,梁思成先是一阵高兴,父亲在信上说,这书是中国建筑第一书,他费了很大劲才找到,就是希望梁启超通过这本书,读懂中国建筑。

书上有很多图,还有一些尺寸,梁思成一阵狂喜,感觉踏破铁骑无觅处,原来中国也有像西方测绘图一样的建筑书。

他抱着书,仔细看,可越看越皱眉头,摇头、叹气。

原来梁思成看一页,没懂,再看一页,还是不懂。

整本书就是“它认识你,你不认识它”。看着都是中国字,看着每个字儿都认识,可放在一起,愣是看不懂。

它简直就是一本“天书”!

它就是《营造法式》,北宋李戒写于1103年,内容相当于今天的建筑施工标准手册。

它是现存最古老的一本建筑书。

梁启超觉得他是奇书中中国古建筑的奥秘全在里面,可梁思成眼里他是天书,因为看不懂。

可这本书让梁思成痛下决心要破解它。一旦破解就意味着,看懂了中国古建筑的奥秘。

4.为何要破解“天书”

梁思成死磕一生,将一生献给了古建筑保护,就是为了破解《营造法式》,它到底是本什么书?

一是:《营造法式》代表了中国古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的天花板。

宋代美学是中国审美的天花板,古建筑的技术和艺术,在宋代也一样达到顶峰。

而到了明清时期,工匠虽也沿用《营造法式》的规范,可都是按规定来做,是延续,而不是创新。

榫卯技术的巅峰时刻,就在宋朝,就藏着《营造法式》里。

二是《营造法式》从如何选材料,工艺有哪些要求,如何防止工程中的偷工减料,都提到了。

从国家地标建筑,宫殿、寺庙、园林等,到各地建的官商宅府,都靠这本书。

可以说,它是当时建筑工匠的“葵花宝典”。有它在手,什么大项目也不怕了。

三是,破解了《营造法式》,就意味着真正懂了中国古建筑,古建筑技术。

真正能读懂它,就等于掌握古建筑建造的精妙,妥妥学到了古人智慧。

5.以行动破解“天书”

“简直和书上的一模一样!”

在五台山佛光寺,在大同华严寺,在正定兴隆寺,梁思成一次次拿出《营造法式》,对着上面的图,在现场看古建筑结构。

当他发现,现场实物与书上画的一样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长时间田野调查里的艰苦条件、车马劳顿,瞬间他觉得,值得!

仅在1931~1937年,梁思成就走遍了全国200多个市、县、村,测绘了上千个古建筑,留下详细数据记录。

他不是在考察,就是在考察的路上!

一次次惊叹古人智慧的同时,梁思成一次次萌生一个想法——想写一本《中国建筑史》。

在这之前,西方建筑学家在中国调研后,写给。可还没有一本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已经决定,自己要填补上这个空白!

1944年,梁思成顶着炮火,终于在四川李庄完成了书的手稿。两年后,他又完成了英文版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终于松了口气,夙愿终于实现了。这么看,《营造法式》终于破解,梁思成终于大功告成?

写在最后

答案是远远没有。

梁思成只破解了半部,剩下的半部,至今,仍是个迷。

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一批学者都在研究,可很多内容仍没有办法论证。都是各家的一家之言。

破解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要大量调研、测绘,深入研究,要研究很多史料,以史为证。

但不管怎样,梁思成为中国古建筑研究,倾注了一生、奉献了一生的精神,值得敬佩!

他用行动证明了那句: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终。”

0 阅读:0

虫洞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