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胜辉学习与思考第2375天
核心内容
一,为什么男女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沟通模式?
二,情感式沟通和报告式沟通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是什么?
三,怎样才能跟和自己不一样沟通模式的人沟通?
四,怎样利用自己的沟通优势?
前言
本书的原名是“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这个书名直译过来的意思是“你就是不懂我:沟通中的男性和女性”。这种“你就是不懂我!”类似的抱怨,在亲密关系中频繁出现,我们可能会感觉,男性和女性有时候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彼此难以交流,问题小则吵架积怨,问题大则分手离婚。本书指出,两性之间存在着一种“性别方言”,男性和女性使用不同的语言逻辑,女性往往更擅长“情感式沟通”,男性往往更擅长“报告式沟通”,而这让他们的沟通常常出现理解偏差。
本书作者黛博拉·泰南是美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为了写这本书,她通过许多调研,观察了两性的思维方式和表达逻辑。这本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8个月,被译为31种语言,收到了许多反馈,许多读者表示这本书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他们的婚姻关系。对亲密关系来说,你可以把这本书当成你和爱人之间的沟通指南,对社会生活来说,你可以洞察到生活和工作中更多误会和敌意产生的原理,有效调整自己的心态,疏通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接下来,我将从三部分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认识两种截然不同的沟通模式:情感式沟通和报告式沟通;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我会带你深入了解这两种沟通模式,看看在不同场景下,这两种沟通模式各自的优势和局限。
我强烈建议你做两件事:一是请你跟随我的讲述,识别自己的沟通模式是什么;二是我邀请你放下情绪,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熟悉和了解你不熟悉的另一种沟通模式。相信二十分钟后的你,一定对沟通有了更深刻的洞见。
第一部分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男性和女性交谈和沟通的目的是不同的,这也是两性沟通失败的重要原因。通常情况下,女性使用的是建立联系的语言,更注重亲密性,更擅长“情感式沟通”;而男性使用的是确立地位的语言,更追求独立性,他们往往更擅长“报告式沟通”。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我们先来看女性更擅长的情感式沟通,情感式沟通的目的是表达对别人的关心,核心是双方的感受,说话者讲述自己的感受,同时照顾听者的感受。作者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如果你在私下发言的时候感到轻松,那么你的沟通模式可能是“情感式沟通”。情感式沟通往往是女性更擅长的一种沟通方式。顾名思义,情感式沟通认为交谈是为了建立感情、协调关系,交谈的重点是展现双方的相似点,匹配双方的经历。即使是在最公开的场合,女性也可能用披露自己经历的私密交流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演讲。
再来看男性更擅长的报告式沟通,报告式沟通的目的是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由,习惯报告式沟通的人,擅长利用说话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果你在公开发言的时候感到更自在,那么你的沟通模式可能更属于“报告式沟通”。报告式沟通往往是男性更擅长的,对大部分男性来说,在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下,语言是用来保持独立性,协商和维持地位的。男性更习惯通过口头表现,展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比如通过讲故事和开玩笑、还有传授信息,来成为人群关注的中心。即使是最私密的场景,他们也可能像公开发言那样,发表报告。
那么,是否存在习惯“报告式沟通”的女性,和更擅长使用“情感式沟通”的男性呢?当然存在。而且,那些出色的沟通者,几乎都会同时使用两种沟通策略。例如男性心理咨询师,跟他之前的沟通方式比起来,他会更接近于“情感式沟通”,这种男性会因为他的亲切和共情能力快速赢得对方的信任。而一位自信的女性,或是从事企业管理和公共演讲的女性,她会更熟练地使用报告式沟通的逻辑,她的话不仅有感染力,还有权威感。
但是总体上,女性和男性的发言逻辑还是有明显分化的倾向。如果一个人想要和身边的人交友,建立起友好的关系,男性最关注的往往是他们是否在这个群体里等级结构的更高的位置,友好的关系是为了更大的权力;而女性关注的是她们是否在这个亲密联系网中的更核心的位置,友好关系就是目的本身。
其实男性和女性的这种说话方式,是他们在童年时和同性发展的友谊中学到的。对女孩来说,交谈是巩固关系的胶水,女孩们会排斥那些和她们非常不同的孩子;而男孩子们会通过争斗,可能是打架或者比赛性质的运动,来维系感情。如果谈论某些活动,他们也会更喜欢体育和政治之类充满冲突的话题。在男性和女性成年后,在他们和同性的友谊中,这种沟通模式又会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二部分
男性更多采用的报告式沟通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先来看看报告式沟通的优点:
有一对还算恩爱的夫妻,丈夫斯图尔特是报告式沟通,而妻子丽贝卡是情感式沟通。私密场景里,丈夫斯图尔特沉默,而妻子丽贝卡说个不停,而在公开场景里,情况发生了对调。每当遇上家长会和社区委员会之类的场合,站出来说话的总是斯图尔特。丽贝卡就像鸵鸟一样逃避发言,因为她会想象到,别人可能不喜欢她说的话,可能觉得她的声音难听,她不喜欢被评价。如果她鼓起勇气想说什么,她也需要时间组织,然后等着被点到名。她不愿意将自己送上舞台中心接受众人目光的审视。
而之前沉默的斯图尔特可以直接站起来,在一群陌生人面前,沉着地说出他想的话。在利用说话来引起他人注意这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得心应手,这也是报告式沟通和情感式沟通的核心差异。擅长报告式沟通的好处显而易见:你可以获得更强的影响力,不管是在学校还是职场,甚至是在社会活动中,都会让你快速被看到,获得声望和影响力。
斯图尔特不是特例,在演讲结束的提问中,男性的确总是第一个提问的,而且他们的发言频率也更高。私密场景里,男性或许觉得女性说得更琐碎了,听众越少,所有人之间越熟悉,听众和发言人的地位越平等,就越是像情感式沟通。而公众场合里,女性可能会感觉男性有些夸夸其谈。这是因为参与对话的人越多,彼此之间越陌生,听众和发言人的地位等级差别越大,对话就越接近报告式沟通,而这正是男性习惯的讲话方式。在那些会让男性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战的场合,或是需要震慑众人的场合,他们才会变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作者认为,这个道理还可以解释一个刻板印象。许多男性认为女性缺乏幽默感,几乎从来不讲笑话。而事实上,女性不是不讲笑话,而是男性们没能听到那些笑话,因为女性习惯了私密的情感式沟通,她们不给不熟悉的人讲笑话。女性更喜欢把笑话讲给同性,那是闺蜜之间的私密的嘻嘻哈哈。
讲笑话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自我展示,它要求发言者争夺舞台中心,证明他们的能力,这个压力不亚于做一个公众发言。男性更熟悉这种通过娱乐他人来建立联系的方式。而且,讲笑话的人是发言人,其他人是听众。特别是以某人为对象开玩笑,这是一种将自己置于更高地位的行为,开玩笑的人,体现了作为知情者和掌控者的能力。而让他人发笑,让你拥有了暂时压制他人的力量。在笑的那一刻,一个人是暂时失能的。有时候,有一些男性为了显示权威和敌意,在可笑可不笑的情况下,他会选择故意不笑。
习惯情感式沟通的女性不愿意给男性讲笑话,也是因为这样做,等于给了男性一个机会,去评价自己。如果听笑话的男性板着脸,讲笑话的人就很没面子,在女性看来,这完全不值得。但问题是,如果女性总是习惯扮演听众的角色,从不做玩笑的讲述者,那么这种公众场合里的不对等会持续扩散,女性就会越来越发不出自己的声音,成为一个只会微笑、点头和鼓掌的角色。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报告式沟通的局限性:
举个例子,玛莎买了一台电脑,指导她的男店员让她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笨的人,他用各种专业术语解释东西,她不得不停下来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提问让她感觉自己无能,而他的回答也是不耐烦的,他似乎一直在强调一个信息:我是专家,我很聪明。你不懂,你很笨。你不如我。玛莎最后惊慌失措地离开了。这次交流给玛莎留下了阴影,那位男店员也根本没说明白到底怎么使用这台电脑。
这位男店员,显然是一位习惯报告式沟通的人,他会通过说话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是拥有更多信息、知识或技能,处于优势的那一方。但是在服务客户的场景里,这样做是非常愚蠢的,也是缺乏专业性的。
身为一名学科专家,作者泰南提到了一个她做学术交流时的感受,她觉得男生的问题总是咄咄逼人。通过采访她发现,年轻男生们往往认为挑战一名专家是非常自然的事,他们会通过质疑来削弱她的权威。泰南说,这种质疑和挑战,虽然表达了一种尊重,甚至对学术交流很有建设性。但问题是,在她感到自身受到挑战和攻击时,她不想给出任何回答,她拒绝玩这个学术搏斗的游戏。泰南的感受其实给仅仅使用报告式沟通的人提了个醒,尊重和厌恶的表现有时候很相似。有时候,没有人想要反驳一个人,可能并不是大家尊重他,而是大家反感他或害怕他。
而在亲密关系中,男性的报告式沟通方式,往往会被更擅长表达感受的女性解读为不懂风情,这也导致男性在私密关系的沟通上,往往拥有更少话语权。泰南给出的建议是:当你面对一个情感式沟通的人时,请你明白,当对方在讲述自己生活的细节,甚至是过往的伤痛,这是ta在努力向你表示友好的意向。你要做的事情很简单,注视对方,认真倾听,运用同理心主动寻找你们的相似点,千万别忙着教导对方。
刚刚提到了一个点:注视对方。为什么男性要格外注意这一点呢?因为男性往往会本能地把对视解读为敌意和性意味。比起女性,交谈中的男性总会看向别处,显得不是很投入,这可能是男性在避免尴尬。男性的投入体现在肢体语言方面,而非眼神,男性更习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同一时间往相同的方向做类似的动作,就像两只正在整理羽毛的天鹅,看似忽略彼此,其实用协同的节奏映照着彼此的举动,来显示“我们是朋友”。
第三部分
先来了解一下情感式沟通的优点:情感式沟通不只是在亲友之间才能出现的,情感式沟通是陌生人之间一对一沟通的最佳方案。
还记得刚刚玛莎的故事吗?玛莎买了一台电脑,指导她的男店员有意无意地让自己的地位凌驾于玛莎之上,玛莎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笨的人。好在,故事没有在这里结束。过了几天,玛莎再次鼓起勇气来到店里求助,这次是一位女店员帮她解决问题。女店员非常友好,一直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一旦有专业术语出现了,她马上会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给她解释,确保玛莎能跟上。
这位女店员,她可能是一位专业的服务者,但也有可能,她这样做是出于她多年来跟人沟通的习惯。女性更重视人际关系,她们会受到这种目标的激励,把自己和他人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差距最小化,尽最大可能让对方理解自己,这样她们传达的是“我支持你”而非“我蔑视你”的元信息。对习惯情感式沟通的人来说,对话的目的是维持人和人之间的相似性,讲解知识这个行为有助于平衡双方的分数。当她们发现自己帮助了别人,当社群和她身边的团体变得强大时,她们才会感到更强大和更欣慰。情感式沟通认为交谈是为了建立感情、协调关系,交谈的重点是展现双方的相似点,匹配双方的经历。因此女性也往往是维持一个大家族的核心力量。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情感式沟通的缺点:情感式沟通可能给他人带来太重的情绪负担。
一位恋爱中的男性很折磨,因为他的女朋友说得太多了。他说:“我觉得自己那些转瞬即逝的想法是没有意义的,别人的也是。”
事情是这样的,交往初期,他的女朋友总说她很担忧和恐惧,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信任他,她会不会因为这段恋爱失去自我,这段感情是否适合她,等等等等。而这位男性觉得女朋友说得太多了,她应该把这些疑虑留在心里,等着看事实是怎样的,不就好了。事实上,他们相处得非常好,他的女朋友也很满意,但是他却留下了后遗症。他一直很疲惫,为了应付他女朋友的疑虑,他不停地解释和证明,他说自己像一个被绑在她意识上的悠悠球,跳来跳去,晕头转向。他认为,女朋友随意倾吐的那些自己瞬间想法的行为,永久地损害了他们的关系。
对于那些不停倾诉的女性来说,关键是要认清,女性很可能低估了自己的话语对另一半的影响,男性并不是坚不可摧的,他们也会被女性的话语伤害。有时候男性在沟通中表现的麻木和不在乎,可能正是因为女性反复使用情绪非常强烈的语言压迫他们。顺便说一句,我突然发现,这个案例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那位男性其实在使用他不习惯的“情感式沟通”表达了他自己的痛苦,这在男性的表达里是比较罕见的。
最后,泰南也给出了情感式沟通的人一些建议。身为一个女性,泰南认为改变的关键在女性自己。媒体上一直有批评的声音,认为在职场上,男性主导了会议,女性的发言不受重视。泰南反而认为男性是无辜的,主要的原因是职场是一个报告式沟通的场合,这是一个天然利于男性的场合。但她倡议,不管是更习惯情感式沟通的男性,还是女性,都完全可以强迫自己未经邀请,就大声发言,不必追求某种礼貌,女性当然也可以大胆打断别人的发言。
但调整不能只是单方面的,男性也应当了解:在公司里,女性可能是在用一套她们不习惯的发言方式沟通。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总会认为正确的做事方式只有一种,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两种沟通模式都有它们的局限性和优势。关键是,沟通中的双方都需要尝试理解彼此,而不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对方的行为。
结语
擅长报告式沟通的好处是,你可以获得更强的影响力,不管是在学校还是职场,甚至是在社会活动中,都会让你快速被看到,获得声望和影响力。缺点是报告式沟通在一对一的私人沟通界面中,显得冷漠或者咄咄逼人,不够友好。对于擅长报告式沟通的人来说,要提高自己的同理心,适当回应对方的话题,寻找双方之间的相似性。
而擅长情感式沟通的好处是,群体和他人往往能为你提供巨大支持,你可以获得更多人的帮助,也能帮助更多人。缺点是,情感式沟通可能会让你过于重视感受,对你和你身边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情绪消耗,这反而会伤害大家的感受。对于擅长情感式沟通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增强自己在群体中的影响力,提升自己的话语权,要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明白,沟通虽然有点复杂,但并不难懂,也值得我们花心思搞懂。每一种看似不可理解的行为和沟通模式,其实背后都有一套合情合理的逻辑,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沟通,让自己体谅身边人,团结更多人。
最后,跟你分享一下书中最给我启发的观点。泰南认为,从沟通的角度来说,家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有不同的意义。对很多男性来说,家意味着他们不必再通过言语来震慑他人,获得权力;他们终于到了一个没人要求他们发言的地方,他们终于拥有了沉默的自由。但是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家是一个畅所欲言的地方,是她们想要和亲密的人谈心的地方;家的舒适性在于她们可以自由说话,而不必担心她们的言论会被评判。让我们从身边做起吧,基于这个定义,如何才能让你的家人感到更舒适幸福?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讨论。
撰稿:真真;脑图:刘艳导图工坊;资料来源:得到APP听书栏目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或支付稿费。
妈妈有焦虑,来母亲智慧文化馆!
地址:杭州南宋御街“密不可分母亲智慧文化馆”
联系人:叶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