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商人无祖国,弦高为何愿赔十二牛替郑国消灾?答案102年后现身

欲云谈史论今 2021-06-01 08:37:01

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去世。就在晋文公出殡当日,突然就发生了一灵异事件:灵柩内突然发出了牛一般的吼叫声!卜郾让晋国大夫都下拜,说:“国君命令有战事,将有西方来的军队经过我国,伏击他们,必将大胜!”

晋史中,卜筮之辞往往灵验。但是,灵验得太多了,就让人生疑。所以,杨伯峻先生以为,这一灵异事件不过是左氏迷信附会之说,不足为信。

不管此事到底是真还是假,不过此时在晋国西边的秦国,却正在策划着一件大事。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力讨伐郑国,一是为了报当年晋文公受辱之仇,二是因为郑国投靠了楚国,威胁到了晋文公的霸业。结果,郑国请老臣烛之武出马,离间了秦、晋联军。在郑国同意秦国留下一支军队驻守后,秦穆公就单独退军了。

晋国孤木难支,此次伐郑只能是半途而废了。

对晋国称霸充满了妒意的秦穆公,心里一直都想越过晋国,将秦国势力范围扩张到崤山以东。秦国军队驻扎郑国,虽然不能成什么大事,但毕竟是秦国势力在中原第一次长期存在,战略意义重大。

两年后,秦军首领杞子突然给秦穆公带来了更大的惊喜:“郑国人让我掌管其北门,如果偷偷派大军前来,就能将郑国据为己有!”

自从送晋文公回国之后,秦穆公就错过了多次称霸江湖的大好机会。现在手下大臣居然献上了如此厚重大礼,他一下子就被这块诱人的蛋糕给迷惑住了。于是,秦穆公不顾老臣蹇叔的强烈反对,坚持派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率领秦国大军,长途跋涉,前往偷袭郑国。

公元前627年,秦国三帅带领秦军一路顺风顺水,很快就经过周王都,达到了滑国(河南偃师缑氏镇)。然而,眼看就要接近郑国,秦军却意外地被人给拦下来了。

拦住秦军之人,不是别人,正是郑国商人弦高。

现代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商人无祖国”。言下之意,商人眼里只有自家的经营利润,根本就不在乎什么狗屁国家利益。弦高拦下秦军,估计也是为了作生意,没别的意图。

然而,这样的估计却是大错特错。

弦高此行,原本是要与同伙奚施到周王都去作生意,却没想到在滑国就碰到了将要去伐郑的秦军。眼见清形不妙,弦高赶忙与奚施商议:“啊!秦军远道而来,必然是想偷袭郑国。”两位商人二话不说,决定要竭力阻止秦军偷袭。

于是,弦高让奚施快速回到郑国告警,自己则冒充郑国使者,深入秦军军营,对秦国三帅说:“我国君很久前就听说大国之军即将到来了。你们没来时,敝国国君与士卒就很是为贵国担忧,整天郁郁寡欢,唯恐贵军士兵羸弱疲敝,粮草缺乏。怎么现在才到啊!敝国国君派我用璧犒劳贵军,并献上十二头牛作为膳食。”(《吕氏春秋·先识览》)

秦国三帅见弦高这么说,知道偷袭意图已经暴露,心里暗称不妙。但面对突然冒出的“郑国使者”,他们也不敢当面承认:“我们国君没有合适人选,派我等三人到东方察看晋国道路,没想到迷路走过头,误入贵国境内。”说完,大大方方地收下了弦高送上的礼物。

弦高走后,秦国三帅才开始心忧:“我们行军几千里,穿越好几个诸侯国去偷袭人家,还没到人家就已知晓,那么他们备战必然充分!”于是,被弦高吓坏的秦军,顺手就把滑国灭了,然后就退军了。当秦军退到函谷时,刚好被晋人伏击,全军覆没。

由于弦高及时出面与告警,郑国侥幸躲过了一劫。

回顾整个过程,弦高冒充郑国使者深入敌国军营,其实是件高风险事务。万一不小心露出了破绽,敌人一气之下,说不定就会将他的脑袋给砍下来!号称“无祖国”的商人,弦高不但甘冒生命危险,还贴钱替郑国送出厚重礼物,不能不说这是一次投入产出比极不匹配的赔本买卖,弦高为什么会这么做?

简简单单的爱国,似乎不能完全概括弦高行为的动机;如果说他期待得到大富贵,史书中又没记载下弦高得到了郑穆公任何的特别赏赐。

那么商人弦高究竟为什么会甘愿赔上十二头牛、还冒着生命危险来拯救郑国呢?

102年后,历史终于给出了答案。

公元前525年,晋国韩宣子得到了一玉环。但玉环本为一对,另一环却刚好在郑国商人手中。一对玉环缺了一只总是个缺憾,为此韩宣子特地通过外交途径,向郑定公提及此事。

韩宣子就是韩起,此时正担任老牌霸主晋国的正卿,位高而权重。别说他向郑国索要小小一玉环,就是更贵重的宝物,小小郑国也不得不乖乖奉上。

郑国大臣怕得罪晋国,多数人也是说将玉环给韩起得了。然而,郑国执政卿子产却坚决不同意,让郑定公回绝了韩起:“玉环不是官府中保管的器物,寡君不了解。”

不久之后,韩起干脆自己与郑国商人商量买玉环,双方价钱都已议定。大概是韩起以权势压人,价钱有些不够公道,所以郑国商人坚持说:“一定要报知君大夫(指子产)。”

韩起没办法,只能再向子产请求说:“从前要这只环,执政认为不义,我不敢再说了。如今我从商人手里买到了它,商人说:‘一定要报告您’,谨此告知于你。”

东周江湖老霸主之国的正卿,为了一只小小的玉环,这么低声下气地向小小郑国的执政卿请求,已经是够给子产面子了。常理而言,子产也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然而,接下来子产的一番话,却让韩起后悔不迭了:“从前我先君桓公与商人都从周地迁来,齐心协力开发这片土地,铲除蓬、蒿、藜、藋(音吊)等等杂草树林,一起居住在这里。世世代代都有盟誓,以互相信任,说:‘你们不要背叛我,我也不强买强卖于你们,不乞求、不掠夺。你们有好生意和宝物,我一概不过问。’依靠这一盟誓,郑国才能与商人们互相支持,一直到今天。如今您心怀友好情谊来到敝国,却让我们去强夺商人宝物,这是叫我们违背盟誓,这恐怕不可行吧!如果您得到玉环却失去了诸侯,您也一定不会愿意;如果大国命令我们无休无止地缴纳贡品,那么郑国就成了贵国城邑了,那也不是我们所甘愿的。今天我献上玉环,却不知会造成什么后果!谨向您私下报告此事。”

子产绵里藏针的回答,顿时让韩起坐立难安,不得不退回了玉环:“我虽然不够聪明,岂敢为得玉环而求得两项罪过?谨请把它送还商人吧!”

子产的回答,让后人明白了商人在郑国的重要地位。

早在郑桓公东迁之时,为了拉拢成周附近势力强大的殷商遗族,与商人达成了战略同盟,共同对抗东虢国、郐国等等地头蛇。为最大限度地团结商人,郑桓公还赋予了商人独立经营的自由,对商人的任何买卖,无论利润丰厚与否,都不加干涉——这一点可谓是弥足珍贵。

周人祖上后稷,就是以农业起家。所以,传统上周人都以农业为根本,而经商则被视为“末产”。千古第一相管仲曾说:“故上不好本事,则末产不禁;末产不禁,则民缓于时事而轻地利;轻地利而求田野之辟、仓廪之实,不可得也。”(大意:所以,君主不重视农业,那么工商业就得不到禁止;工商业得不到禁止,百姓就会延误农时而轻视土地之利;轻视土地之利,要想求得田野开垦、粮仓充实,那是不可能的)

正因为农业在周王国的崇高地位,在周人社会阶层体系中,王、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工、商、隶、圉、臣、妾等等,商人一直都处于最低的几个阶层之内,甚至排在务农的庶人之后。

但是,郑桓公为顺利东迁,却大幅提升了商人的政治地位。郑桓公不但与他们结成盟友,更授予他们自由经营权,这在周王国体系下当然是独树一帜。郑国商人的政治待遇,其他诸侯国都难以企及。一旦郑国不复存在,郑国商人的诸多政治和经济特权也就随之消失殆尽——这就是为何郑国商人要拼命维护郑国的最大理由!弦高之所以要冒生命危险而拯救郑国,恰恰是为了维护商人阶层的最高利益。

一旦郑国被秦国所吞并,商人们或许就将回到三四等公民的待遇,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也就朝不保夕了!

所以,虽说“商人无祖国”,但在知道了郑国“以商立国”的历史渊源后,弦高为了郑国而付出一切不就极为正常了吗?
1 阅读:58

欲云谈史论今

简介:专注两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