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被遗忘的民族英雄
——五代老兵孙祐民传奇战斗生活纪实
文·史怀宝 王珲
国庆前夕,作家来到山东省荣成市俚岛镇燕泊村,一座普通的农家海草房小院前,村民孙佑东介绍,这就是开国将士孙祐民的家。孙祐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代老兵,35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参与陆、海、空三军大小战役战斗一百多次,在抗美援朝战场指挥击落击伤敌机96架,十五次立功受奖,创下多项全国全军飞行之最,打破三项吉尼斯世界飞行纪录,是独立荣誉勋章和解放军奖章的获得者。如今九十四岁的他,省吃俭用,清贫生活,只为几十年如一日给老区的贫困孩子献上一份爱心。
这些低矮的海草房大都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燕泊村建村时建造的,古朴而具有胶东特色,孙祐民老家的大门上有四个门当,上面依稀有“景星庆云”四个大字。走在村街上,我们仿佛置身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逢年过节,村里锣鼓喧天,村民们踩高跷、扭秧歌,一派节日景象。孙祐民当时读高小,他学习成绩全班最好,他踩的高跷全村最高。有一次,八路军与日伪军在燕泊村北的庙院村、古里高家村一带打仗,少年孙祐民跑到前线捡弹壳,帮助抬伤员,悄悄加入到抗日队伍中。从1941年到1944年,孙祐民先后被选为村、乡、区三级儿童团团长和区青委员,担负起站岗放哨、盘查行人、传送情报的重任。
八十九岁的燕泊村村民李开珊给作家讲起少年孙祐民“小弹弓胜马刀”的故事。1943年8月7日,林村大集,驻扎在这一带的日伪军八十多人突然封锁路口,包围集市,以搜捕两名八路军便衣侦察员。汉奸、特务不断拷问、审讯赶集群众,驱逐老人、孩子和妇女,包围圈越来越小。十二岁的孙祐民身体瘦小,在赶集人群中穿梭。鬼子的骑兵涉过林村河冲近包围圈,小队长川口挥舞着马刀狂叫。孙祐民潜伏在人群中,照着川口的战马射了一弹弓,石子射在马蹄上,战马半跪下来,川口更加疯狂。孙祐民躬身潜行到一位菜农身后,从菜农肥大的裤腿中间,照着战马勃起的生殖器松开了弹弓。战马惊厥,拖着川口在浅浅的河水中疯狂飞奔。枪声大作,群众四处奔逃,两位八路军侦察员得救了。当晚,孙祐民来到河边,捡起一把斜插在河水中的日本军刀。十三年后,1956年10月,已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的孙祐民回家探亲,才有机会爬上老家“两箱一垛”的屋檐下,取出当年的战利品,一把锈迹斑斑的日本军刀,后来被抗日博物馆收藏。
八十三岁的村民孙启胜讲起孙祐民当年的另一则故事。少年孙祐民年龄小,没有配枪,区中队指导员陈景义送给他一颗“七九”步枪子弹,孙祐民一直珍藏着。1942年底,日军集中兵力对胶东大扫荡。1943年春天,刚刚从荣成五区杏林乡西家庙村送信回来的孙祐民发现,一大群日伪军在骑兵带领下,偷偷向杏林乡袭来,八路军和地方干部正在此开会。孙祐民就近直奔马山哨所,向哨所班长王诚紧急报告敌情,推倒信号树来不及了。孙祐民急中生智,抄起王诚一支没有子弹的马枪,爬上山头,装上自己珍藏多日的子弹,向杏林乡方向开枪警示。然后,他走小路、抄近路、滚滑下山,飞奔西家庙村,在此开会的干部群众二百多人已经转移。孙祐民远远看见鬼子先头骑兵的影子。村街上,七十多岁的小脚陈竹奶奶行动蹒跚,孙祐民上前连拖带背,将陈奶奶藏在村西草垛内,躲过一劫。然后,孙祐民朝着干部群众转移的相反方向跑去,他边跑边大喊吸引敌军,双脚跑得鲜血淋漓。当敌人追进山谷后,孙祐民已经消失在山林中。
孙祐民有文化,被聘请到当地学校教书,担任辅导员。好多人记得,孙祐民当时个头矮小,他就站在凳子上,热情高涨地给大家讲解文化知识和抗日救国道理。那时候,百姓常常敲锣打鼓送亲人参军打鬼子。1945年3月,孙祐民却不声不响地走了。多年以后,乡亲们才知道,孙祐民加入了八路军,他有文化有知识,机智勇敢,是队伍秘密带他走的。
孙祐民一走十三年,十三年来,他先在解放区的“华中建设大学”学习,后来在前线入了党,从步兵到炮兵再到航空兵,他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后来还参加了国土防空作战和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解放军五代老兵。
一张“功劳炮”的老照片,记录着孙祐民和战友们在解放战争中的辉煌战绩。
这门大炮是1947年莱芜战役中解放军缴获的蒋军美制M-11山炮,孙祐民是主炮手,他和战友们陪伴着这门大炮,参加了兖州战役、淄川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役,先后歼敌五万多人,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卓越的功勋。
1947年12月9日,淮海战役中的大王庄战斗激烈进行,枪炮声惊天动地,一座又一座坚固的碉堡挡住解放军的步伐,平常的炮弹、手榴弹打在这些钢筋混凝土碉堡上,根本起不到作用。孙祐民果敢地提出“大炮上刺刀”的战法。大雪纷飞之夜,他和战友们反穿着棉衣,推着这门大炮缓缓靠近敌人最大的一座碉堡,100米、80米、50米,炮口缓缓低头,与敌堡射孔齐平,轰地一声炸响,碉堡飞上天,这种战法迅速在我军战斗中推广。大王庄、尖古堆被解放军一个个拿下,敌85师师长潘琦被俘后说:你们的坑道作业和抵近炮火太厉害了,我们没有丝毫办法应付。
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在长江北岸厉兵秣马,准备随时渡江作战。4月20日清晨,一艘悬挂着英国国旗的军舰“紫英号”驶进解放军防区,悍然向我方开炮,造成多名解放军指战员伤亡。解放军不是腐败的清政府军队,军团司令员陈士榘一声令下,孙祐民所在的炮兵七连向“紫英号”开炮,那门“功劳炮”发出怒吼,英军舰炮塔当即被炸,机轮仓被击中数处,舰长史基纳当场被炸死。此事件标志着近百年来,外国列强将中国沿海、内河当做自家后院,横行霸道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上海战役打响,战前动员提出了“解放上海,接管上海,保全上海”的要求,在市区尽量不要打火炮。因此,战斗难度比较大。孙祐民清晰地记得,在解放吴淞口战斗中,敌人的碉堡喷着血红的火舌,挡住我军前进的道路,而碉堡后是一大片居民区。我军战斗伤亡不断增加,首长迅速找到神炮手孙祐民和他们的“功劳炮”,孙祐民和战友悄悄地推着大炮来到前沿阵地,压低炮口,平射,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在爆炸中飞上天。解放军迅速封锁黄浦江,缴获敌大型战舰一艘,俘敌舰长以下官兵八千多人,居民住房、公用设施丝毫未损。
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国民党反动军队赶到台湾岛。孙祐民作为炮兵部队,驻扎在厦
门前线,准备随时解放台湾。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入侵朝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952年8月,孙祐民和战友们受命从炎热的福建前线来到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孙祐民担任所在部队高炮防空师参谋,他和战友们从朝鲜半岛西岸打到东岸元山,粉碎了美军将元山作为第二个仁川登陆的阴谋。孙佑安随部队驻扎辑安,担任辑安防空总指挥,每每防空警报响起,面对成群结队的美军飞机,孙祐民既是总指挥,又是战斗员,他组织驻军和入朝部队,狠狠打击侵略者,他们的防空部队共击落击伤敌机96架。孙祐民的一件油布雨披上,至今还有敌机轰炸留下的四个弹孔。有一次,美军飞机轰炸朝鲜村庄,像当年在掖县战役中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负伤的战友一样,孙祐民冲进火海,救出一名朝鲜群众。
孙祐民身体好,没有残疾伤痕,又是党员,1953年,他报名参加中国人民空军,成为济南解放军某驾校的一名空军学员,他跟着苏联老师刻苦学习航空专业知识,一年内,几乎没有走出航校大门,成为全校第一个受到嘉奖的学生。毕业后,孙祐民驾驶飞机飞上祖国的蓝天,谱写下新中国第一代空军的传奇和神话。1956年和1959年,他作为领队,两次驾机飞过天安门城楼上空,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蒋集团仗着空中优势,多次派出U-2、“黑猫”等高空侦察机潜入大陆上空,刺探我军事情报。孙祐民奉命迎敌,他发扬“空中拼刺刀”的精神,冲破极限,忍着流鼻血和剧烈的头疼,驾机爬上两万米高空,与战友们配合地面导弹部队,驱赶敌机,先后击落美蒋高空侦察机5架。
1962年,孙祐民参加了杭州战备和入闽轮战。
1965年8月6日,国民党海军猎潜舰“剑门”号和“章江”号,偷偷闯进福建省东山岛海域,企图向大陆输送特务,中国人民海军、空军奉命出击,这场海战异常激烈,涌现出麦贤得等战斗英雄,孙祐民指挥十六架战机起飞,配合海军英勇作战。此战击沉了“章江”号,生俘“剑门”舰舰长王蕴山以下敌海军33名。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孙祐民指挥战机,冲入战场上空,配合我军地面部队战斗。
孙祐民更多地驾机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60年夏季,北京市、河北省大旱,孙祐民驾机人工增雨,半个多月来,他驾驶的飞机相继遭遇到浓雾、冰雹、大风、雷电等恶劣天气,他忍着伤痛,克服困难,以高超的飞行技术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
1979年,孙祐民参加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科研试飞,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宇航员。
1981年,参加完邓小平同志视察的华北军事大演习后,孙祐民和战友驾机在江西赣州老区、兴国八县,空中播种、喷洒农药,协助地方群众植树造林40万亩。
在几十年的航空生涯中,孙祐民空中遇险排险50多次,其中排除重大险情12次,挽救飞行员4名,保全飞机8架。他与老伴潘庆平安全飞行65年,创造了多项全军、全国飞行之最,其中创造了月飞行强度记录,他先后驾驶三个机种连续飞行20个飞行日,飞行22个场次,完成了25个科目练习和全年计划飞行指标。他单次飞行连闯“飞机进入不明状态,迷航黄昏不见机场,油尽灯亮,无指挥反向、直线、顺风,场内迫降”五关,成为世界上单次飞行排险次数最多的飞行员。八十八岁那年,孙祐民驾机重返蓝天,今年九十四岁的他豪迈地说:如果祖国需要,我仍能熟练地驾驶战机,保卫祖国的领空。多年的安全驾驶和刻苦钻研,孙祐民积累了丰富的飞行经验,他写教材,制定飞行守则,手把手带学生,先后带飞培训各类各级飞行人员和教员369名。
35岁那年,孙佑民与空军战友空军上校潘庆平喜结连理。潘庆平小时候是孤儿,被一工人家庭收养。她从小学习好,身体好,政治觉悟高,上海市原市长陈丕显亲自推荐她加入中国人民空军。夫妻俩在驾驶技术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创造了多项全国、全军飞行纪录,特别是三次打破吉尼斯世界飞行记录。迟浩田将军曾为这对优秀的夫妻飞行员题字“蓝天神鹰,比翼齐飞”。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两人因为林彪事件受到冲击,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污蔑他们反对毛主席。夫妻俩遭受到批斗,潘庆平拖着怀孕的大肚子在江西农村接受劳动改造,同男老力一起在窑厂搬砖,夫妻俩从此二十四年没有一个安稳的家。孩子出生后,因为家无定居,父母不在身边,女儿被寄养在上海一位亲戚家里,孩子三岁时,一不小心从三楼阳台上摔下来,造成脑瘫和下肢瘫痪。
夫妻俩几十年来严正声明:我们是毛主席的好战士,从来没有反对过毛主席,对党和毛主席绝对忠诚!
然而,历史在这件事情上一直没有给这对英雄而悲壮的军人家庭开绿灯。尽管孙祐民、潘庆平夫妇军功卓著,尽管他们的革命事迹感天动地,广为传颂。可是,一直到退休,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了40多年后的今天,有关部门仍没有下达为夫妻俩平反昭雪的文件。两位老人因此不能正常享受到一个老革命军人应该享有的生活待遇。
退休时,夫妻俩每月工资加起来才300多元,还要照顾残疾的女儿和收养的一个年幼的外甥女,生活条件捉襟见肘。尽管如此,孙祐民、潘庆平夫妻以老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继续谱写平凡而辉煌的人生篇章。1994年至今,从退休时两人每月工资300元到后来3000多元,夫妇俩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先后资助江西、河北、陕西、贵州、安徽等地区的四十多个贫困失学儿童和七名大学生,为孩子们捐款购置学习用具和衣物不计其数,累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至少五十万元。对于单位倡导的公益事业,老两口踊跃参加。2008年,单位组织为汶川灾区捐款,干休所干部最高捐一千,孙祐民、潘庆平从会计那里预支工资,捐了八千元。不仅如此,已过古稀之年的孙祐民,只身汶川灾区,做了一名普通的志愿者。
耄耋之年,老伴和女儿相继去世,但是,孙祐民在公益道路上的脚步没有停止。他平日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一天两顿饭,早上稀饭馒头小咸菜,晚上开水泡饼干,一件裤子他穿了二十多年,他不舍得买新的,衣服破了,他经常拿着放大镜缝补。他家里至今没有安装空调和洗衣机。他努力节省着每一分钱,不仅捐助那些贫困的孩子,还为2008年南方水灾、台风莫拉克灾害、青海玉树大地震甚至台湾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受灾群众,倾囊捐出全部积蓄。为了加强青少年的美育、德育教育,孙祐民先后订购了十一万三千多面印有正能量警句的小镜子,免费赠送给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2005年,他报名参加了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与老红军、老科学家、老劳模一起进社区、学校、车站、码头、农村、监狱,以贴身体会宣讲爱国主义精神和正能量哲理,至今,他已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1000多次,受众和互动者上千万人次。他和老伴被评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家庭,先后被上海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特色奉献老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今年五月份,在志愿者王珲先生的引领下,作家走访了孙祐民在上海某军队干休所的家。孙祐民蜗居一楼,房屋阴暗狭窄,地板龟裂,家具老旧。由于门口没有扶手,他上个月摔倒了,住了一个月的院,刚刚康复回家。家里没有空调,他大汗淋漓,正为一位贵州的小学生写回信,他身边是一摞摞来自贫苦地区受助孩子的信件,足足有上千封,对于孩子们的来信,他几乎每封必回,他语重心长地告诉作家:我们不仅要从物质上关心支持这些贫困的孩子,还要从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
在上海市中国人民志愿军博物馆,作家看到孙祐民戴着红领巾的铜质雕像,雕像面容慈祥,远望天空,仿佛遥望着天空上一个个走远的战友,仿佛看到远方孩子们一张张灿烂幸福的笑脸。
作者简介(史怀宝,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威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王珲,百姓大舞台发起人,红色文化志愿者)
整理作者 红色文化志愿者 常小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