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曾经是一个横行天下的存在,拓跋珪、拓跋焘雄才大略、威名远播,厉行汉化改革的孝文帝拓跋宏被视为“有舜、文王之姿。”然而,就在孝文帝去世24年之后,北魏王朝就陷入了崩溃,随后陆续沦入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人手中。
这一变故是怎么产生的?为啥会诞生尔朱、高、宇文这几个军事集团?
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的强大无需赘言,并且逐步进行着汉化运动,但也面临着上层贵族日益腐化、阶级矛盾逐渐尖锐等危机,鲜卑旧俗根深蒂固,对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形成掣肘。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在位时,试图将鲜卑彻底汉化、从而加速政权的一体性,故而以迁都洛阳为契机,推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虽然阻力重重,但孝文帝以坚定的决心、高超的统治艺术,初步实现了改革目的,北魏王朝阶段性地实现了政权升级与经济进,走在正确正确的历史发展道路上。
可惜的是,正当孝文帝再接再厉、试图进一步解决政权问题时,却于公元499年、年仅33岁英年早逝。他的继任者既没能力、也没继续深化改革的意识,反而并且快速腐化,最终迎来了六镇起义。
何谓六镇?早在迁都之前,北魏在都城平城以北的边境设置了六个军镇,用以捍卫统治中心、抵御草原柔然,这六镇自西而东分别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
六镇军人的主体,是世代传承的鲜卑中上级贵族子弟:“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 擁麾作镇 ,配以高门子弟......”,也夹杂了汉、胡等各族军民。
曾几何时,六镇毗邻平城,地位重要、权益吃重,身为镇兵待遇好、受人尊敬、升迁渠道通畅,是一份人人羡慕的美差。而随着迁都洛阳,北魏军政中心南移,这份风光日渐远去。孝文帝迁都洛阳仅仅五年便离世,并未来得及妥善处理这一问题;而在接下来,宣武帝元恪的执政风格与父亲完全相反,奉行“宽以慑下”的政策,北魏政治日趋腐败,局面迅速恶化。
一方面,上层勋贵随着朝廷南下,在中原吃香喝辣、锦衣玉食,把控着核心资源、肆意放纵,史书称:“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
而在另一方面,六镇军人的地位则一落千丈,曾经的宠儿沦为困守苦寒之地的可怜人,不仅升迁无望,内部重重盘剥,有道是“号为府户,役同厮养,官婚班齿,致失清流。而本宗旧族,各各荣显,顾赡彼此,理当愤怨。”
可以说,六镇与洛阳、边军与朝廷,处境可谓冰火两重天。宣武帝死后,胡太后掌握政权,越发的骄奢淫逸,北魏政治江河日下,土地兼并严重、劳动人民苦不堪言。于是,到了公元523年,也就是距离孝文帝驾崩仅仅24年后,随着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杀死镇将,轰轰烈烈的六镇起义爆发了。
这一由边军发动的起义随后蔓延河北、山东、关陇地区,参与者包含鲜卑、羌、氐、敕勒、丁零、汉等各个民族,实际上演变成中下层军民与上层地主阶级、军人与贵族、老派鲜卑与汉化权贵之间的剧烈对抗。在这个过程中,腐朽的北魏庙堂不堪一击,最终扫平乱局的终究得依靠“在野”的枭雄,尔朱荣强势登场。
尔朱氏家族属于羯族的一支——契胡族,世代为契胡族部落酋长。出自这种家族的尔朱荣,相貌英俊不凡,射猎娴熟、军事才能出众,而且强悍骄纵、行事果断坚毅,一看就不是泛泛之辈。
随着北魏大乱,他立即招兵买马,建立了一支为数不多、但却极为强悍的契胡骑兵,借着替北魏朝廷效力的机会发展壮大。公元526年,他已经被朝廷任命为镇北将军,同时在肆州已形成了自己的大本营,成了不容小觑的一股军事力量。期间,不断有人投靠尔朱荣,其中就有出身怀朔镇的高欢、侯景。
就军事能力而言,尔朱荣可谓是那个时代一骑绝尘的神话。他的经典之作,就是扫平葛荣的战斗。
随着六镇起义的蔓延,葛荣强势崛起,逐渐掌控了北方七州之地,手下军队多达三四十万。公元528年,他率领大军南下,作势一举推翻北魏朝廷。然而,这支看似不可抵抗的庞大军队,竟然被尔朱荣带着7000精锐骑兵一战击溃,让人依稀看到了当初楚霸王的影子。
战后,尔朱荣在葛荣余部降兵中精挑细选,获得了众多骁勇善战之人。其中有许多在接下来呼风唤雨的人物,比如来自武川镇的宇文泰。
当时的尔朱荣,凭借自己过人的军事才华迅速稳定了北魏王朝,可谓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史书称赞“苟非荣之致力,克夷大难,则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也”。
在这个过程中,尔朱荣建立起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巨大名望,成了北朝的实际掌控者,政令皆出自尔朱氏。几乎所有在接下来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都是他的部下,高欢、宇文泰、侯景无不服服帖帖。
这样的尔朱荣,可谓才华绝伦、令人膜拜。然而,这仅限于军事层面。
当时的北魏仍然困难重重,随着尔朱荣的崛起,拥护鲜卑旧制的新兴军政集团与倡导汉化的地主勋贵、世家大族之间的客观矛盾反而更加凸显。可以说,对于政治家而言,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才是最大的才能。
可惜的是,尔朱荣军事是天才、政治是庸才。他对北魏的掌控,是纯粹的以武力挟制政治,在制度上毫无建树;他通过“河阴之变”,他把北魏朝廷勋贵大臣屠杀殆尽,这在无形中激化了朝廷与军人集团之间的矛盾,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由他拥立的孝庄帝看在眼里,下意识地对其起了戒心。
对于这一切,尔朱荣竟毫无戒备。公元530年9月,他在入宫时被自己的女婿——孝庄帝元子攸击杀,一代军事传奇就此谢幕。而依托尔朱荣个人军事才能的尔朱氏家族随即失去了对北魏的掌控,北方分裂为一西一东两股军政集团。西边的领头人,是贺拔岳的部下宇文泰,即尔朱荣小弟的小弟;东边的大哥,则是尔朱荣麾下另一位悍将高欢。
高欢家族出自渤海郡,六世祖高隐曾担任西晋玄菟太守。随着西晋覆灭,高家为慕容氏、拓跋氏服务;高欢祖父高谧因罪徙居怀朔镇,随后世代身在军镇。由于这种经历,高氏逐渐鲜卑化,史称欢遂“习其俗”,还娶了鲜卑女子,因此后来高欢之子高澄经常被侯景叫作“鲜卑小儿”。
在为尔朱荣效力期间,高欢就体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尔朱荣被杀后,其堂侄尔朱兆弑杀孝庄帝,随后高欢借机自立,依托六镇余部攻灭尔朱氏,拥立孝武帝元修为帝,重演挟天子自重的老套路。公元534年,孝武帝奔逃关中,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随后以洛阳毗邻关中、南朝为由,迁都邺城,史称东魏。从此,高欢开始了持续16年的权臣生涯。
至于宇文泰,先祖源出南匈奴,后融入鲜卑族中,北魏时期徙居武川镇,成为世代镇兵。六镇起义中,宇文泰一家先后跟随鲜于修礼、葛荣。葛荣失败后,宇文泰投靠了同为武川人的尔朱荣部将贺拔岳,并随之扫平关陇。公元534年,贺拔岳被高欢设计杀害,其部将拥立宇文泰为主;不久后,宇文泰毒杀进入关中的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
巧的是,高欢的核心班底,出自怀朔镇;而宇文泰则依靠武川镇。也就是说,两大军镇的佼佼者瓜分了北魏王朝。
如果只看军事能力,高欢、宇文泰差不多是半斤八两,但就算他俩加起来,估计都不是尔朱荣的对手。
不过,若论政治水平,这两位称得上青出于蓝;而且曾经的地位越低的人,政治能力越出众。即:尔朱荣比不上高欢、高欢又比不上宇文泰。
高欢的起点比宇文泰高了太多。当初北魏的统治重心,是北起平城、南至洛阳的华北及中原地区;而东、西魏并立后,这里就是东魏的控制区域。因此,北魏的衣钵绝大部分被高欢家族继承,其人口、财富、资源、文化等等各项指标羡煞旁人,远非当时占据了残破不堪关陇地区的宇文泰所能比拟。
因此,东西魏并立之后,高欢常年凭借绝对实力优势对宇文泰发动进攻,试图在双方实力差距最大的时期灭掉对手。不过,终高欢一生,他都未能迈进关陇半步;在他死后,占尽优势的东魏/北齐逐渐被西魏/北周反超,并最终被其吞并。个中原因,咱们估且不细谈两边的当权者如何,只是粗略比较高欢、宇文泰的政治水平便可见一斑。
北魏崩盘后,最大的政治问题是什么?如何整合汉胡各族力量、捏合成一股绳。在这方面,高欢比尔朱荣有所进步,他施行的是“汉胡各司其职”的政策,依托六镇鲜卑打仗,农业生产的任务则依靠汉人。
面对双方的矛盾,身为鲜卑化汉人的高欢试图调解;但这种动作并非有效制度,作用有限,而且他明显偏袒鲜卑,造成了当时的北齐民族矛盾极其尖锐,与当初孝文帝时期相比是巨大的历史倒车。史书称:“高欢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北齐客观上不得不重用汉族士大夫,这是后话;单看高欢在位期间,其实是历史的退步。
西边的宇文泰则不同。虽身为鲜卑人,但当初跟随贺拔岳进入关中的武川嫡系并不多,所以他们不得不加强与当地汉族地主的合作,反而迅速汉化。“周”这个国号,就是体现了向先秦时期周王朝看齐的姿态;而北周统治者,执政时向来以周礼为理论根据。
同时,有鉴于自身与高欢客观实力相差悬殊,宇文泰偏向从制度角度入手、加强自身竞争力。最关键的,莫过于重用苏绰、卢辩等精通儒学的士大夫,创建了一套符合现实、博采众长的政治制度。
比如苏绰的六条诏书,主张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无不体现出传统儒家治国思想的精髓。其中的“擢贤良”,制度性地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垄断,无愧为历史的巨大进步。
在军事上,宇文泰创建府兵制,促进了武川军人集团与关陇地主的联合,相对于高欢的胡、汉分工,高下立判。
由上可见,宇文泰在政治上的创新、贡献远远超过了高欢,更碾压了曾经的大佬尔朱荣。更具积极意义的是,北周的军政制度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为空前强盛的隋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人中尔朱荣军事能力最强,高欢手腕最高,宇文泰赶鸭子上架命数最好。
北魏的历代皇帝还不错,啥都好就是太短命了死的快[得瑟]
高欢继承尔朱荣的晋阳班底,宇文泰继承贺拔岳的关西班底,而南朝自韦睿以后就没法看了
没啥好比较的,尔朱荣活着的时候高欢、宇文泰都是跟着尔朱荣混的[吃瓜]
关笼集团是中国门阀制度的巅峰,而这一集团却是宇文泰创立,你说他六不六?
孝庄帝杀尔朱荣真是一步臭棋,不过不杀的话也是一样的禅位身灭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