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人,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内心其实已汹涌澎湃;明明内心拥有丰富的情感,但是却让人感到平淡甚至冷漠;明明想念,但是却几乎从不主动联系。
我深知这样的人真的存在,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我的女儿,简直一个翻版的我,可能也是这样的人。
分享一个我和女儿之间的小故事。
一周前,我切菜的时候不小心切到了手指。食指指甲盖被切掉了大约三分之一。所幸的是没有切掉多少肉,只是和指甲相连的部分被撕下来了,出了不少血。十指连心,当时痛感强烈,我发出一声惨叫。
这是有生以来,被菜刀修理得最惨伤得最重的一次,以至于没有注意女儿的反应。等我包扎好伤口,才发现她自己跑到写字台前玩她的巴克球去了。我还对女儿撒了个娇:“爸爸受伤了,你不过来安慰安慰?” 丫头没有回应。
过了一会儿,正在我再次清理伤口渗出的血液的时候,女儿跑过来对我说:“爸爸!给你看个东西 - 看我用巴克球做了一个新的形状!“
当时的我,还是没有任何异样的感觉,注意力全在自己的伤口上。我对她说:“你看爸爸现在的状态,有心思看你的新东西吗?要不我给你也看个东西?”说完,我还把自己的手指对着她展示了一下。
话音刚落,我发现闺女的眼睛已经红了,眼泪正打着转儿呢。那个瞬间,我知道我说错话了。女儿回到写字台前坐下,我连忙走过去,她已经开始哭了。我上前一通蹩脚的安慰,说对不起,问:“是不是爸爸说错话了?” 女儿拼命的摇摇头。
我知道我说错话了,也理解了她的反应。她其实很关心,但是也很害怕。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她故意装作若无其事,这是一个孩子处理这种情况的方式。
而为什么表现得漠不关心,而不是像救护车一样冲过来说:”爸爸你不要紧吧,疼不疼”呢?我相信这就和性格有关了。我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女儿的性格非常像我。
我们可能都不是擅长表达自己情感的人。明明内心很关心,但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因为性格上的相通,我非常容易理解女儿。这个事例告诉我不能用表面的现象去判断一个人。
我把这个经历和老婆分享了,也讲给同事和朋友听。我得到的很多反馈是:我们的父辈非常容易因为类似的事情,就对孩子下一个“不懂事“,或者”不关心别人“的结论。
在这个案例中,是女儿和我在性格上的相似性,让我很容易获得共情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共情其实很少发生。而是否具有共情能力,很可能会让同样一件事有完全不同的解读。
许多时候,别人认为你对TA不够关心,可能恰恰是因为TA对你不够关心造成的。
有的人给了你一些东西就想当然的认为是对你好,根本不管你是否想要;或者有的人根本不去了解你的难处,就想当然的认为你不好。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对方,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关心(甚至可能是最高形式的关心)。
正如我和女儿在这件小事中的经历,它让我更加了解和理解我的女儿。让我们之间更容易建立起那种不依赖语言表达能力维系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时候多了一份这样的理解,就会少很多的冲突和误会。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是不是也曾经被当作那个不懂事的孩子而内心充满委屈?这样的经历在我的人生中司空见惯了,我希望我的女儿不会再重复我的经历。
忘掉自己,别人就会记着你;只记着自己,别人就会忘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