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开场白语惊四座,美记者称外交技巧登峰造极

胡乱 2024-10-12 09:32:17

万隆会议,作为中国外交领域崛起的标志节点,很多人都对参与会议展现外交风采的周总理印象深刻,就连美方政要也不得不发出赞叹的声音,那么,这场会议到底蕴含怎样的博弈?

纵观此次会议流程,其实一开始是处在美西方来势汹汹,并没有对逐渐崛起的中方释放善意的背景,毕竟当时的基本格局是强国妄图瓜分权益,无视弱国和小国的想法。

因此,我们才会说万隆召开意义重大,由亚非国家牵头举办的会议,明显构成了相当程度的反压制力量,这既是国际社会寻求话语权的普遍诉求,也是对主权问题的控诉。

在这样的思考下,参加该会议的国家心里难免产生异样想法,希望在相似国家当中保有更高话语权,而且在这些国家当中也存在一些受到美西方影响较深的成员,这就产生了争议点。

换言之,中方代表还没有列席,会场内部就已经有了针对中方的言论,首先从意识形态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家对中方抱有怀疑,甚至从美西方角度进行抹黑言论的表述。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除了以苏联为首的数个国家承认了中方的外交主权,其他国家都抱有观望状态,以至于来到万隆会议时,面对部分国家抹黑中方,其余国家摆出的态度比较冷淡。

可以说,会议是以一个尴尬的场面开局的,亚非国家在最需要聚集在一起抗击美西方压迫的时间段,反而内心产生犹疑,这种趋势十分危险,周总理对此具备前瞻性思维。

会议开端,周总理就以“反帝反殖”的名号拉到了不少国家的好感度,对于非洲地区来说,经历欧洲日不落的海外殖民,自然深有同感,所以本来不发声的国家也开始参与会谈。

而亚洲国家则同样因为二战影响对这个话题颇有认同,这就导致周总理的开篇抓住了多数国家的关注点,引导会议走向朝着互相理解不易,而不是进行诋毁前进,这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周总理面对美西方的惯用视角,即意识形态争端也没有表露多少抵制情绪,其实这算是苏方遗留的认同危机,因为苏方当时在国际外交领域对相应的国家群体维持强硬姿态。

进一步导致双边分歧加大,很难简单理解彼此的想法和政向,对中方来说,这绝对称得上难题,可周总理却做出了一个绝妙的选择,那就是抛开分歧讲共同利益,打开局面的关键点。

我们都知道,万隆会议的背景本质上是亚非国家商讨如何在新的世界架构即两个超级大国压制下寻求发展,所以说参会国家具备相同的发展诉求,自然是有着共识的。

周总理从这个切入点开始展开话题,表示中方来到会议现场无意于做一个意识形态宣传会或是抨击他国的报告,而是为了找到大家能够一同发展前进的可能性,解除殖民压迫。

会上,受到美西方影响希望倒向敌对阵营的国家多次施压,甚至再度拿出不当言论进行表述,而周总理则是情绪稳定的指出该国现状,讲明其民众受到殖民压迫的损害,需要站起来。

参会代表非常疑惑,为什么来自中方的代表团能够对他们国内事务引经据典十分熟悉,实际上,这都要归功于周总理未卜先知,提前将会议代表情况统筹规划了一番。

这才在会议中占据先机,同时,周总理针对某些国家挑字眼的问题,指出联合国宪章和中方讲的和平共处都是一样的,不存在谁的更好等问题,打消了其他国家的怀疑。

凭借出色的外交技巧,万隆会议的尴尬局面瞬间转变,从文化认同到合作认可,亚非国家在这时理解了中方的企划,那就是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前景预期和未来期望。

这样的未来正巧符合大部分国家的所求,所以会议以一个较为平和的后续氛围继续推进,会议期间,不少代表被周总理的话所折服,在会议中期,已经有了不少认同的声音。

值得一提的是,整场万隆会议持续1周时间,周总理每天的休息时间不超过2小时,每次演讲内容甚至到了要他自己根据现场情况当成编撰的程度,这也让随行人员大为震惊。

可以说,中国外交领域的起步工作能够取得成效,离不开周总理出色的外交博弈和惊人才智,来到现在,中方对于国际事务维持的中立客观和平态度,仍旧是标杆一般的应对。

0 阅读:212
评论列表
  • 2024-10-12 17:41

    国家在国际上拥有如此高的威望,离不开伟人周总理的智慧和努力啊。联合国下半旗哀悼7天,全世界只有周总理才能做得到,超级伟人。

胡乱

简介:坐看云起时,解析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