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出祁山。这次北伐对(蜀)汉来说喜忧参半,既有失街亭、斩马谡的功败垂成,也从曹魏阵营里“挖”回一个后继之星,年仅二十七岁姜维。
那么姜维为何抛妻弃母,转投了(蜀)汉呢?
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于街亭,亮拔将西县千馀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
《三国志·姜维传》
首先,诸葛亮兵出祁山后,不少县乡发生叛乱响应汉军。天水郡守马遵等雍州上层官僚不再信任姜维等溃逃的属官,因怕他们作蜀军内应而不接纳。无处可逃的姜维,算是曹魏“半送”给诸葛亮了。
其次,关西之地胡汉杂居,历来向心力不足、叛乱不断。黄巾之乱后随着汉廷式微,又开始“盛产”不愿归化朝廷的割据军阀,它们互相攻伐让凉州愈发混乱。朝廷难以治理后干脆破罐子破摔,只要不反朝廷,窝里随便斗。土生土长的姜维,自然难以认同朝廷的态度和策略。
最后,不能忽略诸葛亮超强的人格魅力。这个刚刚平定蜀南的丞相,率大军并携“匡扶汉室、将天下重归一统”的志愿而来。也许在姜维眼里,诸葛亮真的是“光”。
但在那个年代投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句“三姓家奴”就让吕布所有的英勇化为乌有,关羽在穷途末路时还反复强调“降汉不降曹”。所以“叛”成了姜维的原罪,也是他人生悲剧的源头。
虽然诸葛亮退军返回汉中后就任命姜维为丞相仓曹掾,并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除此之外还给蒋琬等人写信,盛赞姜维“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甚至安排他觐见后主。
但其后直到诸葛亮亡故,姜维也没有获取什么施展机会。文韬,他未获取朝堂实权职务,更别说做出什么政绩了。武略,姜维一直从事监军、护军工作,从未独立掌军、征战一方。
说好听点,诸葛亮是把姜维当“新手”在培养。说难听点,只是把他这个叛将当作联络凉州羌戎的工具。
诸葛亮死后,姜维以营司马(随军参谋)的身份跟随蒋琬,仍隐于幕后。直到244年曹爽攻打汉中,姜维才有了第一次统兵的机会,率军驰援在骆谷阻挡魏军的王平。
姜维既没有抱怨,也没有消沉,只是默默等待机会。只是这一等就是二十年,差不多是整个壮年时光了。
247年蒋琬病逝,姜维也摆脱了杂号将军身份晋升为卫将军,并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248年雍凉地区的羌胡族人起事叛魏,姜维受命率兵出陇右接应并与郭淮(雍州刺史)、夏侯霸交战。
此后两年,姜维又会同羌戎,两次出兵凉州。虽然都没有什么战果,但是姜维也奠定了自己统兵主将的地位。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要熬到五十岁,姜维才能成器?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么?估计姜维自己都不信,原因其实还在诸葛亮身上。
虽然“北伐”被搞成了蜀汉的政治正确,但是蜀汉内部的大部分人并不支持。首先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巨大国力差距,让北伐成功的机会渺茫。
其次遥遥无期之外,有心者不忍川蜀民众背负沉重的战争负担;益州本土士绅担心战争的破坏和消耗,担心军功诱发的权力重分配和争斗;甚至后主代表的皇室也忧心军权带来的威胁……
所以“北伐”是个费力不讨好的烫手山芋,没多少人愿意接。这对于姜维来说既是机会,也是个悲剧。承接丞相之志在获取权力的同时,也让自己成为孤臣站在了风头浪尖。
253年春,在成都主持军政大事的大将军费祎在宴席中被降人郭修刺杀(诸葛亮死后蜀汉不再设丞相)。从此姜维少了朝堂的制约,基本接掌了蜀汉外线军队(汉中地区),北伐的自主性更强了。
同年应东吴诸葛恪之邀,姜维率数万兵马北进围攻雍州南安郡,结果雍州刺史陈泰的援军还没赶到,姜维就因为粮尽自行退兵了。
254年曹魏发生内乱,司马师废曹芳。姜维趁机第五次北进,结果打了个平手。蜀张嶷战死,魏讨蜀护军徐质战死,姜维拔狄道、河关、临洮三县民还。
255年淮南第二次叛乱,司马师病逝,姜维借机第六次出兵北进。虽然这次张翼在朝堂上公开反对,但姜维获取了有生之年最大的一次胜利。在洮河击败雍州刺史王经,魏军损失过万人。但最终汉军还是受困于后勤,不得不止步后撤。
256年姜维晋大将军,同年率军第七次北伐。在段谷受邓艾阻击,蜀军惨败并撤退。
257年淮南第三次叛乱,姜维第八次北进。此次姜维率军出骆谷,司马望、邓艾据长城坚守不出,后姜维粮尽不得不撤回。
这一年谯周作《仇国论》,虽然此文拿虚构的国家“因余”和“肇建”说事儿,但谁都知道是在指责姜维穷兵黩武。《仇国论》并没能阻止姜维的北伐,但谯周也没受到任何处分(还官升一级)。
而见证了蜀汉“一生”的缪化更是直接批评姜维智、力皆不如敌,还不停用兵,是在自取灭亡。
“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汉晋春秋》
可以说蜀汉内部的反战、敌视姜维的情绪随着他北伐次数日益高涨。甚至卫将军诸葛瞻和中常侍黄皓,一起请求用右将军阎宇代替姜维。
而处境艰难的姜维却在262年再一次率军北伐,结果在侯和被邓艾击败。这下姜维连成都也不敢回了,以屯田为由留在汉中。
从上面的出兵记录可以看出,姜维几乎是一年一征。但除了消耗蜀汉本就薄弱的人力、物力之外,一点战略成果也没有获取。所以谯周责难他穷兵黩武,并不为过。
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简单说就是蜀汉国力不足。姜维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毕竟诸葛亮六出祁山,他都是亲历者。诸葛亮都搞不定,自知不如丞相的姜维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呢?
除了老生常谈的丞相遗命、以攻代守之外,姜维需要北伐成果来洗刷自己之前“叛”的罪和耻辱。但是姜维的锲而不舍,也在事实上掏空了蜀汉。
263年当曹魏钟会领军来犯时,姜维也切身体会到多年征讨造成的虚弱。由于兵力不足,姜维放弃了以往“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汉中防御策略。主动弃守阳平关、乐城和汉城等外围关隘。
姜维的目的,集中兵力并诱使魏军深入汉中。这样即可拉长魏军补给线造成他们后勤困难,又可利用地形寻机围歼魏军,“毕其功于一役”。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
首先,曹魏不是蜀汉,并未被粮草所困扰。其次,姜维那点兵力,别说关门打狗,自己就被曹魏副师邓艾部给牵制在沓中无法动弹,结果让钟会率主力轻松拿下汉中。待姜维退守剑阁和钟会相持时,没有压力的邓艾又可安心寻找蜀汉最后防线上的缝隙,最终成功偷渡阴平。
可以说是姜维自己作为和自以为是的策略,造成了蜀汉的速崩,也酿成了自己的悲剧。这个诸葛之后心系蜀汉第一人,实际也是亡汉第一人。
邓艾兵临成都时,蜀汉也不是组织不起力量来反抗,不然姜维就不会惊呼“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而是长久的虚弱,蜀汉君臣早就想放弃了,邓艾的到来给了他们一个放弃的说辞。
但是姜维没办法放弃,一是丞相之志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他的使命。二是再降他也会变成“三姓家奴”,对于姜维来说这是他接受不了的结局。
所以刘禅开开心心的率众臣投降后,姜维还在殚精竭虑的替他谋划复国大业,并为此不惜被乱刀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