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的科举但凡“沾亲带故”,就能实现读书梦?

三楼有泡芙 2024-11-09 04:02:29

晚唐充满矛盾的时代,表面上歌舞升平,暗地里危机四伏,王朝的衰败已成定局。而这盛世危局之中,科举制度的弊端,不断腐蚀着帝国的根基,也摧毁了无数士子的梦想。[兔子]

01

科举制度的问题和学子的失落

科举制度是公平选拔人才的最佳途径,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阶梯,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度,为了打破门阀世家的垄断,把选官的权力收回到中央,从而巩固皇权。

理想很丰满,可到了晚唐,科举制度已偏离了初衷,成为权贵阶层巩固自身地位的工具,唐朝的科举制度,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完善。

设有常科和制科,考试内容涵盖经学、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但实际上录取名额少得可怜。

让人绝望的是,科举考试的公正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考生们为了能够脱颖而出,将自己的作品呈送给名流权贵,以求得到他们的推荐。

更有一些考生甚至通过贿赂考官,或者找人代考来获取功名,科举演变成了权贵阶层的游戏,在晚唐时期,科举考试中几乎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则。

有权势的人靠关系,有钱的人靠财力,亲戚朋友靠感情来托关系,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再有才华,也很难跟有权有势的富家子弟比。

公平性荡然无存,士子们对科举制度的信心也逐渐丧失,黄巢出身于一个盐商家,年轻时满怀梦想,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人生。

他从小就很聪明,5岁就能作诗,还会骑马射箭,他多次参加科举,但每次都落榜了,看到榜单上那些才疏学浅的纨绔子弟,他才明白科举路已被权贵阶层堵死。

心中的愤怒和绝望可想而知,与黄巢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李振,他同样屡试不第,对权贵阶层充满怨恨。

不同的是他没有选择像黄巢那样揭竿而起,而是投身军旅,成为朱温的幕僚,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制度的失败摧毁了无数士子的梦想,也为晚唐的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那些怀才不遇的士子,心中的不满怨恨逐渐积累,爆发成一场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

02

阶层的选择衰败

晚唐时期科举考试的通道不畅,让很多读书人感到迷茫困顿,他们需要维持生计,他们又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失利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求新的出路,孙樵十年科举不第,生活窘迫到来了连朋友都离他而去。

就是他当时真实写照,为了生存放下读书人的清高,四处奔波寻找糊口的工作,对现实的压力,晚唐的士子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有些人选择到山里生活,避开世上的喧嚣,郑云叟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科举失利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决然地隐居山林,过起了清贫而自由的生活。

还有些人选择去投靠藩镇,当起了幕僚,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各自为政,他们需要招揽人才为自己服务。

对那些科举失利的士子来说,藩镇幕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李振放弃了科举,加入了朱温的团队,成了朱温的重要帮手。

还有一些人选择了造反,局面让唐朝内部矛盾越来越严重,唐朝也灭亡了,晚唐士人的心理,多少带点实用主义精神。

03

沉迷权力的斗争

朱温势力的不断壮大,李振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慢慢初心和理想渐渐淡忘了,他不再关注百姓的疾苦,而是专注如何帮助朱温夺取更大的权力。

一个野心勃勃的枭雄,他要想篡夺唐朝的江山,必须扫清一切障碍,而李振成了他手中的一把利刃。

宦官刘季述控制后,朱温的幕僚们看法不一,有人建议朱温接受宦官的禅让,直接称帝,也有人建议朱温先救出唐昭宗,再徐图大事。

支持后一种观点,他认为时朱温的声望还不够,贸然称帝只会招致天下人的反对,朱温听了李振的建议,派兵救出了唐昭宗,因此被封为“东平王”。

李振的谋略为朱温的篡唐之路铺平了道路,他一步步引导朱温,让唐朝走向了灭亡,朱温把唐昭宗和朝廷从长安搬到了洛阳。

同年八月,他派人杀死了唐昭宗,为了掩盖弑君的罪行,朱温又听从李振的建议,将执行者朱友恭处死,以平息众怒。

唐朝的灭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涉及很多方面,既有体制的问题,也有人的因素,科举制度的弊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以及统治阶层的腐败,都是导致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一个健康的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而不是让权力和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对改朝换代的局面,李振选择了投降后唐。

他找到敬翔,商议投降事宜,敬翔却拒绝投降,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李振的内心,他还是选择了投降,因为他只有保住性命,才能有机会东山再起。

痛恨权贵却又渴望权力,他希望改变命运,却又被命运所捉弄,一个时代的终结,往往伴随着无数个体命运的沉浮,每个人的影响力看似微不足道,但又真实存在。

信源:科举制与古代国家治理及其启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年

0 阅读:4

三楼有泡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