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蜀汉大将军 姜维
姜维本是魏国人,诸葛亮第一北伐的时候投奔了蜀汉。在蜀汉深受诸葛亮的器重,后来官至大将军,曾多次率兵北伐曹魏。
即使后主刘禅投降了曹魏,姜维还是在谋划着复国大计。曾试图策反钟会恢复汉室江山,结果失败死于乱军之中。
2:行都护卫将军 诸葛瞻
诸葛亮之子,在魏将邓艾伐蜀时,身为蜀军统帅前去御敌。虽然其军事水平一般,但对蜀汉忠心耿耿与魏军在绵竹交战,战败而死。
3:诸葛尚 职位不详
诸葛瞻长子,与其父一同战死在了绵竹。
4:尚书郎 黄崇
故蜀汉大将黄权之子。其父黄权曾随刘备伐吴,曾向刘备献伐吴之策。刘备不听大败而归,由于黄权所部的撤退路线被吴军切断,最后不得已只得率军投降了魏国。
刘备自认为辜负了黄权,便没有把他留在国内的家人治罪。黄崇有谋略颇有其父之风,绵竹之战前曾力劝诸葛瞻拒守险要阻止魏军进入平原。但诸葛瞻自负其才没有听取黄崇的建议,而是和魏军在绵竹展开大决战。
黄崇得知自己的计策不被用痛哭流涕,虽知此战必败,依然率军督战于前,最后以身报国战死在了战场了。
5:尚书 张遵
张飞之子,官至尚书,战死在了绵竹。
6:羽林右部督 李球
蜀汉名臣李恢之侄,随诸葛瞻在绵竹抵御魏军,战死于阵前。
7:北地王 刘谌
后主刘禅之子。诸葛瞻战死绵竹后。后主刘禅在大臣谯周的建议下,准备向魏国投降。刘谌劝后主不要轻易放弃江山社稷,刘禅不听。刘谌不忍见国家覆亡,于是在后主投降前,在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后也自杀了。
8:关中都督 傅佥
其父傅肜曾随刘备一起伐吴,刘备兵败时傅肜所部被吴军包围,他战至身边最后一兵一卒仍不投降,最后力战而死。
傅佥继承了父亲的胆烈,在蜀汉灭亡前夕镇守阳安关。阳安关副将蒋舒背地里率军投降了魏军,傅佥在城中兵力薄弱的情况下依然誓死捍卫着城池,最后寡不敌众战死于城中。
孙吴1:丞相 张悌
孙吴的最后一位宰相。西晋大举伐吴时,张悌明知国家必亡,依然率军前去应敌,兵败后本有机会逃走,最后却选择了慷慨赴死。
2:丹阳太守 沈莹
在随张悌一同抵御晋军入侵时,战死在了阵前。
3:护军将军 孙震
吴国宗室,征虏将军孙贲之孙。随张悌一同战死。
4:宜都太守 虞忠、夷道监 陆晏、偏将军 陆景
陆晏、陆景都是陆逊之孙,兄弟二人在吴国灭亡前夕协助宜都太守虞忠镇守宜都。晋军攻打宜都时,虞忠、陆晏、陆景先后战死。
曹魏曹魏比东吴先灭亡,之所以最后谈曹魏亡国时殉国的大臣是因为,严格来说曹魏灭亡时,没有大臣殉国。
事实上为曹魏殉国的就只有一个人,不过他算不上是臣子,因为他是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
曹髦在位的时候,魏国的权力已经被司马昭架空,他只是个傀儡皇帝。曹髦为了挽回大魏江山,他带着宫中的奴仆们发起了讨伐司马昭的自杀行动。
曹髦死后,曹魏政权苟延残喘了几年最后还是被司马氏取代了。
那么曹魏在亡国前夕,为何没有忠臣殉国呢?
这还要从曹魏的奠基人曹操说起,曹操在起兵的时候打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曹操在用人方面不拘一格,这的确为他招揽了不少人才。但用人过度的重视才而忽略了德,这势必会导致部下与他离心离德。
刘备曾对后主刘禅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的一生也是这样做的,他对关羽、张飞恩若兄弟,对诸葛亮肝胆相照。刘备的仁德为他招揽了不少誓死效忠他的人。
反观曹操,虽然打着唯才是举的口号。但对人才却没有足够的尊重。
比如有着王佐之才的荀彧,曹操在得知荀彧不支持他称王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就赐死了他。
还有跟随他出生入死30多年的大将于禁。因为遭遇洪水被关羽围困,不得已投降了关羽。曹操因此就贬低于禁说他还不如宁死不屈的庞德。
后来于禁辗转回到魏国,此时曹操已经去世,魏王曹丕故意让人在曹操的墓室墙上画上于禁向关羽卑躬屈膝投降的画面。然后让于禁去参观。最后导致于禁羞愤而死。
当初关羽和于禁也有同样的遭遇,他被迫投降曹操后回到刘备身边。刘备对他还和以前一样,丝毫没有因为关羽的“叛变”贬低关羽。
还有迫不得降魏的黄权,他的家人最后还是受到了刘备的照顾。后来黄权的儿子黄崇为了报答刘备为蜀汉战斗至了最后一口气。
曹操对手下是既用又防范,缺乏了开诚布公的肚量。同理,以谋士贾诩这样为代表的人对曹氏父子的态度也是若即若离。贾诩甚至因为害怕曹操猜疑他,在曹魏集团里一直不敢高调做事。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魏王位,不久后又篡汉当了皇帝。他的肚量更不如曹操,曹操的堂弟曹洪曾因为不借钱给他,就遭到了他的打击报复。要不是卞太后的力保,曹洪小命就没了。
除此之外,他对自己的亲兄弟们也不客气。曹丕当了魏王后,首先夺了弟弟曹彰的兵权。然后又把另一个弟弟曹植赶出了京城。尽管后来曹操的其他儿子都获得了王爵,但他们都是有名无实,其权力甚至不如一个郡守。在曹丕的刻意打压下,曹魏宗室基本形不成一股有力的力量。
曹操、曹丕父子的用人之道毁坏了古代忠孝立国的根基,这也就是曹魏在灭亡的时候,为何没有忠臣站出来的原因。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