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的火焰—美国最大的隐患,是苏联埋下的政治正确

长江有大中 2024-05-24 10:27:00

在1991年,苏联宣告解体,标志着美国成功地在冷战中取得了胜利。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美国成功接管了苏联昔日的地缘政治影响范围。

原本价值不菲的苏联国有资产纷纷流向美国,使得美国在90年代迎来了繁荣的黄金时期。

在克林顿执政的八年里,美国实现了巨大的财政盈余,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正是在这看似一片繁荣的景象之中,亨廷顿却向当时的美国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是让美国统领全球?还是让全球融合为美国的影子?又或者是美国仍旧坚守其本色?是追求全球一体化的世界主义?还是奉行霸权主义的帝国路线?又或者坚守本民族的立场和特色?

——来自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

显而易见,当时的美国高层坚定不移地倾向于世界主义,他们热切地渴望构建一个庞大的帝国,并急于将美式民主和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推向全球舞台,力图让全世界接受并认同。

2003年,《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年度人物是美国士兵,恰巧那一年,小布什总统领导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在此之前,美军也曾在科索沃地区参与了相关军事行动。这些事件都凸显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行其价值观和战略利益的决心与行动。

【美国立国之本是什么?】

我们再次聚焦于这个问题,为了探究美国社会最深层的隐患究竟何在,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美国的立国之本是什么。假如美国真的毫无可取之处,那么它又如何能够成为当今全球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呢?毕竟,其背后的实力与优势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美国,这个国家以移民为基石,却构筑了一个定居者的社会格局。尽管在人口构成上,德裔美国人占据了显著的比例,然而,美国的主流文化却深受昂格鲁撒克逊人的影响,塑造着国家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底蕴。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的主体构成主要是清教徒白人。这一群体在思想上高度一致,他们共同秉持着基督新教和洛克自由主义的思想,为美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美国作为一个移民汇聚的国度,其民族构成绝非单一。在美国成立的初期,它主要由信奉基督新教和秉持洛克自由主义的英国移民群体构成。随着后来不同民族的移民纷纷涌入这片土地,他们都必须遵循第一批定居者所确立的法律框架、主流文化习俗以及社会行为准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族裔构成变得日益多样化。实际上,在美国建国初期,其开国元勋们就已洞察到这一点,于是开始实施种族隔离政策。这些开国元勋们深信,只要美国始终坚守宪法,并确保白人在国家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便能长盛不衰,传承下去。

在这套思想体系的引领下,美国社会对于那些拒绝适应其主流价值观念的后来者持有极其严厉的态度。其中最为明显的例证,便是针对坚守本土价值体系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并对来自非洲的黑人实施了长期的奴役。另外,当时美国对于华人的态度更是显著,最高法院曾作出裁定,认为排斥华人合乎宪法规定。大法官们普遍认为,华人属于另一人种,斯蒂芬大法官更直言不讳地指出:“华人不可能被同化,他们与当地居民格格不入,倾向于独自聚居,坚守自己的传统风俗习惯。”这些举措无疑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对异己文化的排斥和偏见。

美国的体制确实在清教徒白人群体中显得颇具优势,但这一优越性并非普遍适用。美国的国家基石实际上并不如外界普遍所想象的那样辉煌灿烂,它所谓的自由平等背后,其实隐藏着诸多难以启齿的罪恶。这些罪恶深植于文化专制和种族歧视的土壤之中,构成了美国社会的底色。而当今美国社会所推崇的政治正确,实际上正是一种对美国传统国家基石的颠覆和挑战。

【60年代左翼思潮对于美国的冲击】

二战的硝烟散去后,英法所建立的殖民体系开始逐步瓦解。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批又一批充满活力和独立精神的民族主义国家相继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世界主义的力量快速蔓延,无数英勇的领袖和英雄人物纷纷涌现,共同谱写着新时代的华章。

人类似乎已步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全球格局被明显地划分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在六十年代,左翼思想风潮盛行,席卷了西方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时光荏苒,如今距离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五十余年,但提起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人们的脑海中依然会浮现出法国五月风暴的激昂场景、激进哲学的深刻影响、新浪潮电影的独特风格、摇滚乐的狂热节奏以及嬉皮士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当时正值越南战争,反对战争的游行在西方世界的大街小巷上此起彼伏,成为那个时代的重要记忆。

在左翼思潮的浪潮中,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苏联,其影响力尤为显著,成为这一思潮的重要推动者。同时,中国也在这场思潮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苏联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两大支柱。

罗伯特·威廉姆斯,这位黑人斗争组织的领导人,如同图片中所提及的,他深刻理解了美帝国主义的“压迫本质”,并被认为是“最可能为黑人发声的世界领袖”。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新兴的被压迫人民的领导力量”,在“被压迫的美国黑人和非洲人民”之间架起了“团结之桥”。

进入70年代,西方通过一系列丰富的流行文化作品,在文化领域逐步收复失地。在这一时期,苏联由于布拉格之春事件以及后续的阿富汗入侵,导致左翼知识分子的信心逐渐消磨。特别是像《古拉格群岛》这样的作品问世,更是加速了左翼思潮的衰落。

这些人确实曾存在,他们并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就烟消云散。其中,不少人投身教育事业,使得左派的思想得以渗透进校园,新一代的年轻人在这个新时代里,正在校园里逐步成长为新一代的左派力量。

【政治正确的诞生和发展】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政治正确这一概念主要在美国共产党内部流传,并未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政治正确和身份政治这两个概念开始在美国学术界逐渐形成并确立其地位,作为政治词汇被广泛使用。在当今的西方社会,政治正确和身份政治这两个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它们的含义在很多情况下是相通的。

此刻,让我们回溯到文章的起始部分,谈及苏联解体后的美国高层,他们选择了世界主义的道路。这并非偶然,因为世界主义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提供了极为合适的理由。或许当时的美国高层并未预见到,这个曾助力他们扩张的世界主义理念,日后竟可能成为美国的衰败之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于在全球范围内更加高效地谋取利益的考量,民主党采纳了该理论并将其列为政治行动指南。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他们积极推动一系列相关法案的落地实施。此后,政治正确和身份政治成为美国和西方社会的风潮。然而,这种风潮逐渐侵蚀了美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些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利益的美国精英们,往往为了维护自身阶层的利益,不惜牺牲国家的整体利益。

自那以后,美国踏上了坚定追求政治正确的道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在奥巴马总统执政时期之后,文化多元主义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有些学校甚至摒弃了强制英语学习的传统模式,转而推行双语教育策略,其中西班牙语的教育尤为突出。随着拉美裔人口的不断增加,他们开始在美国的某些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一片片独特的拉美文化飞地。在这些飞地中,西班牙语成为了主要交流语言,而白人居民则逐渐被边缘化,这些地区逐渐与美国主流社会形成了明显的隔离。

经过时间的推移,美国非拉丁裔白人的人口比例现已降至略高于百分之五十。根据2010年至2020年的数据对比,加州地区的种族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西班牙裔人口从37.6%增长至39.4%,成为该州最大的种族群体。与此同时,白人人口的比例则从40.1%下降到34.7%。这种文化多样性和种族多元化的趋势正在逐步动摇美国的传统根基。而由于过分追求政治正确所引发的政治极化现象,更是对美国的综合实力造成了极大的损耗。

至此,美国的国家基石已经遭受到严重的撼动,而这种撼动的政治正确性,实际上源自苏联当年所播下的种子。

即便在苏联走向衰败之际,美国民主党在90年代仍然拾起了这一理念。

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国并未在冷战中取得完全的胜利,苏联的阴影至今仍旧在美国的上空徘徊不去。

0 阅读:16

长江有大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