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在脾”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楚风评健康 2023-07-03 11:13:00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八百二十七。(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黃帝內經·臟氣法時論》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我们先来看原文∶“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这一整段话其实讲的就是脾病的发展时间规律,还有他的治则治法,跟前面相类似。 “病在脾”,指的是脾脏有病。“愈于秋”,是在秋天得到痊愈,为什么在秋天痊愈呢?因为秋属金,金克木,到了秋天之后金气盛,木气就被金气所克,它就弱,木气一弱,木本来是克伐脾土的,这个时候脾脏本身就没有木气制约,其实这个克也是指的制约的意思,这个时候脾脏就比较旺,没有木的制约和克伐之后就恢复了,所以叫做愈于秋。跟前面的我们看到“病在心,愈在长夏”是一个意思,其实就是这个时候克他的行弱了,弱了之后,它本身强了,本身强了它就是本脏之气就足,足了之后就好了。 再往后看,“秋不愈,甚于春”,要是秋天不好的话,到来年春天病情就会加重,为什么呢?因为春天所应的是什么行呢?是木,木行比较旺。木是克土的,所以脾土到了春天之后就会受到肝木的克伐。这时候他的本脏之气就弱,因此病情就会加重。如果是挺过春天去,叫做“持于夏”,就是到了夏天的时候病情就相对稳定了。 “起于长夏”,到了长夏这个时间才能好转,大家注意,《黄帝内经》里边有一个特殊的季节是长夏,长夏是夏天结尾,秋天还没来,这个时间段叫长夏,有点像老百姓所说的三伏时间前后,三伏天一般都是夏天的结束,秋天快要开始,夏末秋初这样一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气压特别低,湿气特别大,很多地方的人都非常不舒服,北方叫秋老虎,秋老虎什么意思,就是夏天那个热还没有完全退,但是大地还非常湿,地表上的阳气还没有完全压回到地面。 立秋之后,再过几个节气,处暑过完了,到了寒露这个时阶段之后,大地浮表上的阳气全都压回到地表以内,这时候大地就一片清肃之气,这时候就没有湿气了,在此之前,湿气一直存在,当然南北方地域的差异,时间长短不同,尤其是西北方气候干燥,可能这个时间很短,要是东南方,两广、两湖、江浙一带,这个时间段就会很长,湿气就重,所以说《黄帝内经》里边把这个这一段时间叫长夏。到了长夏之后,对应的就是脾土,所以到了长夏之后,回转过来之后,脾气足了,身体就好转了。 我们再往后看,“禁温食饱食”,这个时候要想身体好,不要吃温食,这个温食后世医家有的人认为是温热性食物,还有的人认为是这个温写错了,应该是冷食,就是不要吃凉的东西来伤脾胃,也不要吃的过饱,大家都知道过饱之后也伤脾胃,叫“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咱们成年人吃多了之后都会感觉特别撑,尤其是晚餐吃了大餐之后特别撑。回去之后睡不着觉了,一晚上都不舒服,第二天醒来感觉浑身都累。 为什么呢?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完全没有消化的了这些食物,那就折腾一晚上。(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那要是经常饱食的话,脾胃也受不了,所以我在生活中或者在门诊上,有些患者问起来的话,我就要求他吃七八成饱就行,最好是吃七成饱,这样脾胃又不会损伤太重,同时还给胃留有一定的空间,消化能力就会非常好,同时用时下非常流行的话讲,可以造成一定的热量缺口,你吃七成饱就说明你没有完全吃饱,稍微留一点,有热量缺口有助于减肥,现在社会上肥胖的人太多,所以吃七成饱的话有助于减肥。(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八百二十七。(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0 阅读:0

楚风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