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段“人鬼莫辨”的混沌时期,时至今日,我们都不能看清所有的历史真相,其中就包括崔湜这个人,以及唐玄宗李隆基与他的关系。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的一天,宰相崔湜接到唐玄宗的密诏入宫议事。崔湜的弟弟崔涤敏感地意识到将有大事发生,他再三叮嘱哥哥:“您一定要记住,皇帝问什么,你都要如实回答,千万不能隐瞒。”
究竟发生什么事了呢?原来,此时唐玄宗李隆基虽然已经是皇帝了,但头上还有个太上皇李旦,而昔日的战友,姑姑太平公主却与李隆基反目成仇,一直在谋划废掉李隆基。
太平公主颇有老妈武则天的泼辣风格,她竟然在上朝的路上拦住宰相们,公然要求他们向太上皇帝提出改立皇帝。
当时的七位宰相,有四位出自太平公主的门下,包括中书令崔湜。但太平公主不知道的是,崔湜其实与李隆基的私交甚密。
当年唐玄宗还是一位藩王时,与崔家同住一个坊邑,跟崔氏三兄弟的关系非常铁。
杜甫有一首诗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其中“岐王”是指李隆基的弟弟李隆范,“崔九”就是崔湜的弟弟崔涤。
李隆范和崔绦都是李隆基最亲近的人,大批文人墨客经常受邀到岐王宅和崔九堂做客,其中就包括杜甫和乐师李龟年。
五年前的唐中宗景龙二年,李隆基出任潞州别驾,临行的时候,朋友们都来送行,所有人都止步于城门,唯独崔涤一直将他送到华州。
崔涤与李隆基兄弟宴饮喝酒时可以做到不“避席”,在这种行为在古人眼中非常失礼。即便李隆基当上皇帝后,崔涤依然可以在他面前毫不避讳地插科打诨,毫无顾忌,甚至有时候嘴秃噜,泄露宫禁私密之语。李隆基也不怪罪,特地在他的笏板上亲手写上“慎密”二字,提醒他酒后留神。
李隆基虽然与崔湜的关系比不上崔涤那么亲密,但也算是密友,遇上这么严重的危机,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崔湜商议。
李隆基毫不讳言地提出了自己的计划:先除掉太平公主的铁杆萧至忠、窦怀贞、岑羲。
这三个人,包括崔湜,都是太平公主一手提拔起来的宰相,李隆基竟然与崔湜商议除掉另外三人,可见他对崔湜有多信任。
然而,崔湜却“问对失旨”,隐瞒了太平公主等人的阴谋,装傻充愣,没有接李隆基的话茬。这让唐玄宗大失所望,因此在取得“先天之变”的胜利后,李隆基将崔湜流放于岭南。
太平公主的四位铁杆支持者,三位被诛杀,李隆基为何对崔湜网开一面呢?是不是好得有点过分了呢?
这个问题不光困扰今天的我们,就连当事人也不解。与太平公主等一起被诛杀的还有一个叫李晋的宗室子弟,他就表示愤愤不平:“崔湜是主谋,如今我被斩首,崔湜却只被流放,冤枉啊。”
原来崔湜表面上是太平公主的人,暗中交好李隆基,事实上他就是太平公主的心腹,李隆基上当了。玩得够深的,面具戴了好两层,超级“间客”。
如果您掀掉他的两层面具,就会惊得魂飞魄散:怎么还没完?你到底是谁?
没错,几乎没人能看穿崔湜,他就是一个“面具侠”。
崔湜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祖父崔仁师是贞观年间的宰相,父亲崔挹官居户部尚书。崔湜年少成名,擅长诗文,《全唐诗》收录了他32篇作品。二十多岁他就高中进士,仕途一帆风顺。
崔湜的履历堪称奇迹,无论谁当皇帝,他都能扶摇直上,哪怕被人踩到脚下也能东山再起。搁一般朝代您可能不觉得这算什么本事,但在“后武则天时代”这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
我们知道,那是大唐急剧动荡的时期: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逊位,中宗李显复位。
景龙元年(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动“景龙政变”,武三思父子被杀,李重俊被诛。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韦皇后、上官婉儿被诛,少帝李重茂退位,唐睿宗李旦登基。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
八年时间爆发四次宫廷巨变,大唐怎么了?
都是武周时期留下的后遗症呗,各派势力围绕皇权重新洗牌,由此造成了形势复杂多变的派系斗争,前一次的胜利者,往往在下一次事变中就上了断头台,包括上官婉儿也不能幸免。
那么,崔湜凭什么屹立不倒呢?就俩字——变脸。
崔湜的起步得益于武则天的欣赏和提拔,但后来他却依附张柬之、桓彦范,并在“神龙之变”后受命潜伏在武三思身边。
不料,眼见武三思深得中宗李显和韦皇后的器重,崔湜第一次当“谍中谍”,他出卖了桓彦范、张柬之,并举荐表兄周利贞将桓彦范等人迫害致死。
这次变脸让崔湜成了大红人,也让他看到了一条官场捷径。于是崔湜又瞄上了一个人,此人就是才女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是唐中宗的昭容,深得李显和韦皇后的信任,崔湜步履轻盈,钻进了上官婉儿的香缦。
别惊讶,大唐的“开化”远在今人的想象之外,很流行“处铁子”,甚至共用一块铁。比如武则天和女儿太平公主的张昌宗、张易之,武则天与干女儿安定公主的薛怀义,上官婉儿与韦皇后的武三思,以及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的崔湜。
崔湜是个大帅哥,又有才华,那个女人不心动呢?何况他这么懂事。在上官婉儿的提携下,崔湜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实现了人生的最高梦想——宰相。
后来,崔湜在主持官员选拔是收受贿赂,因此遭到弹劾,被贬为江州司马。又是上官婉儿出马,联合好姐妹太平公主出手,仅用了几个月就让帅哥又恢复了宰相之职。
李旦登基后,对李显、韦后一党展开大清洗,就连上官婉儿都没能幸免,被李隆基杀了,于是崔湜只好卷起铺盖卷滚到华州担任刺史。
不过,请别忘了崔湜的功底还在,太平公主还在,仅过了一年,他又在太平公主的提携下回京,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再次出任宰相。
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当上皇帝的李隆基没忘记旧交情,又提拔崔湜为中书令。中书令这个宰相的含金量要比“同中书门下三品”高得多,二把手。
咱不得不服崔湜的腾挪功夫,他总是脚踩两条船,每当左脚洛水,右脚总能上岸,将双面人的角色演绎得玲离尽致。
所以,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扳手腕过程中,他依旧如法炮制。不过这一次他在老铁身上下的赌注有点大,一件事最终送了他的命。
太平公主急于求成,便想从肉体上消灭李隆基,于是他令崔湜勾结宫人元氏在李隆基的汤药里下毒。虽然这事没做成,但后来还是被人揭发了。
此时崔湜已经被流放岭南,但李隆基终于怒了:原以为你就是左右骑墙,没想到你竟然对我这么狠,那就别怪我了。
于是,崔湜被赐死在了流放地,享年42岁。
如果不是下毒事件暴露,崔湜又躲过一劫。以李隆基的性情,说不准哪天他就会赦免崔湜,甚至给他第四次东山再起的机会。
那么,李隆基为何对崔湜这么好?是不是太过分了?
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与崔家的旧交情。
李隆基是个比较恋旧的皇帝,他最信任的不是朝中重臣,而是姜皎、高力士、王毛仲这样的藩邸旧臣。后来李隆基请姚崇出山时,姚崇跟他约法三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允许这些人干政。
第二个原因就是崔氏家族的地位很重要。
皇权不等于龙椅,而是拥护势力,这就是太平公主敢跟李隆基扳手腕的原因。博陵崔氏是关东豪族的翘楚,大唐“五姓七望”之一。
当初李世民编撰《士族志》时,籍籍无名的崔民干家族竟然位列第一,气得李世民拍了桌子。可见豪门家族对朝政的影响力有多大。
出于政治需要,李隆基也必须拉拢崔湜,以及他背后的博陵崔氏。
第三个原因就是李隆基没能及时戳穿崔湜的真面目。
您可能觉得李隆基有点愚钝了,崔湜反复横跳,跟太平公主打得那么火热,他竟然看不到?
还真不能这么说,首先,崔湜的这些行为时候来曝光的,他与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的关系其实很隐秘,连史书都有前后矛盾的记载,李隆基怎么可能完全洞悉?
其次,我开篇就说过,那是一个“人鬼莫辨”的时期,在剧烈的动荡环境下,大臣们要么无所适从,要么左右横跳,包括窦怀贞、萧至忠,都是一个味,这几乎就是那个时期的普遍现象。
不要说那时候的人没有道德底线,局势混沌、利益诉求、生存需要,难免让人迷茫,乃至做出不当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历史其实并非黑白二色,我们看到的历史是胜利者的宣言。反过来说,如果太平公主赢了呢?崔湜又是什么形象?还是个小人吗?
所以,李隆基即便看到崔湜跟太平公主关系密切,也不会粗暴地将他划归为敌营。
可当下毒事件曝光后,性质就不一样了,所谓的“对崔湜好得过分”就露出了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