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清朝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与缅甸的关系却一度非常紧张,主要是因为当时缅甸的东吁王朝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南洋地区的经济和政治体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清军和缅甸军队曾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冲突,虽然这三次大规模的冲突最终以缅甸方面的乞降结束,但在缅甸的史书上他们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而征缅之战虽然也被列入了乾隆的十大武功之中,但乾隆本人对于此战的经过和结果都是十分失望的,他认为清军在征缅之战中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反而损失惨重。
那么清军为何要多次攻打缅甸,战争的最终结果又是如何呢?
缅甸主动挑衅雍籍牙出生于1714年,他的父亲是一个小村庄的村长。雍籍牙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他在1736年加入了东吁王朝的军队,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逐渐崭露头角。
在十八世纪中期,雍籍牙地南征北战,统一了缅甸全境,这无疑标志着缅甸这个先前破败不堪的国家,开始逐渐成长为东南亚地区最强大的封建王国之一。
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雍籍牙和他的两个儿子的野心开始膨胀,他们不满足于统治缅甸全境,而是希望进一步扩大地盘。
于是他们和东边的暹罗开战,并同时派人骚扰我国云南边境。
和直接入侵暹罗不同,缅甸统治者对清朝的军事实力还是颇为忌惮,他们在起初并未敢直接出兵进攻清朝。只是派出使者和云南地区的土司进行接触,希望他们能够恢复曾经向缅甸王朝进贡的传统。
但是此时这些土司早已经习惯了清朝的统治,于是他们派人向云贵总督刘藻报信,刘藻听后并没有太过在意,只是口头告诉土司们要防止缅军进犯,同时也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来应对缅军的威胁。
缅军见清军并无加强守备的做法,便在1765年对我国西双版纳地区发动进攻。
在这次进攻中,缅军调集了数千兵马,兵分两路进攻九龙江和猛遮等地。九龙江是云南通往缅甸的重要通道,而猛遮则是当时云南的重要城市之一。
而此时云南地区只有土练部队和少数正规清军,缅军的进攻非常猛烈,清军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是由于实力差距较大,最终还是无法抵挡缅军的进攻,西双版纳部分地区也被缅甸所占据。
云贵总督刘藻对于军事几乎一窍不通,他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乾隆立即让时任陕甘总督,熟谙军务的杨应琚,接替刘藻成为云贵总督,命他尽快将缅甸入侵者驱逐出境。
1766年4月,杨应琚抵达云南地区后,便立即调集兵马组织反击,而云南百姓也积极帮助清军驱逐侵略者,这让立足未稳的缅军难以招架,很快就逃回了国内。
战斗结束后杨应琚麾下的将领觉得缅军不堪一击,于是便纷纷劝说杨应琚乘胜追击,给予敌人更大的杀伤,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缅甸真正臣服,从而稳定边境局势。
杨应琚也希望进一步扩大战果,于是领兵继续追击,然而此时缅军已经组织起了一万余人的援军,这大大超出了杨应琚的预期,部分缅军还绕到了清军背后,这让杨应琚陷入了进退失据的窘境。
好在云南提督李时升及时派来援军,清军才重新掌握了主动,将缅军主力包围在木邦地区。
此时缅甸派出使者与杨应琚议和,不愿再战的杨应琚答应了对方的条件,但就在杨应琚退兵的时候,背信弃义的缅军居然趁乱来攻,猝不及防的清军被杀得大败,瑞丽等地也落入了敌人手中。
虽然此后杨应琚率军重新夺回了失地,但他在指挥上的失误,让乾隆失望至极。
乾隆派出女婿明瑞,接替了杨应琚云贵总督的位子,而杨应琚先是被革职,不久之后就被乾隆赐死。
艰难的“惩罚战”明瑞此次出镇云南的目的,除了稳定边防之外,还要对缅甸进行军事打击,以此来显示清朝天朝上国的地位,因此他在到任后便调集了两万五千兵马,意欲杀入缅甸境内。
经过整备后,明瑞将清军分为两路,他自己率领东路兵马,参赞额尔景额出任西路统帅,双方约定在缅甸重镇阿瓦会师。
在征战开始后,明瑞率领的东路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许多关卡,杀到了距离阿瓦不远的邦海地区。然而这里的粮食和水源都十分短缺。而且由于长时间的跋涉和战斗,士兵们疲惫不堪,武器和装备的补给也出现了不足,明瑞和他的军队陷入了困境。
不堪重负的东路军,无法继续向前进军,无奈之下,明瑞决定率领军队向西边的猛弄进军。
那里不但有充足的粮草,而且还是西路军的必经之地,他希望在那里能够得到西路军的支援,共同完成任务。
但在明瑞拿下猛弄后,他们始终没有等来西路军的身影,原来在西路军出征后不久,额尔景额便因病去世了,副都统额勒登额被任命为新主帅。
此人贪生怕死,以诱敌为名,不但不继续前进,反而领兵退回清军据点,这让明瑞变成了事实上的孤军。
同时额勒登额的撤军选择,让木邦暴露在了缅军的攻击范围之内,缅军知道这里的要害地位便派出重兵攻打。
清廷连发数道檄文命令额勒登额出战,但他却依然避战不出,这让木邦最终被缅军占领,同时也切断了明瑞的退路。
后来明瑞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无奈之下他只得下令突围,但在作战中其不幸战死,只有少数士兵得以逃出生天。
此战折损了清军万余名将士,不但没能惩戒缅甸,反而让清朝威风扫地,乾隆对此怒不可遏。
在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将额勒登额处以碟刑,也就是俗称的千刀万剐,随后他派内弟傅恒为经略,掌管军政大事,誓要报仇雪恨。
1769年4月,傅恒到达云南后,先对周边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经历了两次失败后,清军已经不敢轻视缅军的实力了,傅恒调查后认定,清军想要击败缅军,除了要有充足的兵力和后勤补给之外,还要建造船只,增强水上实力,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此外傅恒提出出征时间应该放在秋冬之际,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士兵对西南地区炎热气候的不适反应,这一提议也得到了乾隆的首肯。
为了打赢这场战役,傅恒积极从周边地区调集了三万多士兵,并且在当年九月正式出兵,开始对盘踞在清朝西南边陲的缅甸军队展开军事行动,准备收复缅甸控制的地区。
当时缅甸控制的地区中有不少土司依然心向清廷,他们的帮助让清军连战连捷,兵不血刃地杀到了缅军要塞老官屯前。
缅军为了防守清军的进攻,在老官屯建起了牢固的防御工事,清军尝试了炮击,火烧,挖地道等方法始终没有办法攻破缅军的营寨,
而随着僵持局面的继续,清军中又有大量士兵患病,这让清军再次陷入不利局面。
战争的结果随着交战愈发激烈,此时的老官屯缅军的日子也变得十分艰难。他们的重要补给路线已经被清军水军所截断,因此,无法及时获得所需物资的缅军守军只好主动提出议和。
傅恒此时也在为补给发愁,见缅军有意停战后他自然顺水推舟地答应了下来,并和缅甸代表签订了和约,要求其不得冒犯边境,还要返还清朝人质并定期朝贡。
就结果而言,傅恒似乎是在对缅甸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情况却并非如此。
首先,傅恒在此次战争中也失去了超过一万名的士兵,却连老官屯都没有攻下,这使得乾隆震慑缅甸的目标并没有能够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傅恒的行动并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
而且在缅甸人的眼里,他们依靠弱势兵力就成功抵御了清军的大规模入侵,保全了国家的尊严,这确实算得上是一次辉煌的胜利。
更重要的是此后缅甸统治者以和约为前线统帅所签为名,并不遵守上面的规定,这就让清军取得的所谓胜利变得更加尴尬了。
不过此战也确实削弱了缅甸的国力,这使得缅甸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很难恢复到战争之前的军力,让他们无法在和暹罗等国的军事斗争中取得优势。
有效遏制了缅甸帝国的进一步扩张,为稳定东南亚局势,安定边境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写在最后清军征缅之战作为清朝中期的重要战役之一,事实上已经暴露了清军战斗力不足的问题。
首先,清军将领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军队指挥体系存在较大漏洞,这也是明瑞战死沙场的关键因素。
其次清军的战斗素质参差不齐,此战中明瑞麾下的八旗士兵作战勇猛,但绿营军和云南地区的土练,则严重缺乏训练,这也是清军无法取得大胜的重要原因。
在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优劣,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在清军征缅之战中,清军的武器装备与缅甸军队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清军中还有很多人在使用冷兵器,但缅甸士兵已经用起了先进的西洋火器,这也导致清军在正面对抗时,难以取得优势。
可惜的是即使遭遇多次失利,清政府依然没有重视武器更新和士兵训练等问题,为清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参考资料:
黄祖文:《清代乾隆年间中缅边境之役》,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贡榜王朝或者叫雍籍牙王朝,现在是个人都能当作者[呲牙笑]
明瑞不是乾隆女婿,是富察皇后的亲侄子,喊乾隆喊姑父
老山轮战的成功是满清不能复制的
此次对缅打个平手,但成功的阻止了缅称霸东南亚的扩张和对泰国的呑并,如同当年阻止越南吞并柬埔寨占领老挝,保持东南亚的各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