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视角的113条公考面试心经》 24-26
遇到意料之外的加班,就=断更。小岸实感抱歉,暂且了却手头工作,咱们今天再续前文。
24.“杂糅”还是很影响听感的,尤其是前期。
说到杂糅,我可以自称这方面的“研究”专家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在面试中的“软肋”。之于我,就是“杂糅”。
很多人可能还不清楚“杂糅”是什么。杂糅就是考生回答面试题目时,各种不同要素相互交叉、逻辑不清、思维混乱、跳跃、反复,严重如我者,更是连起码分个“一是二是三是”都做不到,答题陈述内容让人不得要领。
杂糅的成因是你长期以来的思维方式所致,我自称杂糅为“逻辑癌”,关于此癌的治疗方法,我在《50条申论心经》中曾提到过,这里就不赘述了。
对于像我一样的“杂糅”考生,“好签位”应该是靠后出场。
前排(尤其是前三)出场的考生,考官头脑还很清醒,听得也很认真、细致,咱们经不起推敲的逻辑简直“不忍直视”。
上岁数的领导与大学教授,对于逻辑还是比较看重的,要求也比较高。前排入场的“杂糅考生”分数的确会受到一些影响。
但是,后排入场的考生在这方面要好很多。因为脑力劳动强度太大,考官“有点懵”和下意识“走神”是常态,“杂糅考生”乘乱入场,还是能“浑水摸鱼”的。
有考官曾与我谈及他的标准:“前场听整体,后场听亮点”。
25.慎用“如果我有幸进入工作岗位,我一定会...”等结合自身的保证性表述。
我上过几次面试班,也看过包括“笔公图”等在内的各机构所成文的面试书,知道也见过有人用“如果我有幸进入工作岗位,我一定会(如何如何好好干)...”
但当时没有太深的体会,甚至有些同学结合自身还说得很动情,感觉不错,甚至还想着如果富余的时间多也可以拿这个凑凑数。
2017年省考面试时,我曾用过这招,效果也不怎么好,当时倒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直到后来我以工作人员身份进入面试考场,没想到,结合自身的保证性表述竟然在实战场上如此普遍,个别题目竟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都“整齐划一”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尾,更令我意外的是,大家的“步调一致”:除恳求、保证和发誓以外,几乎说不出任何有“营养”、有见地或个性化的内容。起初听一两个还好,越往后听越枯燥,甚至到中后期看着考生说这些不由自主地就有一种“很假”的感觉。
有考官在饭间笑称此为“发誓性表述”,还说他手下有一位考生当时面试时就动之以情地“夸下海口”保证,但工作半年后,别说加班赶个材料,连周末去政府办取个文件都满是借口和托辞,哀叹场上积极阳光的形象可能会是假象,发誓和保证也可能是骗人的,现在有些年轻人翻脸比翻书还快。
26.对于非专业考官,外在呈现效果十分关键。
当然,本也没有全职考官,专业考官是个伪命题。我所说的“专业”考官是指公考面试工作经历丰富的考官,他们的眼光很毒辣,抓得又细又准。
但并非所有考官都是经验丰富、专业派头十足的“老油条”,也有所在单位的分管领导、人事部门负责人等来“友情客串”的嘉宾,也有第一次入场评分的“生瓜蛋子”。
不同于“老油条”,你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打动他们,“生瓜蛋子”们更“吃”外在呈现这一套,把外在弄好,尤其是多笑一笑,投其所好,不一定哪个“生瓜蛋子”就被你“电到了”,多给了你几分。
然后,就被当做最高分去掉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