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艮卦智慧1|艮之义,艮之象,艮之用,艮之道

书生弘毅 2022-07-11 13:00:36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艮》之义

《震》者,动也,物不可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序卦传》之说,《艮》有止义无疑。

《震》为雷,有动义,却又不仅仅只有动义,《震》更有奋发震起、惊惧而动之义,是以卦名为“震”而不名“动”;

《艮》为山,有止义。却又不仅仅只有止义,《艮》更有如山之安重,坚实、敦厚、静之义,是以卦名为“艮”而不名“止”。

《艮》有“止”义无疑,读《艮卦》不能脱离“止”义,却又不能仅停留于“止”义,这是在读《艮卦》时,需要了解的地方;

《艮》有 “止”义,《艮》有 “静”义,《艮》有安重,坚实、敦厚之义,《艮》之义,从何而来?《艮》之义,从象而来: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艮》之象

《艮》为重艮,上艮下艮。乾坤之交,三索而成艮,阳爻动而上,上于二阴爻之上而止于上。《艮》止之象,由上而止,不上而无以为止,知止必先知上;

《艮》之止,由乾坤之交,三索而成艮,阳爻动而上,阳爻上于二阴爻之上,得阳爻之位而安处其上。《艮》止之象,阳爻知上,得其位而安止之象,有安止之义,止于其所之义,区别于《大畜卦》以力畜止之义;

阳爻止于上,阴爻居于下,阴爻有静象,上止而下静,故有静止之象,成静止之义;

《艮》象为山。天下之物,安重,坚实、敦厚莫如山,成《艮》之安重,坚实、敦厚之义;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之用《艮》

儒家用《艮》,在儒家经典《大学》一文,首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用《艮》,首在知止。知止而后又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知止而后能安、能虑、能得,可视为儒家用《艮》之首;

儒家用《艮》,在儒家经典《大学》一文,更以《诗经》中的几首诗,说明止得其所之用。《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儒家用《艮》,用其止得其所之义。

儒家用《艮》,尚有《艮卦》象辞: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可自得之。需要了解的是,儒家用《艮》,并不迂腐,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道家之用《艮》

《道德经》第20章,众人熙熙,我独泊兮,若无所归。老子把自己说的像个傻子一样,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晦,寂兮似无所止。

老子说自己似无所止,其时鸡贼鸡贼的,老子其时是,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所食之母在道,老子寂兮似无所止,实际上老子止于道。结合《道德经》第20、32、44章即可明了。

佛家之用《艮》

六祖之说: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本性自净自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止于自性,《艮》于自性。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艮》之道: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众人总是动而不已,而不知《艮》,而不能《艮》,是为什么呢?《道德经》说是:众人皆有以。众多的欲望牵于前。佛家六祖说是:外着于相,内心即乱,不能《艮》于自性。

艮其背,欲望在前,以背对之,则能不为欲望所牵而动,则能无欲以乱其心,心乃止乃安乃艮。《艮》:艮其背。

人之有欲不能止不能艮,乃是因为有我,如果能去其私欲,止欲修行,则能去我,乃至无我之境,乃至不获其身之境,则能止能安能艮;《艮》:不获其身。

外物在前,视若无睹,如同走在庭院里,明明有人也当没有看见。《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无欲无我,私欲不萌,则能安处安止,归于敦厚之仁;外若离相,心即不乱,则入禅定,则能安止于自性。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乃得止之道,乃得《艮》之道。

儒家知止能定、能静、能安、能虑、能有所得;道家知止不殆;佛家知止能见自性;知止无咎。《艮》:无咎。感谢阅读!!!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