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三国演义》或者对汉末三国相关历史比较熟悉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太史慈,他是孙氏麾下的猛将,原本是刘繇麾下的大将,后来和孙策酣战多个回合,最终被孙策所收服
而太史慈的名言是“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可鲜为人知的是,太史慈的野心非常的大,而且有过当皇帝的想法,而他上面的那句名言直接暴露了他的野心。这是怎么回事呢
孙策大战太史慈(右)
太史慈上面的那段名言,出自《三国志·吴书·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是记录在正史上的,而这段话很多人将其理解为,太史慈对当时的主公孙权表忠心,奈何人之将死再也无力效忠。其实不然,我们要搞清楚的是太史慈死亡的那一年是公元206年
这一年曹操刚平定并州,刘备还在荆州刘表那里寄人篱下,孙权正在平定东南沿海的山贼,这个时候天子别说孙权了,曹操都还没有这个想法,所以“以升天子之阶”并不是太史慈对孙家表明忠心,辅佐孙权称帝的意思
那么太史慈说的天子是谁呢?刘协吗,刘协当时是唯一的天子,这段话有没有可能是在向刘协表忠心?不可能,虽然当时曹操没有公开承认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大家都知道刘协只是曹操的傀儡,一个并没有实权的天子,为什么要向他表忠心
影视剧中的曹操
影视剧中的刘协
再说了太史慈是孙权的人,而且已经是人之将死,向汉献帝表忠心就是向曹操表忠心,太史慈就不怕他死后家族被孙权迁怒吗?即使是向汉帝表忠心,也轮不到太史慈呀,也应该是孙权表忠心
不是在向任何一位天子表忠心,太史慈的那段话,就只有一个解释了,即太史慈想把自己变为天子,将自家的门槛升为天子之阶,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小编是在过度解读,那么我们看太史慈这句话的另一个信息,他要持七尺之剑
七尺之剑是什么概念?众所周知“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所以古人的佩剑普遍是三尺;即使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些个主公,都是别的三尺剑,当然刘备和孙权称帝后就不是三尺剑了,那他们的剑是多长呢?七尺
影视剧中的孙权和刘备
影视剧中的刘邦
不仅如此《古今注》也记载“当高祖为亭长,理应提三尺剑耳,及贵,当别得七尺金剑”,意思就是刘邦在当亭侯的时候,只能别三尺剑,登基之后就可以别七尺金剑了,也就是说七尺剑是天子的标配,可见他的野心是昭然若揭
太史慈有如此大的野心,孙策和孙权为什么不动他呢?其实很多人都小看了太史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以为太史慈就是孙家麾下的一员猛将,和孙策大战一场后就开始给孙家打天下了
但《三国志》将太史慈的传记放到了刘繇和士燮的中间,这就说明了太史慈的身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武将,因为刘繇是扬州牧,士燮是交趾太守,他们的身份都是一方诸侯。如果太史慈只是一个普通的将领,不可能跟这二位放在同一个列传里面
影视剧中的孙策
影视剧中的太史慈
历史上的太史慈在帮孙策平定扬州后,扬州牧刘繇留下的上万兵马,就全被太史慈收编了,成为他的私人武装。一万多兵是什么概念,赤壁之战时孙权只有三万兵马,包括了原本隶属太史慈的一万武装,孙策时代孙家的本部人马只会比赤壁之战时更少
也就是说太史慈活着的时候,孙权兄弟二人其实拿他没有办法,于是孙策将太史慈安排在了与刘表相邻的区域,表面上是帮孙策防御刘邦的进攻,实则是划出了一个与刘表的缓冲地带,让太史慈带着他的一万人马过去
孙策还分给了太史慈六个县,作为封地,相当于是将太史慈作为了孙家境内的诸侯,只有这样才能让太史慈满意,相比之下刘备投靠刘表的时候,刘表只借了一个小县新野给刘备,可见太史慈的势力有多么强大
漫画中的孙策与太史慈
影视剧中的刘备
而太史慈看来孙家不是他的上司而是盟友,因为孙策许诺过拿下扬州后要与他“共之”,意思是共有;为了稳住他,孙家对太史慈的也是百依百顺,各种军械粮草源源不断的提供。太史慈最后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死前又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孙策脱离袁术时大将少兵马也少,为了拉拢太史慈于是画了一个大饼,就是要和太史慈一起称霸全国,结果平定江东之后孙策这个渣男忘记了和太史慈的约定,把人家扔到了和刘表的缓冲区,虽说给予了听调不听宣的待遇,但在孙策之后的六年里
太史慈的相关记录也跟着消失了,只有206年病逝的记录,或许是没有等来孙策的诺言积劳成疾,也或许是孙权为了稳固江东暗中干了些什么,总之40岁的太史慈,带着不能腰佩七尺天子剑登堂入室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以至于罗贯中都觉得这个武将死的过于憋屈,就在《三国演义》里虚构了太史慈后来诸多的参战戏份,最终让他中箭之后不治身亡,也算得上是马革裹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