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多彩贵州外宣交流汇|烽火不息,奋斗不止

天眼新闻 2024-10-19 00:02:20

息烽集中营旧址里山水静谧,古树参天,深秋桂花飘香,阳光照耀在树林间,仍盎然生机。殊不知,在这美好的风景中藏着的是一座秘密监狱。

罗世文、杨虎城、黄显声、许晓轩、马寅初、张露萍、“小萝卜头”等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都曾被关押在这里。他们身陷“魔爪”却不忘斗争,在息烽集中营里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篇篇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不朽篇章。

息烽县素有“川黔锁钥、黔中咽喉”之称。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民党反动当局仍不忘坚持其法西斯统治。为了保证即使重庆沦陷,仍能指挥全国特务机关,1938年11月,军统在距息烽县城6公里的阳朗坝圈地80多亩建成相当完整的第二套军统特务组织机构——息烽集中营,对外挂牌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是军统在西南地区设立的规模最大、管理最严、级别最高的秘密监狱,军统内部称为“大学”。它由阳朗坝本部和玄天洞杨虎城将军囚禁处组成。

当时全县人口才6万,县城人口不过两千的息烽,军统驻扎人数高达1.5万人,是县城人口的7倍多。息烽成了名副其实的军统第二巢穴,现已初步查明的驻息军统将官就有7个。

息烽集中营旧址占地80余亩,一边是湖泊、礼堂、篮球场等特务们的休闲活动场所,另一边是监牢——监房不称“监”而称“斋”,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加上“特斋”共九个监号。

幸存者黄彤光回忆说:“凡送到集中营的人必须把现款、首饰、书信等缴出,集中营内不准互通姓名,只准喊编号,如有违规,轻者长期监禁,重者判死刑……”,足见其残酷。

关在牢房中每人睡的通铺都用尺子量过,一尺三寸,连翻身都难,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受着百般折磨。毒刑拷打更是家常便饭。当时用的酷刑就高达12种之多——吃汽水、喷鼻香、坐飞机、点天灯、老虎凳、快活椅等等。

从1938年11月设立到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1200余人,其中被秘密杀害和折磨致死的600余人,幸存者不足100人。息烽集中营常年关押400~500人,最多时达600多人。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这里惨遭杀害,献出宝贵的生命。

“我个子不算高,但是进去待这几分钟已经能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痛苦,他们的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进去必须弯着腰,才这么几分钟我的腰已经受不了了,革命先辈们却要常年待在这里面,向他们致敬!”

在息烽集中营里,前来参观的游客在体验区感受当初革命先辈们在低矮的牢房中如何生活,感触良多,更觉应珍惜当下,砥砺前行。

10月18日,由网络达人及媒体组成的“2024多彩贵州外宣交流汇”采风团走进息烽集中营旧址,近距离感受革命先辈们的不屈与坚持。

息烽集中营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坚持真理、坚定信念、顽强抗争、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用钢铁般的意志维护了革命者的尊严。

以罗世文、车耀先等为首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凭借多年来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利用周养浩大搞“狱政革新”的有利时机,在1941年底,以罗世文为支部书记、车耀先、韩子栋为支部委员的“秘密支部”在这特殊的战斗环境里诞生了,党员遍布各字号“斋房”。

他们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与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通过息烽集中营纪念馆内珍藏的革命文物,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水深火热,那些共产党员坚定的意志。

如今,这里已成为集藏品保管、史料研发、文物展陈、干部教育培训和红色旅游于一体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4A级景区。

即使已身处和平,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特斋”九个监房,那些刑具、那些革命文物,仍在静静地述说着历史,提醒着我们,烽火不息,奋斗不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姜雨熙

编辑 胡桅可

二审 杨韬

三审 庞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