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A股上市银行首份年报的出炉,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一时间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
这也是冀光恒上任行长以来的首份年报。从成绩单看,该行去年营业收入1646.99亿元,同比下降8.4%;净利润464.55亿元,增长2.1%,陷入“增利不增收”之困。不过,总资产站稳5.5万亿关口,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出头,继续保持稳定,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有所提升,多个指标表现依然健康。这位从业30年的银行业老将,在高手如林的金融生态下执掌5.5万亿股份行,究竟有何理念之变,又有何突围之法?
开诚布公
营收下滑的当下,为什么给出一份远超预期的分红方案?去年大刀阔斧的组织架构改革,成效如何?干部阵营的调整,又遵循了什么逻辑?如何理性审视与万科的合作关系?增利不增收的背后,是否带来挑战?3月15日,在平安银行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冀光恒率一众核心高管直面投资人、分析师和媒体的诸多发问,颇为开诚布公。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从息差收窄承压,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当下银行业所面临的经营增长乏力愈发明显。
“在这种经济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的时候,谁做好准备,谁可能将来更能抓住机会。”冀光恒如是坦言。对于资本市场更为注重的组织架构变革,他主动表态:“(战略改革)并不是换个一把手就要折腾一次、就要推倒重来,而是面对新的要求、新的市场环境的一些自我更新。”
在关乎对外关系问题上,冀光恒也掷地有声:“我们的基调一定是诚实,如果欺骗了市场、欺骗了投资者,或者你这次撒了一次谎,将来要很多次才能圆回来。对投资者、对市场、对媒体的坦诚、开放和诚实,对我们银行是至关重要的。”
四度转“行”
执掌总资产超5.5万亿的股份行,并非易事。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作为平安银行的新舵手,这位老银行人以坦诚、开放作为主基调谈改革与挑战,向外界传递了更多的洞见,也折射了他对于坚守之道和变革之术的辩证思考。
1968年出生冀光恒有着漂亮的金融履历。他于1994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国工商银行、浦发银行、上海农商银行担任高管。2009年,经全球招聘,冀光恒成为浦发银行副行长,分管对公业务和办公室,同时兼北京分行行长。2015年,冀光恒赴任上海农商银行担任董事长,他提出了摒弃“大而全”建设“小而美”的经营理念,这在金融体系独树一帜。彼时,他也提出争取三至五年实现上市的愿景。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农商银行也是全国农商银行系统排头兵。
2020年,冀光恒加入中国平安,全面负责旗下的陆金所控股经营管理、战略转型发展。2021年10月,他出任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先后分管投管中心、内控中心、行政中心等职能及相关业务公司。2023年6月,平安银行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聘任冀光恒先生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的议案》,由此,冀光恒开始了银行党委书记和行长“一肩挑”之路,也被外界誉为四度转“行”。
“我亲眼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从起步到困顿,从资产剥离到凤凰涅槃,从上市到引进外资,最后全面放开市场竞争。”这位资深银行家,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在他的信条中,应对市场困难和挑战的时候,理智、冷静是非常重要的。他曾表示,“过去的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银行是经营金融风险的中介机构,这是我始终坚信的理念,也是我从事银行业越久,但越发谨慎的原因。银行从业者要更多关注外部形势变化,金融机构要跟得上市场的变化。”
实体初心
如果说提高分红、架构调整、科技加持等都是“术”的层面,此时,对于“道”的坚守,更映照了一种金融初心,也诠释一种穿越周期的定力。
据记者观察,在本次业绩发布会上,冀光恒多次强调加大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助力乡村振兴等。显然,与金融强国战略同频共振,写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道”之所在,彰显了金融格局。互为佐证的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支持实体、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同样是热议词与高频词。
实际上,近年来冀光恒对于支持实体的话题曾频频发声,也有独到见解。比如,怎么看待绿色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关系和异同?冀光恒分析,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有三个特点:一是绿色金融对专业性的要求更高;二是绿色金融对产品创新要求更高;三是绿色金融对风险把控能力要求更高。但是他也提醒,绿色金融和传统金融没有绝对的界限,有的时候甚至是互相转化。
“真小微主要是客户下沉,要做向下的。”在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发展?身为“实践派”冀光恒对于小微企业同样知根知底。他认为,小微企业是我国数量最大、最活跃的市场主体,在繁荣经济、吸纳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让他津津乐道的数据是,目前平安银行贷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户数占比约84%,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是绝对主体。
推进乡村振兴,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落脚点,冀光恒也有更多感受。2022年,他以平安集团副总经理的身份在《北大金融评论》上撰文指出,在助力脱贫攻坚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历史使命中,金融业应担大任。他认为,拓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深度和广度,强化涉农金融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社会价值、公益价值和商业价值“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减贫,是我国金融业可深入探究实践的重要课题,他希望为探索“中国可持续减贫样本”贡献一份思考。
值得留意的是,冀光恒曾执掌中国最大的农商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多年。在第一产业只占上海GDP0.4%的情况下,倒逼他深耕“农”字金融特色。彼时,在他麾下,上海农商银行“三农”贷款占比多年均保持在30%左右,成为当地涉农贷款占比最高的银行。
底气何在
上述理念,同样有成绩单做底气。按照平安银行的年报,2023年末,该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34075.0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普惠、制造业、涉农、绿色金融等领域贷款实现较好增长。再细分来看,2023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累计发放额4039.43亿元,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1.23个百分点。绿色金融方面,2023年末,绿色贷款余额1396.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近三成。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金融帮扶也有数字。2023年,该行投放乡村振兴支持资金371.09亿元,累计投放破千亿;2023年末,涉农贷款余额1316.80亿元,增幅24.2%。
当下,金融五篇大文章也成为银行业的重要“关键词”,冀光恒认为,这必将深刻引领银行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坚守之“道”
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定力当中穿越周期,是冀光恒在变化之中坚守的不变。那么,对整个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又有没有建设性的思索?
在他看来,不论宏观环境如何变化,有三件事必须“坚定”。一是在战略定力层面,要坚持“零售做强、对公做精、同业做专”不变。其二是在战略执行层面要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实际上,“精细化”正是他多年来颇为注重的管理之道:“我认为银行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在精细化管理的问题上、在基础管理的问题上,它是一个传统行业,要静下心来、俯下身子,要久久为功。”第三件事则是全面的成本管控,要减少头脑发热,减少盲目扩张等。从某种意义上,每一个银行家也必然是“成本控制高手”。
观望未来,如何突围收入增长乏力、息差收窄、不良抬头的行业困境?如何实现承前启后、迭代升级的战略规划?又如何与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战略协同发力?实际上,对于未来他保持乐观姿态。“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货币、财政、产业、就业的政策持续发力,宏观政策组合拳的效果开始显现。因此,银行业也在主动求变,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践行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老将履新,无论如何,冀光恒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将同等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