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春申君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这就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他们礼贤下士,门客三千,约纵离横,对抗日益强大起来的秦国,在波谲云诡的时代搅动战国风云,后世之人将他们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当然,分开来看,四人是很不相同的,就是他们的结局也各不相同,在秦灭六国的战国大趋势下鲜有善终,这里就按照《史记》中列传的顺序来写一写。
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中最典型的政客,他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小说中的男主,很励志。孟尝君田文本身就是贵族,其父田婴是齐威王之子,但这样的出身并不代表田文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要知道田婴光儿子就有四十多个,而田文的母亲只是一个贱妾,不仅如此,田文还出生在五月初五,相当不吉利,简单来说就是长大了会克父母。
田婴有那么多儿子,自然不缺田文这个克父母的儿子,相反还很厌恶,于是田文刚出生,田婴就让小妾将他扔了,但小妾舍不得,还是背着田婴偷偷将田文抚养长大。“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田文用自己的聪明让田婴默许了他的存在,“久之,文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
然后田文就开始放开手脚做事,舍财网罗各诸侯国的宾客和逃亡的罪犯,对于这些人,不论有没有能力,能力多大,田文一概一视同仁,还与他们同吃同住,很是吸引了一些能人异士的投奔,而田文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大到什么程度呢?秦昭襄王知道后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以换取孟尝君到秦国一见,孟尝君本来是很想去秦国的,但遭到了宾客的反对,于是就没能去成秦国。
但后来,齐闵王还是派孟尝君到了秦国,秦昭襄王立刻就让孟尝君为相,但孟尝君毕竟是齐国人,有人觉得孟尝君做事肯定是先齐国后秦国,秦昭襄王一想也是,就将孟尝君囚禁起来准备将他杀死。
孟尝君到了生死一刻,幸亏他身边宾客多,鸡鸣狗盗之辈帮着孟尝君成功从秦国逃出来,一路到了赵国的地界。“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回到齐国的孟尝君在很长时间内致力于一件事,那就是和秦国为敌,要么就是谋划着联合诸侯攻打秦国,要么就是阻止秦国和齐国结盟,当然他在齐国尽管位高权重,但日子也不是那么好过。
孟尝君
孟尝君在列国间名声太响,齐闵王自然就有了危机,产生了猜忌之心,罢免了孟尝君,当然后来孟尝君的宾客又帮助孟尝君恢复了相位,只不过齐闵王和孟尝君之间早已经有了隔阂。后来齐闵王甚至动了除去孟尝君的心思,孟尝君害怕,就逃到了魏国,在魏国为相,联合秦国、赵国、燕国等攻打齐国,逼得齐闵王逃到了莒地,并死在了那里。
齐闵王薨逝后,齐襄王继位,这个时候的孟尝君已经拥薛邑中立于诸侯,不属于任何一个诸侯国,齐襄王也不敢把孟尝君怎么样,只能与之交好,也因此,孟尝君晚年着实过了一段很舒心的日子,也得了善终。
但孟尝君虽然在薛邑中立于诸侯,但到底不是一方诸侯,他生前,诸侯们大都和他交好,但等他死后,这种情况就变了,尤其是他一死,几个儿子争权,齐国看到了机会,联合魏国一起灭掉了薛邑,孟尝君也绝了嗣,从这里来说,孟尝君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善终。《荀子・臣道》里就评价:“韩之张去疾、赵之奉阳、齐之孟尝,可谓篡臣也。”
那么战国四公子中,谁是真正善终的呢?平原君赵胜。与其他人相比,赵胜的一生要“平庸”一些,也更纯粹一些,一生都是为了赵国,尊君安国说的就是他。
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弟弟,曾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期担任宰相,且曾“三去相,三复位。”
历史上关于平原君有名的事件除去宾客三千外几乎全与长平之战有关。
冯亭
当初秦国攻打韩国,夺取野王,致使上党与韩国本土切断了联系,秦国试图逼迫上党降秦。结果上党太守冯亭不甘心降秦,于是决定转移战火,将上党献给赵国。
这是一个烫手山芋,接收吧,势必要得罪秦国,甚至可能直接兵戎相见;不接收吧,上党有十七座城池,这要是靠打仗获取,得发动多大的战争、打多少场才能得到?
平阳君赵豹认为接收上党祸大于利,因此最好不要接收,赵孝成王可能并不认可赵豹,于是又去找平原君赵胜商量,赵胜觉得利大于祸,和赵孝成王不谋而合,于是赵国接收了上党。
当然,赵国接收上党彻底惹怒了秦国,于是长平之战爆发,结果赵国惨败,四十多万将士被坑杀,也因此,司马迁在评价平原君的时候,说他“未睹大体”、“利令智昏”。
其实赵孝成王本身也是对上党动心的,而平原君的选择也是很多赵国人的选择,毕竟有几个人能对17座城池无动于衷呢?当时战国七雄的格局早已经形成,各国之间的扩张之路已经变得异常艰难,别说是17城了,就是1座城市都很难得到。赵国这样的选择也是很正常的,而且当时赵国的实力也是很强悍的,但到底没有强悍过秦国,也因着长平之战,赵国实力大减。
平原君
长平之战后不久,秦国再次对赵国用兵,试图直接攻下邯郸,灭亡赵国。赵孝成王让平原君向诸侯国求救,平原君先是给魏安釐王和信陵君去信,希望魏国出兵相救,又亲自带着二十名宾客到楚国说服楚王出兵,最后,楚国春申君和魏国信陵君分别带着十万军出兵救赵。
当然,在两国大军还没有赶到的时候,邯郸已然告急,到了不得不投降的地步,平原君很是焦虑,在李同的劝谏下组成一直三千人的敢死队,与秦军死战,逼得秦军退兵三十里,为两国援军的到来争取了时间。最终秦军撤走,邯郸得以保存,平原君做到了和邯郸共存亡,和赵国共存亡,而且战后,平原君也没有要什么封赏。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平原君去世,其子孙继承了他的爵位,一直与赵国共存亡,直到赵国灭亡,由此,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中真正的善终,与他相比,他的小舅子信陵君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尽管司马迁说平原君是翩翩浊世佳公子,但在他的心中,真正的公子还是信陵君魏无忌,看《史记》中关于四人的列传就知道了,只有信陵君的列传是《魏公子列传》,可见司马迁对信陵君的喜爱。
当然,信陵君值得这种喜爱,在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是最纯粹的,他的身上是带着侠气的,是真正的侠士,这让他的格局跳出了魏国。
信陵君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王的弟弟,他不拘小节,又能力出众,如果做一个侠士必然是名动天下的,当然,他本身也是名动天下的,同样养士三千,在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对宾客更加的看重。
别人都是对投奔而来的宾客做到了礼贤下士,而信陵君则是会亲自去寻访士人,他宽厚仁爱,几乎没啥缺点,当然也并非真的没有缺点,应该说,太完美本身就不是一件完美的事情。
信陵君的影响力让各个诸侯国十余年不敢出兵魏国,但他到底是锋芒太露,惹了魏安釐王的忌惮,这里说一件事:“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安釐王的防备不能说是对的,但也不能说是错的,因为信陵君真的能让魏安釐王恨得牙痒痒。
就拿长平之战后的赵国求救来说,魏安釐王原本也是想要出兵救赵的,还派了大将晋鄙领十万大军救赵,结果被秦昭襄王威胁了,于是魏安釐王决定按兵不动,让晋鄙驻扎在邺城观望,信陵君着急了。他收到了来自姐姐和姐夫平原君的很多封信,希望魏国能救赵,“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本身也是想着救赵,于是就来了一个窃符救赵,将晋鄙的虎符从魏安釐王的卧室里偷了出来,矫诏让晋鄙出兵,晋鄙不出兵就被信陵君带去的朱亥杀死了,最终信陵君领兵救赵。
这件事中,信陵君收获了美名,但赵国固然该救,但魏国大将晋鄙该死吗?信陵君也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并不好,很是自责,也不敢回到魏国,就住在了赵国,这一住就是十几年。期间信陵君不曾动过回魏国的心思,而魏国因为没有了信陵君,时不时就被秦国攻打,魏安釐王被逼无奈就派使者请信陵君回国,但信陵君根本不愿意回去,甚至告诫门客:“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信陵君
从魏国跟着信陵君来到赵国的食客都不敢劝信陵君回国,但信陵君在赵国求访到的毛公和薛公就没有那么多顾忌,两人一起去劝信陵君回国,“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被魏安釐王委以重任,成为魏军的最高统帅,在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率领五国联军大败秦军,逼得秦军不敢出函谷关,这次合纵攻秦更是让信陵君威震天下,但信陵君的命运也因此再次改变。
秦国不愿意看到信陵君和魏安釐王之间其乐融融,于是派人到魏国离间魏安釐王和信陵君,本就忌惮信陵君的魏安釐王夺了信陵君的兵权,信陵君心灰意冷,不再上朝,每天就是沉迷酒色。一来麻痹自己,二来也是打消魏安釐王的忌惮,但到底心里不舒坦,天长日久的郁结于心,秦王政四年(前243年),信陵君郁郁而终。
当初邯郸之围集齐了战国四公子中的三个,分别是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其中平原君得了善终,信陵君郁郁而终,而春申君比这两人要惨得多,应该说春申君的结局是战国四公子中最惨的。
春申君黄歇的一生也算得上为楚国鞠躬尽瘁,他并非是楚国王族之后,年少时周游列国拜师学艺,后回到楚国奉事楚顷襄王,曾被楚顷襄王委以重任出使秦国,说服秦国和楚国结盟。
盟约既成,黄歇和太子完被楚顷襄王派到秦国为质子,当时列国间公子甚至是太子到别国为质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太子完自然也不例外。
春申君
他和黄歇在秦国为质近十年,期间辛苦可想而知,后来楚顷襄王病重,太子完急得不行,黄歇想到太子完和秦国宰相范雎私交不错,就去劝说范雎,“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原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
黄歇知道后不得不为太子完谋划偷跑回国的事情,让太子完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逃出了秦国,而黄歇留守秦国,假托太子完有病闭门谢客,直到估量到秦国已经追不上太子完了,才主动将这件事告知秦昭襄王,当时的黄歇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为太子完谋划的。
好在此事成了,太子完顺利回到了楚国,等到楚顷襄王病薨后继位,是为楚考烈王,而黄歇也在范雎的求情下保住了自己的命,被放回到了楚国。
回到楚国的黄歇被楚考烈王任命为宰相,从此为相二十五年,直到楚考烈王薨逝,从这一点来说,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中官运最顺畅的。
在秦国相依为命的数年让楚考烈王格外信任黄歇,而黄歇也靠着这份信任大展拳脚,邯郸之围中领兵救援赵国,后又援赵灭鲁,再加上他礼贤下士,有门客三千,在诸侯中的威望很大,而且难得的是,楚考烈王和黄歇君臣和睦,这应当是黄歇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春申君
但君臣之间的信任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尤其是秦王政五年(前242年),以楚国为首的六国合纵攻秦,联军一度攻到了函谷关,但最终战败而逃,楚考烈王将战败的原因归咎于春申君,自此渐渐开始冷落黄歇,尽管黄歇依旧是宰相,但君臣之间显然已经不复从前。
当然,君臣不睦并不是导致黄歇惨死的原因,而是因为黄歇做了一件非常不明智的事情,当时楚考烈王一直无子,急坏了黄歇。
毕竟家里有王位要继承,国君没有子嗣是一件影响国运的大事,所以黄歇一直在寻找易生子的妇人进献给楚考烈王,但楚考烈王依旧是没有儿子。“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毋宠。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还谒,春申君问之状,对曰:‘齐王使使求臣之女弟,与其使者饮,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对曰:‘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见乎?’曰:‘可。’于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知其有身,李园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后,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这是一件极危险的事情,但黄歇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同意了,还亲自安排下去将李园的妹妹进献给了楚考烈王。“李园既入其女弟,立为王后,子为太子,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硃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硃英知言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是岁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嫪毐亦为乱于秦,觉,夷其三族,而吕不韦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