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有必要么?|共读《山海经全译》

大安于隅 2022-12-05 15:47:18

象群共读的•第25本

《山海经全译》是象群女性共读圈今年十一月份的共读书目。

(* 图片来自豆瓣)

然而没有几个人能读完😂

山海经本经信息海量,又是平铺直叙,大家公认啃不下去…于是都各自曲线救国,去阅读了山海经周边的不同书籍。

这次共读会也没有直接讨论此经本身。山海经是关于远古神话,借由杭博正在进行的南宋临安城“行在山水间”展览,我想着,也许我们可以借这溯古的时空,来一次关于“神话感”的探寻。

带着纸笔,捕捉迎面而来的感觉,然后画下来,用这原始的表达方式,来呈现原始的神话感影子。

(*这次共读会现场)

在我们采撷的图像之上,神话的时空开始在古今、在彼此之间缠绕穿梭着。

展览里,我看到了一个碑,碑上刻着从夏到宋的皇帝谱系,忽然被它吸引。想到袁珂的《中国神话传说》,里面零散提及的神的谱系。比如黄帝的儿子到孙辈到曾曾曾孙。

树树说,现在看一些神话故事,比如愚公移山,会觉得愚公是不是个偏执狂。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还顺带安排了后面子子孙孙的移山任务。

就像这子子孙孙的神话谱系,抑或是子子孙孙的皇朝迭代,抑或是子子孙孙的人类社会,年老的神话像是墙上藤蔓,串起了古今脉络。

也许神话最开始,是远古祖先对无法理解的自然的原创解释,比如不知道性行为会带来生命,而是因为女人踩了一个大脚印。又或许,神话最开始便被掺入了某种价值目的,比如就是为了凸显特定生命的神圣,女人才去踩了大脚印。

自然观、价值观,它们是年老神话躯体里永远活着的灵魂。也可能是妖怪。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大禹竟然三过家门而不入?小时候读起来觉得没啥问题的故事,现在看上去却左右不对劲。小时候的相信,成了成年后的脆弱一击。

藤蔓带着汁液,想要喂养更多的子子孙孙,想要延展谱系传承,它已经包裹住了很多人。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被包裹,然后,我们想试着发问,有必要么。

有必要移山吗?

有必要填海吗?

有必要不入家门吗?

“不结婚不行么?”95后妹妹发问。

“当然可以,每个人有不同选择。”

“有很多活到现在的古老妖怪,比如一定要结婚怪,它们会附身到父母家人身上,然后一代传一代。”

“不生孩子不行么?”

“孩子会让你有重新认识自我的喜悦…但对你而言,你现在不需要…”

“我们懂你的感觉,但你妈妈可能不明白。”

已婚的姐姐们七嘴八舌。

“我妈会觉得,女生越大,越没有价值感…”

嗯…有必要么?

Amy想到了她之前在微博上看到的关于中国人耻感文化的说法。

耻感文化,相较于内疚文化而言,前者指向自我,后者指向他人。

当一件事情出现差错,内疚文化的人看到的是这件“事情”本身,它对别人产生了什么影响;耻感文化的人看到的则是“人”这个元素,会首先对人产生看法,比如质疑这人是不是有问题。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里,或者在我们的文化传承里,我们学习到很多标准,来衡量事情是对是错。

愚公般坚持不懈,是对;浅尝辄止,是错。

精卫般勇于挑战,是对;胆小如鼠,是错。

大禹般为社会做贡献,是对;宅家不工作,是错。

适时结婚成家,是对;大龄不婚,那就是这人有问题。不仅错,连人都可以被否认。

就是在这对错标准的设立中,我们学会了在评判中做人,不是觉得别人有问题,就是觉得自己有问题。甚至觉得羞耻。

但…有必要么?

浅尝辄止,可耻么?

胆小如鼠,可耻么?

宅家不工作,可耻么?

大龄不婚,可耻么?

不跟着喊口号,可耻么?

和肉眼看到的别人不一样,可耻么?

“我妈喊我大龄剩女喊了很多年,但都被我屏蔽了。”

也许,我们不需要这些被告诉的神话、被告诉的声音。我们更需要的,是创造自己的神话。或者说,遇见自己选择了的妖怪。

树树说,也会有孤独感。

跳出谱系,从个体的角度讲,神话是关于异数的故事。有那么多异数的事情,都在古今长河里发生过了,其实我们都不是第一个。

穿越时空的集结,都发生在了这个当下。

孤独,但不孤单的时空。

*补遗,关于看书:

Amy说,以前拿到一本看不下去的书,她就会直接放弃了。但这次她没有,她和大家一样,去寻找能够看得下去的周边。她说,不放弃看一本书,是她今年看书的收获。

树树说,于她而言,不坚持地去看完一本书,是她的收获。以前,无论多难啃的书,她都会从头读到尾,现在,她学会了放弃。比如放弃这本山海经,她读到了袁珂,读到了鲁迅的《故事新编》,又读到了《呐喊》和《彷徨》,发现还挺有意思。她说,读不进去的书,也许是还未到时候。

看书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标准。也没有答案。

“随心就好。”

- 象群共读圈 -

由小姐姐们组成的共读圈

每月共读一本书

做最适合我们自己的读书会

撰文/ 王大安

世界本质探究者 / 生活学徒

记录/探索这个平凡世界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