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一份说明稿送到中南海,周恩来对它改动97次

今古言堂 2023-06-25 15:21:58
前言

1927年8月1日,在江西省会南昌爆发的八一南昌起义,对于我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已经不言而喻。

我们都清楚,有多位中国的革命先驱参与指挥了南昌起义,其中就有周恩来、朱德、贺龙、陈毅与刘伯承。

截至1957年我军建军30周年前夕,一些权威期刊,包括老百姓都认为南昌起义的实际指挥者只有周恩来、朱德、贺龙与陈毅,没有囊括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

也正是在1957年建军节前夕,一份来自江西南昌的说明稿送到了北京中南海,请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审阅。

看完这份说明稿后,周恩来对其修改了97处,陈毅修改了一处。

在修改的诸多内容中,周总理特意把刘伯承的名字放到了这份稿件当中,算是代表中央和当年参加南昌起义的“老人们”,共同肯定了刘伯承在南昌起义中实际发挥的作用。

遥想当年参加南昌起义时,刘伯承才刚满35岁,至1957年,他已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了……

图|川军时期的刘伯承一、刘伯承与八一南昌起义

刘伯承,1892年12月生于重庆市开州区,早年读过私塾,接受过新式教育,后因父亲病故,导致家道中落,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毅然投笔从戎。

在随后几年,刘伯承加入川军,参与了多起战斗。

在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作文曾描写过刘伯承右眼中弹致残,化妆打扮后找到一位德国医生为其进行开刀治疗。

刘伯承因为担心使用麻醉药会损坏自己的思维能力,硬是忍着痛,坚持不用麻醉药,让这位德国医生做完了手术,他还数着医生总共下了多少刀。

“军神”刘伯承的美名就此传播开来。

20世纪20年代,刘伯承思想开始慢慢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于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翌年,刘伯承参与指挥领导的泸顺起义失败。根据党中央指示,刘伯承离开四川,辗转山西、河南两个省份,于1927年7月中旬来到武汉,担任暂编第十五军军长。

那时因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时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的周恩来提前一步抵达武汉。

当得知刘伯承也到了此地后,周恩来立即召集他和吴玉章等人商谈大事,听取他们对时局的看法和意见。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详细分析了当前局势的发展势头。

大家一致觉得中国革命处于最关键的转折期,革命的武装力量要向群众、经济基础较好的广东沿海地区进行发展。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代表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宣布“分共”。

在此危难关头,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后的部队可以立即南下,前往广东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实行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既然已经决定要在南昌发动起义,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委派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等人组成党前敌委员会,周恩来担任书记,负责领导此次起义。

可是,周恩来个人精力实在有限,要想规划好这么大的一场军事事件,他必须要有个得力助手。

思来想去,周恩来选中了既有丰富军事经验,也有组织过大规模兵暴的刘伯承作为自己的助手,参与指挥南昌起义。

周恩来告知刘伯承自己的想法与安排,后者立即从武汉乘船前往江西九江,参与策划南昌起义的具体工作中。

不过,想要策划一场大规模的兵暴,不仅事先规划要事无巨细,同时还要迷惑国民党与一切反动势力,这样才能让起义事半功倍。

1927年7月中下旬,前敌委员会特意在武汉《国民日报》发表消息称:暂编第十五军军长刘伯承与副军长黄慕颜先后来到武汉,向中央陈述四川地区反动军阀的作战情况。因刘伯承有病,特意向军事委员会请假休养。

这则消息一经刊登,国民党等一众反动派,认为当时共产党损失一员大将,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大规模的军事动作。

实际上,刘伯承与吴玉章、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李立三、恽代英等人早就来到了江西。

就在起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张国焘奉共产国际之命来到江西南昌,试图阻挠周恩来等人按照原定计划进行起义。

经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据理力争,张国焘只得就此作罢,起义时间定为1927年8月1日。

刘伯承按照事先进行的作战部署,他到第二十军军部协助贺龙攻占朱培德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并负责阻击敌第九军两个团,且一定要控制住赣江水域,同时注意附近的火车站。

图|周恩来领导南昌起义(油画)

由于刘伯承与贺龙曾经在四川讨袁战争中有过一面之缘,二人这次在南昌重逢格外高兴,配合起来也是相当默契。

1927年8月1日凌晨二点,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与叶挺、贺龙、朱德、刘伯承等人的领导下,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南昌起义爆发。

当时起义军方面共有2万多人,驻扎在南昌的兵力为敌五个团约6000人,仅在城内,起义军具有明显优势。

但是,就南昌外围乃至整个江西、湖南而言,起义军却又处于明显的劣势。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当周恩来一声令下,起义军各部按照预定部署向敌人发起进攻。

刘伯承与贺龙临危不乱,一直守在第二十军指挥部指挥战斗。

到了8月1日清晨六点,驻扎在南昌市区的敌军停止抵抗,起义军完全控制南昌。

只可惜,南昌起义虽然声势浩大,最后却不幸失败。

起义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多方面构成,比如起义军团没有联合当地农民,导致最后寡不敌众;更没有足够重视土地革命。

可通过一些党史资料,以及参加过南昌起义当事者的共同回忆,刘伯承是南昌起义主要负责人之一,这点同样毋庸置疑。

二、周恩来为何连续修改90多次说明稿?

南昌起义进行的同时,青年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随后开辟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此后数年,毛泽东领导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数次“围剿”,于1935年顺利抵达陕北。

时间转眼到了1957年,在老大哥苏联的帮助下,新中国的工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建军30周年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在解放军报发表一篇宣传八一起义的文章。

因为意义过于重大,总政治部的领导先请南昌市有关部门提供文字说明稿,再转交中南海,请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细细审阅。

图|贺龙与刘伯承、邓小平

毕竟,这些老同志都是参加过当年南昌起义的。

接到总政治部的邀请后,南昌市委立即要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负责起草这份说明稿。

相关工作人员撰写了约1600字的说明稿,把南昌起义爆发背景、酝酿决定过程、前敌委员会的成立、起义战斗包括最后失利、成功会师井冈山的内容都写了下来,然后派专人送到北京,总政治部的领导再将这份说明稿送到中南海。

周恩来总理首先看到了这份《八一起义》的说明稿,他细细阅读了几遍后,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校正了一些历史细节,他老人家甚至对标点符号都做了仔细修正。

修改好了之后,周恩来派工作人员将这份改过的说明稿送请朱德、贺龙、陈毅提出补充修改意见。

贺龙与朱德看完这份由周总理修改过的说明稿都表示同意,陈毅元帅提出了一条补充意见,最后这份说明稿送回总政治部。

大家才发现,周总理对其修改了97处,陈毅元帅修改了一处。

那这份说明稿真的漏洞百出吗?倒也未必。

周恩来之所以会对这份说明稿进行大修大补,主要就是他老人家先从一些细节上精准把控八一南昌起义的具体脉络。

因为南昌起义的爆发是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起义的第一枪,任何细枝末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细细阅读了几遍后,周恩来主要从五个大的方面对这份说明稿进行修改。

首先,周恩来突出南昌起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一切的具体计划包括细节,都是在党的领导和指示下部署和成立的。

第二,周恩来详细增加了参加起义部队的番号名称。

比如,周恩来在“南昌”二字后面加入了以贺龙同志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和叶挺同志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包括以朱德同志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为一部分。

这样修改的好处是让后人更加详细了解参加南昌起义的作战部队。

第三,周恩来将原先的说明稿里的“起义人由周恩来等同志领导”,改为了“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同志领导”。

这一处修改是由周恩来和陈毅二人共同同意的,客观体现了在南昌起义中总共有五位我党的重要领导人参与。

第四和第五,周恩来对南昌起义与南征失利的原因做出评价,同时高度评价了毛主席创立土地革命的路线是正确的。

除了这五处重要修改之外,周恩来还对说明稿里的一些错别字、标点符号仔细修改多达80余处。

总之,经过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仔细批阅和修改之后,1957年8月1日,《八一起义》说明稿与连环画正式见报。

这则宣传稿和连环画在当时引发了一波热潮,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与党的凝聚力。

图|邓小平与刘伯承

20年后,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将这份由周恩来、陈毅详细修改过的说明稿,连同解放军报绘制的连环画进行完美复刻并陈列展出,供后人参观。

结语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这份《八一起义》说明稿登报之后不久,因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和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诸如刘伯承、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受到错误批判与对待。

到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邓小平、陈毅、叶剑英等领导同志处境颇为艰难。

此时,老元帅刘伯承右眼失明,右腿也因为旧伤复发失去行动能力,只能躺在床上,且思维已经涣散,甚至无法完整地说出一段话。

不过,老人家心里还是非常关心昔日的搭档邓小平同志。

据一位日本学者回忆,在自己病重之时,刘伯承单独点名让邓小平来主持召开自己的追悼会。

他希望用这种方法增加小平同志的曝光率,算是另一种保护。

1986年10月7日,94岁的刘伯承元帅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老战友邓小平同志携全家参加了追悼会。

遥想当年,刘伯承何等意气风发,率领部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被人尊称为“军神”。

花开花落,周而复始。

几十载过去了,一代“军神”却沦落至如此田地。

好在有党中央以及昔日老战友的关怀,诸如刘伯承这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将会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

2 阅读:159

今古言堂

简介:专注历史的分析与介绍